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兰州市皋兰山为例对黄土层地震反应作一研究,利用二维有限元分析法,求出黄土山不同部位在未来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水平下的建筑场地地震反应谱及场地自振周期。这些参数可作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
地震危险区划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及强震地面运动参数预测的基础,它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工程抗震防震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天津市地处华北强震区。数年来,天津周围发生的多次强震使天津市工业及民用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工程抗震防震的实际需要,致力寻求各种方法及途径开展这项基础研究工作,对我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地震地质为基础,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物理学角度,论述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地震振动、传播、深度,阐述了地震发生中的几个物理问题和地震发生前后异常的物理现象,介绍了地震测报与防震抗震的科学知识,对了解认以地震、增强防震自救知识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质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我们所说的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即使破坏很严重,也不会倒塌,这就要求建筑物有足够的弹塑性变形来抵抗地震能量,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强烈地震中不倒塌是抗震设计中要达到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至关重要.影响防震缝宽度的因素包括地震、建筑物高度、设计裂度、建筑材料、地下水位等,考虑上述因素,作者给出了合理地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分式和适宜条件,为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英 《科技资讯》2006,(28):76-76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本文拟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存在的两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层面上对具有自复位模块结构的学校建筑进行抗震损伤和恢复力评估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Python语言的从结构非线性分析到损伤程度可视化演示用的数字孪生模型。Python语言也是目前通用于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编程语言,方便在该数字孪生模型中引入人工智能模型来代替结构仿真计算,通过使用实时监测地震动和结构响应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区域灾害响应和功能恢复快速评估。结构损伤和恢复力分析结果(如不同地震下修复成本、修复时间、不可修复的概率等指标)通过生成shapefile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进行三维可视化,从而对采用自复位模块结构的学校建筑结构群在区域范围上进行抗震韧性定量评估。该模型的计算模块包括区域建筑结构清单生成、简化数值模型建立、地震响应非线性分析、结构响应参数生成、建筑结构易损部件定义、地震损失概率模型评估以及区域灾害损失的结果输出。这里的基于概率模型的学校建筑结构地震损失评估采用了FEMA P-58方法,并使用了Pelicun软件包进行计算。以旧金山湾区近2 000栋学校建筑作为案例,对假定使用偏心支撑框架自复位结构作为抗震结构体系的学校建筑群进行了抗震韧性评估,研究了通...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国内地震工程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在评审《多层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计算方法和规范条文的研究》时,赞扬我校抗震研究组此项研究工作全面、成果丰硕、适应工程设计的急需,并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水平。地震震害表明,建筑物的偏心是地震作用下引起平动和扭转效应耦联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因素,往往还是主要因素,在多层建筑物中尤为突出。评审委员会认为:“多层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的研究是抗震设计中技术难度大且急待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世界上各地震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抗震组提出的“剪力系数法物理概念明确,正确地反映了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的特点,比国外通  相似文献   

9.
刘惠芳 《科技信息》2012,(10):415-415
云南省农村地区地震的应急救援存在着农村建筑抗震能力差、群众对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避震抗震的科学方法了解程度不够、通讯交通等设施落后、医疗救助水平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应急救援法制建设、增强民众的防灾自救能力、加强农村房屋防震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大鹏 《科技信息》2013,(22):476-476
本文介绍了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建造的建筑物与传统建筑对地震抵御方式中防雷装置设置的不同,分析了以上两种建筑抗震技术防雷装置设置的不同点,探讨了使用抗震新技术的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的解决方法和要点。  相似文献   

11.
浅谈建筑物变形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东  何庆旭 《科技信息》2008,(36):128-128
建筑物(构筑物)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变形观测或者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发生变形,必须进行变形观测,本文主要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变形观测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变形观测两种情况,介绍了几种新的现代变形观测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所采用变形观测方法的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方麒麟 《科技资讯》2007,(10):63-63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本文拟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存在的若干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智建  石延明 《科技资讯》2009,(12):103-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去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国华 《科技信息》2013,(22):337-337
如今地震频繁发生,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和人民的安全,是工程师急需掌握的知识,本文对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谢少芬 《科技资讯》2013,(16):53-53
景观建筑是由若干建筑物和构筑物组成的,而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又都是由建筑材料制成的,根据我国多年来的统计资料,建筑材料的费用占整个工程总费用的60%以上,因此,正确地选择和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是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建设资金的重措施。在景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自然会遇到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的问题,作为景观建筑的工程人员,也必须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质、技术标准及使用方法等等,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鉴别、选择、管理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欢  王小超 《科技信息》2009,(19):254-254
结合地震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建筑物震害现象。以典型的结构破坏为例,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就场地选择、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确定、多道抗震防线布置、结构刚度和承载力控制等方面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震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灵活运用概念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保证施工质量,房屋建筑才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和认识水平,从深断裂与活动断裂、地震活动与基本烈度、新构造运动与岩土特性等方面对镇江市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镇江市属基本稳定区,根据地质地貌条件和岩土特性并参考有关指标,将镇江市区域进一步划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三类稳定性小区。由于镇江市地震基本烈度仍达到7度,且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因此应在镇江市(特别是稳定性较差小区)内加强防震抗震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工程建设设计中,楼梯是关系到使用者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地震发生时以及发生后业主逃生的主要通路。通过楼梯抗震设计能够提高楼梯抗震性能,为震后的逃生提供基础通路。而且,在现代楼梯与整体结构的研究中发现,抗震楼梯设计与整体结构的共同作用与分析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本文就抗震设计楼梯参与结构计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方江 《科技资讯》2009,(31):69-69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抗震结构设计中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整体。本文针对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建筑使用年限等。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当地震来临时使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叶军 《科技资讯》2012,(2):72-72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华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等许多地区正处于地震频发带上,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必须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文章在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建筑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常见加固技术,并提出了抗震加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