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毅 《科技资讯》2012,(18):79-79,83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年限下具有相同概率保证的结构地震作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和加固时地震作用的参考取值和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厚军  朱雪平 《科技信息》2010,(23):J0295-J0295,J0342
由于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使我们对新建筑的抗震设计和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越来越重视,因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正常、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地震的频繁发生,各地建筑物受到了或轻或重的损坏,抗震加固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新的抗震加固规范和建议。在震区的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当地抗震烈度的提高同样需要进行加固。该文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抗震加固的研究背景和地震知识的相关理论,包括地震的类型,成因和强度等。其次讨论了钢筋混凝土抗震加固的原则,论述了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给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抗震加固时应考虑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固方法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救灾、农房重建、加固改造等工作中缺乏反映农村民居现状基础数据的问题,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8个行政村,对354户村镇民居建筑开展抗震性能的调研。运用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建筑的建造习惯与施工工艺,讨论民居建筑在正常使用时和地震后的典型破坏特征,评析中国既有村镇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指出村镇民居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建议,为村镇民居建筑的建设、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造成了中小学建筑严重的破坏,并导致了重大的师生伤亡,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既有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能力。国家之后应急启动了校安工程,要求对中小学建筑进行全面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相关抗震规范标准也把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从丙类提高到乙类。根据上海市金山、杨浦和闸北3区部分既有中小学建筑的抗震鉴定情况,分析该类建筑的抗震性能,总结其抗震缺陷产生的原因,得出该类建筑存在抗震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抗震设计规范发生了较大变化,并提出了抗震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6.
福州琅岐岛某酒店公寓楼改造为中学宿舍,抗震设防类别由标准设防(丙类)提升为重点设防类(乙类),采用黏滞阻尼器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对加设黏滞阻尼器模型和传统加固模型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抗震验算,对结构层间位移角、楼层位移、楼层剪力、地震输入能量分布和结构构件损伤等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及经济性对比.采用黏滞阻尼器进行抗震加固能有效将位移控制在2~3倍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大幅提高结构抗震超强能力,替代主体结构构件耗散50%~60%地震能量,减轻结构构件的损伤.加设阻尼器加固后的结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抗震加固方式,且大幅降低结构在改造加固中的工程造价(降低约30%),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优化情况,选用四层砖砌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工程应用软件完成对研究工程的建模。利用SOLID45对地基土进行模拟;利用Drucker-Prager模式对土体进行模拟,给出约束条件并施加荷载。输入地震波选择汶川地震中卧龙岗地震采集部门采集的地震波,将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作为砌体建筑结构破坏准则。通过法向与切向弹簧把介质体连接在一起,将介质体间的节理面当成块体的边界,依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介质体能量聚集及分散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实现能量分析。设计差异沉降下多层砖砌体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提出四种布桩方式。分析加固后对结构纵墙的影响和加固后对基础的影响,发现第一种布桩方式最佳。在地震作用下,比较不同技术下结构从基础开始变形至完全破坏的过程,完成能量分析和逆动力分析,发现所提技术对多层专题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性能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多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在加固前后以及火灾前后的抗震性能变化情况,围绕火灾后多层工业厂房的加固设计和抗震性能分析展开研究.首先,建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后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随后,介绍某多层工业厂房结构特点和火灾后结构损伤情况,据此综合利用增大截面、粘贴钢板和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进而,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动力特性和弹性地震响应分析;最后,进行了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探究了火灾前、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加固措施对火灾后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并探讨了不同地震动特性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后,整体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火灾前,层间位移角最大增加了143%,且不同楼层层间位移角的增大幅度与楼层受火情况密切相关;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大于远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可达远场地震作用的2.71倍;所提出的加固方案有效提升了结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少115.7%.研究成果可为多层工业厂房火灾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袁博  吴冠仲  柳杨  李虓  沈林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5):10902-10909
羌族碉楼是羌藏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历史文物价值。近年来地震频发,四川阿坝州、甘孜一带羌族碉楼出现开裂、崩塌等病害,为有效保护该类历史文物建筑,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并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耐震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等技术手段验证了钢筋笼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碉楼需要通过加固措施提升结构整体刚度。加固后的碉楼屈服位移有小幅增长,延性提高17.2%,峰值承载力提高37.5%。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加固后碉楼出现轻微、中度、严重和完全四种损伤状态的概率明显小于原结构。加固措施对结构延性和承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也能有效降低结构易损性,加固措施合理,可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中砌体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但灾后重建的大量农村民居仍将以砌体结构为主.为此对我国为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所采取的抗震构造方法以及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应对砌体结构的构造细节、倒塌机制、鲁棒性、垂直地震力、弯曲影响等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建议有关部门形成和推广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推广已有的成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设计时,需要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安全鉴定和结构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固设计方案,方能取得理想的加固效果。本文针对重点设防类别(乙类)的多层单跨框架结构建筑物,从建筑结构安全角度从发,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规程的规定,通过理论研究与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从中得到此类建筑物结构加固设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后,受影响的部分地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设防烈度调整后大部分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以地震时正在修建的某大跨度体育教学训练中心为背景,针对该地区设防烈度提高的特殊性,对其设防烈度提高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采用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软钢阻尼器抗震加固方案进行了动力分析,评价了不同软钢阻尼器加固方案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1)软钢阻尼器的设置对于调整结构的水平刚度,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改善结构的减震性能具有重要作用;(2)软钢阻尼器宜布置在层间位移角较大的楼层,即结构刚度变化较大的相邻楼层;(3)软钢阻尼器的数量及布置方式有优化解等结论,为该工程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供同类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加固是实现其在地震时安全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早期的房屋,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低,因而需要重点进行加固改造,以提高其综合抗震防灾能力.以上海市某教学楼为例,通过对其房屋质量检测结果,以及抗震能力进行研究、分析,运用PKPM结构分析计算软件,详细介绍了框架结构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的主要内容,给出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并且具有地震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等特点.现在还残留着许多未设防建筑,而且还在继续使用,进行抗震加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一栋旧的超高超限的七层砖棍结构办公楼进行了鉴定分析,并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案,可对同类工程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爱平 《科技资讯》2010,(23):93-93
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带,同时地震对于建筑物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大,除了在新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注重抗震设计,同时还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本文中简单以钢筋缓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为例,对一些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应用于桥梁抗震加固评定中,提出一种新型桥梁抗震加固优先级评定方法,并给出详细的评估流程。该方法基于地震易损性曲线,可以针对不同水准的地震强度水平,判别桥梁结构中最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易损构件以及这些桥梁构件的抗震加固优先级,以制定合理的抗震加固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一座6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论述了抗震设防标准与规范的修订、建设监管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政府建设管理力度的加强、抗震设计、施工、城中村改造和既有建筑普查、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智建  石延明 《科技资讯》2009,(12):103-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去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目前缺乏完善的采动区建筑结构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的分析方法和专门的采动区结构抗震抗变形规范的现状,在分析采动区建筑结构抗采动变形研究以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地震动和开采沉陷变形分析模型,建立完全随机地震反应和沉陷变形的整体有限元法,确定了合理的采动区建筑结构抗震抗变形构造措施,对采动区已有建筑的抗震抗变形加固维修以及采动区建筑物抗开采沉陷变形设计和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结构构架采用榫卯连接是木结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连接方式使得各节点刚柔相济,具有较好的抗震消能作用,能有效地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由于它们年代较长,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易出现拔榫、脱榫、节点松动等情况,不利于结构的稳定和承载。从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价值考虑,开展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对其进行维修加固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