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实验将预孵化0、56、72h的鸡胚转移到受体壳中,按常规方法再孵化21d,三组的孵化率分别为0%(0/12),36.5%(4/11)和54.5%(6/11),移壳前预孵化0h鸡胚的孵化率明显低于预孵化56h和72h的鸡胚,  相似文献   

2.
驯养条件下黄缘盒龟的产卵特点与孵化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驯养条件下,黄缘盒龟5月中下旬进入产卵期,6月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期为46~54d,产卵时间集中在傍晚18:00~21:00.年产卵1次,年均产卵量2.5~2.6枚,卵的受精率为64.0%~64.6%.受精卵在常温与控温条件下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76.7d、75.8d,孵化积温分别为47491.2~57741.1℃.h、45460.8~56088.0℃.h,最短孵化期为66d,最长孵化期为82d;常温孵化比控温孵化的平均孵化积温高1803.8℃.h,孵化率降低7.6%.  相似文献   

3.
黄缘闭壳龟的孵化生态及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缘闭壳龟受精卵的孵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它的孵化积温为50688~56784℃,最适孵化温度为28~31℃,孵化基质的含水量以8%~10%较适宜.用1:1的沙与土混合作为孵化基质孵化率最高.卵的大小及放置方式对孵化效果影响不明显,孵化过程中卵重减轻2.39%-3.71%.孵化温度、孵化基质湿度以及霉菌感染是导致受精卵发育过程中胚胎死亡的主要因素.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死亡曲线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4.
大弹涂鱼受精卵孵化技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水温23.0-28.0℃,盐度20.8-23.5,PH8.0-8.1的条件下,大弹涂鱼受精卵经96h胚胎发育后开始孵出仔鱼,孵化时间延长至168h。人工授精卵在筛绢网上上的平均孵化率为4.2-20.5%;在塑料桶内的平均孵化率为36.3%-70.6%。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在适于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24~35℃)内,各温度条件下的孵化率与孵化周期,及提高中华鳖低温(24~27℃)孵化率的温度措施。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对4种海水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复合式纵向压电换能器,谐振频率为21.5kHz,谐振阻抗为120Ω,施加电压值为80V的超声波辐射海水鱼类受精卵,研究不同的超声辐射时间和辐射次数对大弹涂鱼、中华乌幅鳢、真鲷和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大弹涂鱼胚胎发育后期的受精卵,呆提高其孵化率,但对大弹涂鱼和中华乌塘鳢胚胎发育早期受精卵的孵化影响,每次辐射时间为1min、总幅射次数为4次的辐射剂量有利于真鲷受精卵的孵化;每次辐射时间超过1min,孵化率降低,以每次辐射时间为10s或30s处理大黄鱼受精卵,其孵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0%和12%。  相似文献   

7.
采用SOF和TCM199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对牛体外受精卵进行培养,观察了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得到的襄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能力,在SOF+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1.3%,襄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37.5%;在TCM199+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6.0%,衰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47.7%,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体外培养系统的培养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产上常用的两种孵化设备进行卤虫卵孵化质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28±0.5 C的海水中,孵化桶内的平均卤虫卵孵化率、全部虫卵孵出时间和孵化同步时间分别比平底水泥孵化池高2.41倍、提早9小时和缩短3小时.孵化桶还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等优点,值得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SOF和TCM199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对牛体外受精卵进行培养,观察了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囊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能力.在SOF+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1.3%,囊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37.5%;在TCM199+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条件下,囊胚的发育率为26.0%,囊胚经冷冻—解冻后的孵化率为47.7%.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体外培养系统的培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白蜡虫卵孵化方式、时刻、历期、日孵化量及孵化率.白蜡虫卵孵化的显著特点是雌卵先孵化,雄卵后孵化.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两性生殖卤虫11个卤虫品系的卤虫卵的孵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各品系的孵化率的排序为MD〉CD〉GN〉YC〉SQ〉CH〉NH〉BH〉HJQ〉SB〉BN,孵化率达70%以上的品系占全部品系的36.4%,超过60%的孵化率的品系占全部品系的63.6%;2.各品系的孵化效率的排序为MD〉GN〉CD〉YC〉SO〉CH〉BY〉HJQ〉NH〉SB〉NH,其中MD,GN,CD的卵径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黄鳝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上海地区水田黄鳝在人工繁殖中的催产、受精及孵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为催产剂,米用干法受精和静水充气孵化的方法,黄鳝人工繁殖的受精率约为40%,孵化率达62%.  相似文献   

14.
用费勒鹏氏法、50%蔗糖水漂浮法和雌虫挤破法收集绵羊胃肠道线虫卵,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消毒粪汁进行培养,以观察虫卵的孵育情况。结果表明:虫卵的孵化率和第三期幼虫育成率以雌虫挤破法收集的虫卵最高,分别为94.5%和67.0%;消毒粪汁法的第三期幼虫育成率明显高于粪便捣碎直接培养法(P<0.01)。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证明一个不等式的最大值问题,此结论解决了矿山配矿中的关键问题,为最优化生产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室内和室外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从海南、福建挑选亲鱼并育肥,注射激素使亲鱼产生精、卵,让卵自然受精。室内用网箱流水、黑桶充气和苗池充气等方式孵化受精卵,室外在池塘网箱中孵化受精卵,仔鱼开口后将其从网箱放出。仔鱼开口后及时投喂合适的饵料,培育30d后出苗。结果获得优质受精卵158.5万粒,孵化出仔鱼148.8万尾,孵化率93.8%,室内3种孵化方式中,网箱流水效果较好。室内育苗平均成活率12.61%,室外育苗平均成活率7.52%,室内培育比室外培育的平均成活率高5.08%。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的发生及其超微结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心跳期、眼晶体形成期、血液循环期、眼黑色素出现期、孵化前期、初孵仔鱼期等6个不同时期的孵化腺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最早可在眼晶体形成期观察到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c ells,HGCs),主要分布于头部腹面、头部与卵黄囊连接处及其卵黄囊前腹面;当胚胎发育至血液循环期时,HGCs不仅在形态上达到最大,数量上急剧增多,而且分布更广泛;胚胎发育进入眼黑色素出现期时,可以观察到处于不同合成时期的酶原颗粒,每个酶原颗粒外面均有膜包围,颗粒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当胚胎发育至孵化前期时,HGCs在数量上达到最多,并且可以观察到呈圆球形、直径约为0.25—1.00μm的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向外分泌,这些颗粒有的以单体形式存在,有些则粘结成团;初孵仔鱼期,HGCs分泌作用已经完成,它们离开胚胎表面,移至表皮细胞下方并逐渐衰退。以上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孵化酶颗粒有一个成熟过程,成熟的孵化酶颗粒主要通过外倾方式向卵周隙中分泌以帮助胚胎的孵化破膜。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大蟾蜍胚胎在尾茅期孵化,其孵化腺细胞(HGC)是从神经管期的表皮外胚层中分化的,呈大瓶状,主要分布于头的前额部和背中线,少量分布于躯干部的背中线。电镜观察表明,神经管期 HGC 通常是几个相连一起,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内顶区有大量分泌颗粒,次顶区有许多色素颗粒、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颗粒是由粗面内质网合成,高尔基体浓缩加工而成。随孵化酶的分泌,HGC 表面逐渐缩小,而微绒毛增长和增密。直至变态前退化的 HGC 尚未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