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舜为德治之祖,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以德化人的管理思想很值得后人研究.行政管理方面他勤政为民、敬德慎罚、举贤任能、办学兴孝、完善机制、发展文明;以德化人的管理思想更是光耀古今.  相似文献   

2.
15世纪明儒学者型官员的行政管理思想呈现出心学化的倾向。北方大儒薛碹多年从事司法职务.提出“为政以法律为师”和至诚立道的行政管理思想,具有缜密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薛碹他还看重“通下情”.主张“清心省事”,发挥地方乡绅管理地方事务的积极性。状元罗伦重申君臣共济与互信的和谐关系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张元帧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以王道说为核心。他的王道说是在心学和理学同时成为15世纪末那个时代治国思想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意识到,心学的崛起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所以有意把心学的治国意义抬高。作为皇帝的讲学老师,他的言论对当时时代思潮的推动是有一定意义的。享有“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雅誉.被后世称为“弘治中兴”重巨的王恕,以行政实干家著称,并且很有骨气,善于团结人、提拔人。也有较好的工作方法、技巧,指出帝王之学贵在知要,不在知博,要求皇帝不要迷信方术、佛学。真儒黄仲昭以气节著称.其行政管理思想以节约型政府观见长。  相似文献   

3.
在以“仁”为核心的先秦儒家思想中 ,文教德化意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而其中的“德化”作用 ,又是他们尤其重视的。孔子认为“修文德”是统治者惟一的施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 ,而其“王道”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孟颇有点离谱、叛逆 ,但他也是始终坚持着“君者 ,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 ,原浊则流浊” ,“君者 ,仪也 ;民者 ,景也 ;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也 ,民者 ,水也 ,盘圆而水圆”的德化思想。他们都试图通过“德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其前期发展以行政管理思想为主,且与民本思想关系至深,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性管理原则到制度性管理操作的漫长历史过程,为后世管理思想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民本行政管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行政的历史极为久远,但明确的行政理论概念,则较为晚出。《左传》中“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等说法,含有推行政令、管理政务的意思,可视为萌芽状态的行政概念。《孟子·梁惠王》说:“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里的行政,实际上就是治理国家的意思,与《左传》所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  相似文献   

5.
高淑红  王智勇 《科技信息》2007,(34):130-130
目前我国现有的资质管理思想与现在经济大环境和改革趋势存在的差距:一是资质管理思想没有跳出维持旧有秩序的窠臼。首先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这在建筑业实行资质管理之初就曾设想和提出过,但一直没有实际可行的操作办法。应该说,用行政手段实现平衡的思想是计划时代的产物,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以人为对形势的判断在全国范围内用行政手段找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为主题,从“德说”切题引伸到“德育”,并提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要通过德育向“德化”转化,举校突出“德化”精神,付诸强化,最终着力构建“德学”学科,用以治学。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学习了他的卓越的话文教育论著。这些论著的一个光辉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语文教育观。以学生为本位,就是语文教育须高度重视其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就是要始终把学生当作一切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主导性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叶圣陶整个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无论是他对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他在从事语文教学、教材编写和教育行政领导工作等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导性思想。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管理有行政、学术、思想三个管理部分和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管理干部、教育经费五大支柱。后两个支柱是根据我国国情加上的。高等学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中心,思想管理因我国国情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行政管理起保证作用,亦即搞好服务。学术管理包括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使研究成果为地方服务。五大支柱支持高等学校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南宋礼乐有述仁义、宣德化的思想,其复古周乐的意识与强烈的复古思想倾向成为社会主流,陆象山的礼乐思想继承孔孟礼乐仁义德化系统,其“易简”与“本心”学术观点是从荀子礼乐论述中演绎而来。  相似文献   

10.
《明史》说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这封建史书之词虽不免有溢美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仁宗的宽仁政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实上,明仁宗的政策对“仁宣之治”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舜帝89岁时,开始南巡安徽衡山(今天柱山),然后辅佐禹征三苗。舜百岁时又到南方巡狩,从鄱阳湖出发,溯赣水,直下广东韶州的浈水,在韶州的韶石山上,舜峰之下,演奏箫韶。再溯韶州的武水,来到湖南临武县,继续西巡,涉过湖南蓝山县的岿水,上九嶷山,期望下潇水到洞庭湖与娥皇、女英汇合,不幸崩于湖南宁德县东南的零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先民经过漫长的进化,发展到智人时期,又从英雄时代演进到文明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有史籍记载的先驱者,都有管理活动的实践,也就有管理思想萌芽的出现。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唐尧、虞舜等。  相似文献   

13.
与理学之礼教秩序其合法性建基于先验天理之绝对正当性不同,康有为从近代西方之公理和人道两大基本观念出发,重建礼教秩序合法性基础。公理以平等观念重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师长等伦常关系。其近代意义在于解构天理之时间和空间超越性,瓦解礼教秩序之不言自明的超越意义,从而为礼教秩序的瓦解奠定学理基础。人道观一为人生来之资质,二为人之平等权利。人道观之理论意义在于为礼教制度的构建提供人性依据,即制度应当顺应人道之自然。其近代意义在于通过资质人性论对本质人性论的代替而实现了人之伦理本质的消解,这意味着人性之爱和恶失去了自身内在约束,礼教秩序之内在基础随之消解,礼教秩序之形成只能求诸外界。在资质人性论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以"教"和"学"为主体内容的礼教秩序形成之外在机制。"教"主要指以德行教化万民;"学"主要指对道的习得,其内容主要即控制人的爱恶等情欲,从而实现对人性的有限控制。  相似文献   

14.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孔子师德观作为中国师德理论的重要渊源,深蕴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既是对夏商周三代传统精神观念的精炼与延续,又是孔子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概化与演绎,因而解析孔子师德观的深刻内涵,对构建新时期师德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孙中山的劳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斗争中 ,逐步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 ,希望改善工人生活 ,加强工人组织 ,发动工人参加革命。但又从西方工人罢工浪潮中看到工人运动的可怕性 ,因此替中国资本家辩护 ,希望劳资合作 ,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这为日后南京政府镇压工人运动所利用。  相似文献   

17.
宋时旦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旦墓志1988年秋出土于滕州南郊,资料尚未发表.墓主时旦生活于北宋前期,宦历较为复杂,曾参加镇压李顺农民起义军.墓志涉及不少<宋史>人物,具有较重要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哲学和政治伦理学角度,在追索先秦天道观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天问》中怀疑思想的内涵,并挖掘其背后的理性精神和文化意义。在《天问》中,屈原主要从舜、鲧、禹等历史人物和夏、商、周三代历史等角度质问,否认了有一个天道的历史和神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王崧是正史列传的白族学子,是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儒学大师,其思想体现了当时白族文化精英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在完成《王崧诗文选注》过程中,在标点和注释王崧的《乐山集》、《说纬》等古文著作和散存在各种典籍中的王崧遗诗的基础上,产生了对王崧思想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认为王崧的哲学观、道德观、历史观都是服从于他的“启德教化”以“安民达治”的政治观的。  相似文献   

20.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即将事亲原则绝对化,有违于法律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