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采用金属Cu,Zn,Ni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甘氨酸Schiff碱、2-氨基吡啶的甲醇溶液中首次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Ni(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质谱、核磁、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L.′nH2O[L=C9H7NO3,(M=Cu(Ⅱ),L′=CH3OH,n=0;M=Zn(Ⅱ)、Ni(Ⅱ),L′=2-氨基吡啶n=1)].电合成Zn(Ⅱ)、Ni(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0.5 mol.F-1,电极反应为2电子反应,电合成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1.0 mol.F-1,电极反应为1电子反应,Schiff碱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Cu(Ⅱ)配合物中Cu(Ⅱ)(L)L′/Cu(I)(L)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1.225 V(vs SCE).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新的Cu(Ⅱ)配合物[Cu(pdc)2]·[(CH3)2NH2]2(H2pdc=吡啶-2,5-二羧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IR、固体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热重等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Cu(Ⅱ)的单核配合物,其中Cu(Ⅱ)离子为四配位(CuN2O2配位模式),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构型.晶体中,分子间通过Cu…O弱键及氢键网联成3D超分子.SPS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光电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发现它们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在非水溶剂中合成了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与Cu(Ⅰ),Zn(Ⅱ),Fe(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胡椒醛缩氨基硫脲(HBTS)与钴(Ⅱ)、镍(Ⅱ),铜(Ⅱ)和镉(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五个新配合物M(BTS)_2·nH_2O[M=Co(Ⅱ)、Ni(Ⅱ)、Cu(Ⅱ)和Cd(Ⅱ);n=0~3]和Cu(BTS)Ac·3H_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磁矩、~1H核磁共振谱、x一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5.
合成出化学式为 { [Cu(tren) ]2 (μ2 -CO3) } (ClO4 ) 4·H2 O(tren为N_氨乙基_二乙烯三胺 )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 -可见光谱等结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Cu (Ⅱ )具有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 ,并被碳酸根CO2 -3阴离子桥联形成三核Cu (Ⅱ )配合物。变温 (5~ 30 0K)磁化率被测定和拟合 ,计算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中Cu (Ⅱ )离子之间存在着弱的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H4L)与Zn(Ⅱ)、Cu(Ⅱ)金属盐反应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Zn2L(DMSO)(H2O)]·2DMSO·2H2O}n(1)和[Cu2L(DMSO)2](2)。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1是一个以双核锌为重复单元的一维聚合物,配合物2是双核铜配合物。配合物1中的Zn(Ⅱ)离子与一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脱去4个质子的配体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简称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以及另外一个对称位置的L4-配体上的酚羟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配合物2是DMSO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和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与Cu(Ⅱ)离子配位,在Cu(Ⅱ)离子周围形成四配位的平面四方构型。  相似文献   

7.
以1-(3-吡啶基)丁烷-1,3-二酮即β-二酮为配体,在室温下将其与金属Cu(Ⅱ),Ni(Ⅱ),Cr(Ⅱ)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采用UV-Vis光谱方法,测定了β-二酮(L)与这三种金属离子的配位比和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β-二酮(L)的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三种金属离子后,紫外吸收曲线发生红移,β-二酮(L)与Cu(Ⅱ),Ni(Ⅱ)和Cr(Ⅱ)的配位比均为1∶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分别为4.2×108,3.4×108和0.2×106 L·mol-1.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1种单核双吡啶吡咯Cu(Ⅱ)配合物[Cu(PDPH)2] (1),其中配体HPDPH为2,5-二(2′-吡啶基)吡咯.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39.1242(16) ?,b=8.6574(5) ?,c=33.7687(14) ?,β=123.0305(16)°,中心离子Cu2+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等方法,分别研究了单核配合物[Cu(PDPH)2] (1)、双核配合物[Cu2(PDPH)2(NO3)2] (2)和多聚配合物{[Cu2(PDPH)2(N3)2]}n(3)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个Cu(Ⅱ)配合物均以沟面键合方式与CT-DNA结合,其结合强弱顺序为3 > 2 > 1.此外,采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3种Cu(Ⅱ)配合物对超螺旋pBR322 DNA的切割作用.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能将pBR322 DNA切割为开口缺刻型或者线型DNA,表现出良好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配合物K3[Fe(C2O4)3]·3H2O,K3[Cr(C2O4)3]·3H2O,K3[Al(C2O4)3]·3H2O和K2[Cu(C2O4)2]·2H2O的热分解过程及机理。方法 采用热分析方法对这4个配合物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Ozawa Flynn Wall,Friedman,ASTME6983种方法计算出每一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gA)。结果 得出了这4个配合物每一步的热分解反应,并用上述3种方法计算了每一步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论 这4个配合物第1步热分解都是失去水,但Al,Fe,Cr配合物脱水过程的活化能大小与热解脱水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配合物中水分子结合的难易程度;Cu配合物脱水温度均高于Al,Fe,Cr的配合物。这可能是由于Cu配合物中两个水分子参与配位,而其他配合物中的水为结晶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钴(Ⅱ)、镍(Ⅱ)、铜(Ⅱ)和锌(Ⅱ)与水杨醛缩异烟肼Schiff碱的固态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磁矩以及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组成可表示为M(HL)_2·xH_2O(M=Co(Ⅱ)、Ni(Ⅱ)、Cu(Ⅱ)和Zu(Ⅱ),x=0-2).  相似文献   

