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体西用”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清末以降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是以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问题的认知、选择和规划为基底的。而“中体西用”也正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之最早的反应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文化难题。超越西方现代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裂的困局 ,寻求一条“科技”与“道德”协调、“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健全的现代化道路 ,无疑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孜孜探索和努力构建  相似文献   

2.
“文化中国”是以文化为中心坐标横跨地缘、超越政治的文化群体概念。“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表现为文化中国与多元世界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内结构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沟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译由“Friendlies”改为“Fuwa”,是“中国英语”可接受性的又一佐证。它表明,“中国英语”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将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行光 《世界博览》2010,(3):82-84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斯大林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大转变”。这场从相对宽松的列宁文化政策的转向,从1928~1929年的反“右倾”斗争开始,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次连续不断的清洗和镇压,以雷霆万钧之力威吓、震慑、压服了思想文化界。在“大转变”过程中解散了几乎所有以前的文化艺术派别和团体,90%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团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7.
两千余年的士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士志于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参与意识的渊源;“出仕”是士为社会而政治的积极参与方式;“诤谏”是士不治而议的间接参与方式;“抗争”是士淑世卫道的被动参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当代政治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吸收、研究和传承区域文化资源,形成与主流文化的互补,以实现其文化生态的平衡,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其生存之道。乐山师范学院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郭沫若价值研究”,侧重于从文化生态对邦沫若滋养的视角,在区域性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中,透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验"的提出是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重建"总体性"话语的尝试,既是时代文化症候的反映,又提示了当代文学自身的缺陷与问题。《炸裂志》作为对"中国经验"问题的回应,在时代性与本土经验两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不仅表现了"浮士德式"的普遍的现代性经验,更从历史文化命运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故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曾有一次“洋雅”与“土俗”之战,然而都往往被学界所忽略了。其实,这场“洋雅”与“土俗”之战,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大一统”理念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政治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概念,对中国古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产生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演进由“形成期”“变化期”“成熟期”三个时期组成。“大一统”理念在中国古代与“正统”“道统”“华夷”“朝贡体系”等概念和制度息息相关,并通过它们展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内涵,最终对中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明模式产生直接作用。当前,“大一统”理念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担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此,他们的思考,筹划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次第达到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每一步思考都被负着肉体的创伤和心灵的巨痛,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折磨。如何对待西文化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中贯穿始终的倾注点。  相似文献   

16.
史煜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37-138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文化和思维方式角度分析中国英语产生原因,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源于古代的“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明”根源于西洋,但直接来自东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8.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有重要价值意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依托影像作品的叙事与传播,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手法三个层面提升叙事策略,同时还要从媒介生态、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讲好中国茶故事”,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知识者,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场”,情形之一为他们借助叙述者的职能将其立场和观点置于权威的地位;情形之二是通过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形象,表达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自我在其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