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塔中隆起中央潜山带、斜坡带、台缘坡折带3个构造带中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方法 以钻井、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系统总结了3个构造带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从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和岩溶成因等方面分析了3个构造带中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 中央潜山带构造活动强烈,岩溶作用强度大,奥陶系叠加了加里东、海西多期岩溶作用;斜坡带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地层层序保存较全,岩溶作用总体较弱;台缘坡折带上奥陶统为礁滩复合体沉积,具有形成优质岩溶储层的沉积基础,发育风化壳岩溶和同生岩溶两种类型,形成了沿礁滩相地层广泛发育的岩溶储层,构造和沉积共同控制该领域的岩溶发育.结论 台缘坡折带礁滩相岩溶储层储集性能最优,中央潜山带是较有利的岩溶储层发育区,斜坡带岩溶作用较弱,储集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黔西南晴隆—贞丰地区岩溶发育强烈,该地区岩溶以形成时期分为近代岩溶与古岩溶,近代岩溶出露地表而古岩溶大部分深埋地下.通过对该地区地表岩溶与钻孔揭露古岩溶发育特征统计,进而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特征主要是地质构造作用控制:近代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发育强烈;古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深埋地下,岩溶发育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3.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岩溶湿地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影响,岩溶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非岩溶地区的湿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给出"岩溶湿地"的科学定义,阐述"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对各种岩溶湿地的性质、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的研究,提出依据湿地的成因→水文特征→植物群落类型的分级分类标准对岩溶湿地进行进一步分类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岩溶湿地的专业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5.
沪州地区茅口组友宕岩溶分为三种炎型:层问古宕溶、阳顶古岩溶、缝洞系岩溶.后者足在层问、阳顶古岩溶及联缝分布区基础上经过地下水的多期改过形成的,它是现今油气储渗的有效空问及运移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分布.岩溶作用的不均一性及茅口灰岩的致密性,使茅口灰岩纵向上形成多个储集层段,横向发育多个裂缝系统,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的气水界面.圈闭内有天然气产出,圈闭外也有良好的天然气显示.  相似文献   

6.
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水成库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攀  鄢贵权 《贵州科学》2006,24(1):25-27
在论述贵州岩溶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特点、开发利用和地下水成库条件的基础上,对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岩溶生态环境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山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岩溶区多属于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带,而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严重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揭示岩溶系统及其演化动力机制 ,以及分析控制和影响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因素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长江流域岩溶景观系统演化和脆弱岩溶生态环境区域特征,探讨岩溶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并简要地提出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川东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的地质模型、形成机制及勘探前景.在对石炭系构造、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应用正演模拟、薄层厚度(Widess原理)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两类特殊反射的地质模型,根据古岩溶的发育模式和理论分析了其地质成因,并结合周边石炭系钻井资料,明确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勘探前景.研究表明,两类地震特殊反射均是岩溶作用形成的低速层所导致,该低速度层为发育在岩溶斜坡上的溶沟或溶洞,如未被充填则能够形成较好的储层.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反映了优质岩溶储层发育,当匹配有较好的盖层和遮挡条件时,可形成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马尾松群落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示范点都安县三只羊乡岜马屯和全州县白宝乡行水田村的两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的外貌及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土壤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相似性对比研究,并与砂、页岩地区的马尾松群落进行比较.得出:在特殊的情况下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的土壤形成酸性,是岩溶山区能形成马尾松群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前进  黄旭娟  何文城 《江西科学》2021,39(5):844-850,888
通过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利用物探、钻探等手段研究赣南青塘盆地岩溶塌陷地质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岩溶塌陷主要沿盆地河流两岸及其低洼处发育,沿断裂构造带呈带状或串珠状发育,在岩溶水开采区以抽水井为中心呈放射状或扇状发育.综合分析认为,岩溶塌陷形成的整个过程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变幅、频率、土体崩解率、土体厚度以及地下岩溶的规模、连通性等,其中抽水引起的塌陷形成所需的时间一般较短,受自然因素引起的塌陷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在综合分析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分布、规模、历史过程及其危险性的基础上,对青塘盆地进行了易发性分区评价,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为城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岩溶旅游资源是岩溶作用直接形成的特殊的自然旅游资源.在详细评述了国内当前各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成因、形态特征为基础,并兼顾资源调查的可操作性以及与"国标"的兼容性,将岩溶旅游资源划分为4类、27基类.  相似文献   

12.