11.
报导对羟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及其Cu(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氢核磁共振谱表征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组成和配位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热重——差热分析法研究了DL-丙氨酸Schiff碱的铜(Ⅱ)、锌(Ⅱ)配合物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铜(Ⅱ)配合物在190℃时失去一分子水而锌(Ⅱ)配合物则是在217℃,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次序是:[Zn(DBA)H_2O]>[Cu(DBA)H_2O]。配合物的热分解机制被提出。  相似文献   

13.
报导了2-氯苯甲醛甘氨酸席夫碱及其Cu(Ⅱ),Zn(Ⅱ),Co(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并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核磁共振谱、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抗菌活性试验表明,4种配合物对浅部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分别与铜(Ⅱ)、钴(Ⅱ)、镍(Ⅱ)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发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与与铜(Ⅱ)、钴(Ⅱ)、镍(Ⅱ)形成摩尔比为1∶1型配合物,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配合物热稳定性为:镍(Ⅱ)和钴(Ⅱ)高于铜(Ⅱ).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单核配合物HCuLt(H3Lt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1,3丙二胺)及其Cu(Ⅱ)Co(Ⅱ)Cu(Ⅱ)异三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在5~300K范围内测定了三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数据,并通过自旋哈密顿算符■=-2JM(Cu1 Cu2)推导出的理论公式对实验值进行最佳拟合,得到了三核配合物的磁交换参数J为?38.7cm-1,表明该配合物的分子内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以对硝基苯乙酮缩氨基硫脲 (HL)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 ,用Cu、Fe、Zn金属做阳极 ,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对硝基苯乙酮缩氨基硫脲 (HL)与Cu (Ⅱ )、Fe (Ⅱ )、Zn (Ⅱ )的金属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  相似文献   

17.
在水溶液中,Pd(Ⅱ)与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配合物,此三元配合物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1.5×10-2mol.L-1和2.0×10-3mol.L-1,pH 2.0时,Pd(Ⅱ)被定量浮选.Ir(Ⅳ),Cu(Ⅱ),Fe(Ⅱ)和Ga(Ⅲ)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Pd(Ⅱ)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Pd(Ⅱ)的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双乙酰丙酮缩乙二胺希夫碱及其与Cu(Ⅱ)、Ni(Ⅱ)的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双乙酰丙酮缩乙二胺希夫碱的Cu(Ⅱ)、Ni(Ⅱ)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它们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双(2-羟基苯甲醛)缩硫脲配体及其与Cu(Ⅱ),Ni(Ⅱ)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摩尔电导及恒重实验等研究了化合物的组成和配位环境;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超氧自由基实验和消灭钉螺的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20.
以1,3-二咪唑丙烷(1,3-bip)、对苯二甲酸(H2tpa)和Cu(NO_3)_2·3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铜(Ⅱ)配合物[Cu(1,3-bip)(tpa)·H_2O·MeOH]_n,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8 57(5)nm,b=1.032 33(5)nm,c=1.062 71(6)nm,α=90.040(4)°,β=99.465(4)°,γ=109.765(5)°.合成配合物中tpa充当桥联配体与Cu(Ⅱ)离子形成二维(4,4)网格结构,经过1,3-bip的进一步修饰,形成一种有趣的二维结构,溶剂分子甲醇作为一个二连接的节点,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上述二维面形成一个具有三维超分子构型的配合物.此外,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