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两汉大赋,历来有一些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肇其端并具权威性影响的,是西汉的扬雄。扬雄长于辞赋,是汉大赋的模拟大家,晚年体会出汉大赋“讽一而劝百”的思想风格,以为汉人赋对于统治者行为的鼓励远胜于对他们行为的规劝。尔后,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提出异议,以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虽然充盈着虚辞滥说,但宗旨归于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差异,扬雄的“讽一而劝  相似文献   

2.
西汉扬雄首次提出了“丽则”赋论,“丽”指文辞的华美和内容的宏大丰富,“则”是扬雄晚年受到经学影响而对赋体过“丽”倾向的反思,扬雄的这一理论成为后世赋文体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袁宏道辑、王三馀补编而成的《精镌古今丽赋》以“丽则”为选赋标准,但由于受到明末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其“丽则”赋论不仅扩大了赋体的表现范围,还对赋体的语言文字形式做出规定,并且袁宏道将真、趣、韵等概念引入“丽则”赋论,带有其“性灵”文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吸收并发挥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一些合理因素,同时又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反对赋径直露骨铺陈,认为赋除具有言志和讽谏功用外,要像诗歌具有含蓄无穷的韵味。以诗论赋,是其"赋为古诗之流"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西汉后期,随着对昏乱朝政的日渐体察,扬雄不仅觉察到大赋浮华文风与时代风气的明显不合,更深刻感受到大赋"丽以淫"的品质与自身个性志趣、人格追求的背离,于是心态由早期驰骋靡丽之词向更具长远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方向转变。比之于为赋,学术著述代表一种更为扎实深厚的人生态度,更为平静自适的生存方式,也更符合其人生志趣与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5.
扬雄的文学创作众体兼备,他的文艺理论也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更趋系统和完备。明道、征圣、宗经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这一观念显然带有浓厚的儒家政治伦理色彩,显示了其文艺观的功利主义特征。扬雄文艺观的功利主义还体现在其对赋的态度的转变以及对屈原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6.
纵横家和西汉前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汉高祖-汉武帝)由于战国“士”关心政治的遗风的复苏,汉初中央政府和地方藩国的斗争,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宽容思想和经济发展而导致趋利风尚等原因,西汉前期纵横家的活动仍甚为活跃,纵横家与西汉前期的社会思想化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在这一前提下,主要记录纵横家的言辞的《战国策》影响到西汉前期的学(主要是散(政论)和大赋)的创作。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散和大赋的语言描写、修辞的运用和结构安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俳谐赋由宋玉和荀子开其端,宋玉开创了宫廷俳谐赋娱乐与讽谏结合的写作范式。西汉时期,俳谐赋由道德劝谏功能向抒情功能和娱乐游戏功能转换。东汉中期以后,抒情言志和娱乐游戏俳谐赋共同发展,文学创作个性日趋鲜明。  相似文献   

9.
东汉杜笃作有《论都赋》与西汉京都大赋在艺术上迥异,已改变西汉大赋对宫殿苑囿的极力铺陈的写作范式,表现出明显的征实倾向;其主旨继承了西汉大赋讽劝的创作传统,但又没有停留在“劝百讽一”的层面上;此赋开东汉及后世“论都赋”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汉代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汉初诸侯几同战国,文士奔走其间,楚王刘交及嗣子郢客、吴王刘濞、梁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均以招纳文学之士驰名。汉代散体大赋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七发》创作于景帝时,作者枚乘有战国策士遗风,其渊源肇自楚辞的"讽谏"思想成为汉赋的重要特征之一。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盐铁专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改革,其执政后期,诸侯实力大损,殆同郡县。随着诸侯的式微,在皇权的笼罩下,文士殆同俳优,汉赋的"讽谏"思想也大为减弱,其文体向"颂"的方向发展。扬雄居西南僻隅,沿袭汉赋正统,其否定文学创作的观念正是赋学新思潮与旧观念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江淹的文学创作深受《楚辞》的影响,其诗、赋大量袭用《楚辞》的语言;并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他遭受贬谪时的心路历程;他还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强调文学的讽谏意义。江淹自觉的学习《楚辞》和他崇尚复古的创作主张一致,这也正是他在骈体盛行,追求文学的娱乐价值的时代,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主客问答是汉代散体大赋独特的内部结构特征,其来源可追溯到先秦,与纵横家的关系尤为密切.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方便而又策略地实现讽谏和颂美,是汉代经学与汉代散体大赋联姻的极其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主客问答是汉代散体大赋独特的内部结构特征,其来源可追溯到先秦,与纵横家的关系尤为密切。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方便而又策略地实现讽谏和颂美,是汉代经学与汉代散体大赋联姻的极其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赋体的嬗变,首先表现在题材的多重走向上。赋家们冲破美刺讽谏的樊篱,将视野从宫廷苑圃移到自我人生、移到自觉实践的广阔社会。为颂帝德到为情造文,呈现出承前启后、开拓嬗变的前进轨迹,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  相似文献   

15.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与扬雄的语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立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2):29-30,107
从《方言》本身的研究入手,探讨了扬雄的语言思想。认为《方言》体现了扬雄实事求是的语言思想,反映了作者语言的地域观和语言演变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赋,为汉代文学的标志,故素称:“汉赋”。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渊源,并非猝然出现西汉文坛。西汉初年的赋体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就有明显的楚辞印痕,因而文学史家称之为骚体赋迨。到枚乘的《七发》,汉赋的基本特征才充分地显现出来。它虽然富有韵味,但非诗歌,而属散文,又因汉赋一般规模宏大,大凡在千言以上,亦称散体大赋,以区别于汉初的骚体赋和汉来的抒情小赋。  相似文献   

18.
粤方言词语探源黎汉鸿粤语分布的区域很广,从广州溯江而上,一直到百色一带都可以听到粤语。尽管各地粤语从语音到词汇都有差别,但保留很多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却是相同的。我们从战国秦汉间的《尔雅》、西汉扬雄的《方言》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都可以发现有很...  相似文献   

19.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采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