大港地区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支期-早燕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使大港地区千米桥奥陶系再次暴露地表,遭受风化、滤淋、剥失,形成了第二次古岩溶.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在垂向上分为四个带,水平潜流带溶蚀孔隙最发育,垂直渗流带次之,风化残积带和深部混合带储层不发育.岩溶高地处于地下水渗流带和地下水潜流带,溶蚀作用强烈,储层发育.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为地表水汇集区及地下水排泄区,岩溶作用相对较弱,储层不发育.位于岩溶高地的板深8井-千12-18井区和板深7井-千18-18井区是有利的古岩溶分布区,是有利的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岩溶发育及分布的未知性与地形地貌的不规则性造成岩溶隧道围岩条件十分复杂,岩溶隧道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一直是隧道工程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阐述岩溶发育区基岩类型,总结溶沟、落水洞、岩溶洼地、盲谷等典型岩溶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隧道工程安全性的影响,概括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形成岩溶隧道勘察设计原则,指出初步设计勘察阶段、详勘阶段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并依托贵州省内多座典型岩溶隧道,结合设计、咨询及施工配合中发现的问题,从勘察设计角度进行总结,以期为岩溶地区的隧道设计与施工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岩溶是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形成的自然构造.古岩溶是地质历史时间产生的岩溶.岩溶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相对于围岩来说,流体是未饱和的;(2)不饱和碳酸盐的流体能有效地将溶解产物搬运至远离反应的地方.在岩溶地区以潜水面为标准,把岩溶作用带分为渗流带和潜流带.岩溶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形成于南北纬40°之间的温暖的、清洁的、浅水海洋环境.不整合面,溶蚀孔洞缝,岩溶砾岩和岩溶角砾岩,岩溶地貌是古岩溶的宏观特征.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含量,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均表现淡水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论证在北衙灰岩地区建设尾矿库的可行性,通过对北衙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分析,以钻探、高密度电法、EH4多种勘察手段验证,其岩溶主要受控于张性断裂,库区无张性断裂通过,库区岩溶发育一般;通过对库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分析,地下水位变动和地表雨水入渗对库区岩溶塌陷的动力作用有限,引发库区岩溶塌陷的动力可能为尾矿渣堆渣体荷载,通过对洞体稳定性计算,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库在堆渣荷载状态下,不会引发库区下伏岩溶塌陷.这为尾矿库的选址、设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在岩溶地区建设Ⅱ类场尾矿库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不同性质断裂对岩溶发育的控制规律,以石马山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采集断层、裂缝、溶洞及溶缝相关地质参数和图像数据,并辅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前人研究分析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和岩溶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性质断裂控制下岩溶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断裂控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压性断层沿着上盘裂缝带可形成一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的参考资料,以本人参与的岩溶塌陷治理为相关背景,首先介绍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并主要叙述了岩溶塌陷的形成基本理论,然后从多方面阐述了岩溶塌陷工程中的主要防治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为维持济南四大泉群持续喷涌,探明泉水的补给来源尤为重要.以补给区岩溶水与泉水水化学特征为依据,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确定趵突泉、黑虎泉、潭西泉、珍珠泉模糊相似优先顺序,结合泉群出露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泉水水质、水温、水位、电导率数据,对四大泉群补给来源进行研究.可以得出:①泉水主要受东南、西南、正南方向岩溶水补给,且四大泉群主要受到寒武系张夏组岩溶水以及寒武系凤山组-奥陶系岩溶水混合补给;②趵突泉接受西南、正南、东南方向奥陶系岩溶水补给较多,黑虎泉接受其东部以及正南方向奥陶系岩溶水补给较多,潭西泉接受西南、正南方向寒武系岩溶水补给较多,珍珠泉主要接受东南寒武系岩溶水补给;③四大泉群泉水形成模式不同,趵突泉泉群与黑虎泉泉群主要表现为寒武系凤山组-奥陶系岩溶水通过局部侵入岩的天窗喷出排泄,其循环深度较浅,属于侵蚀成泉.五龙潭泉群和珍珠泉泉群主要表现为寒武系张夏组岩溶水通过侵入岩裂隙喷出地表,其循环深度较深,属于接触带成泉.四大泉群补给来源的研究,为泉水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而其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为8 557.45km2,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92.45%.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研究对重庆市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重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中型溶洞和溶蚀裂缝是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但是沿碳酸盐岩裂缝还发育一系列溶蚀孔洞,形成了良好的油气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本文中称其为缝洞复合体。根据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对碳酸盐岩缝洞复合体的分布与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岩溶型碳酸盐岩中广泛分布,且成因类型不同:在表层岩溶带沿着节理或裂缝发育,在渗流岩溶带沿着构造裂缝发育,在径流岩溶带沿着溶洞周围环状和放射状裂缝发育,在断层周围沿着诱导裂缝发育;节理和裂缝是岩溶水流的通道,在节理或裂缝交叉处、以及穿越岩溶带的可溶性较高的岩层处形成溶蚀孔洞,以致缝洞复合体形成。缝洞复合体在岩溶储层内是连接不同储集空间的桥梁,也被认为是大中型岩溶缝洞的雏形,对它的识别和评价有助于岩溶型储层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