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湘西北土家族《摆手歌》中记载的《制天制地》和《雍尼补所》两则创世神话,在叙事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人类一开始就与宇宙同在、与神同在;最终形成为"社会人",经历过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由此凡是对氏族的繁衍、生存有利的事情就被认为是善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恶的。这些叙事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7.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历史可追溯到绳文时代的远古源头,当时的女神崇拜展示出日本独特的恋母文化之根。文章从考古资料中的女神土偶入手,结合日本从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史实,探讨日本神话中的母神原型,以及神话历史叙事中普遍呈现的女性中心世界,为日本文明特有的文化恋母现象找到源头和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民族给相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文化含义,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本文从神话传说和宗教观念方面来揭示数字"三"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探讨了远古神话中有关于数字"三"的内容,另外也从现代宗教的角度分析了数字"三"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容,分别叙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三"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形式中数字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feminine)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共有20余幅鸡首人身神怪图像,这类图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学术界较少问津。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鸡首人身神怪的神性,探索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汉代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从而生发出鸡首人身神怪驱除鬼邪的神圣职能,其中展现了汉代人超越自身主体的审美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中,射鸟图像是个特别的现象,目前学术界的认识有待商量。汉画像石的鸟图像具有三个意义:一是一般的象征意义,鸟即西王母世界的灵禽、成仙的先导和工具,等等;二是原始神话的复述,如后羿射日;三是表现现实和彼岸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射鸟图像中射鸟只是个虚拟动作,主要表现的就是两个世界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讨论其中10个词语,或对诸家未及之词进行诠释,或补辞书之疏漏,或补证时贤之成说.  相似文献   

15.
借助普罗普“叙事功能研究法”、格雷马斯“行动元矩阵”等国外人类学、语用学、文艺学诸学科创立的研究方法,对现在所见情节较为完整的汉代民间故事:“韩朋故事”与《焦仲卿妻》进行对比研究,归纳抽象出完全一致的故事文本共同结构图,验证此二故事的同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至少适用于汉代民间爱情故事的“韩朋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我们所熟知的是他的残暴荒淫。但高洋在用人、政治、军事等方面拥有相当高的才能。高洋用人能够不拘泥于民族界限,只以是否有利于稳固统治为判断标准,知人善任,一大批汉人或汉化人士如杨惜、高德政、高隆之、杜弼崔暹、崔季舒等被他拢入核心政治圈,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高洋对于鲜卑勋贵犯法者,也决不姑息,并能够把佞倬小人排斥在政治圈外,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这也是北齐能够在高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和服务的,表达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画像思想反映了生者寄希望于死者的目的,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代喜尚马,是其它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在现存的汉画中,马便成为最突出的时代特征。马在农业和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汉代产生马崇拜习俗、出现天马的根源所在。天马是汉代人对一般意义上的马的神格化,其具有显著的"神性"特征,是汉代先民崇马至极的必然产物。汉画中的天马并非都有外在的特征,有的有翼,有的无翼,但它们都是主要用来作为升仙工具的,是汉代人升仙思想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全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张曼成领导的黄巾军在南阳起义,成为黄巾起义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在近九个月的战斗中,四易主帅,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与官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但终因兵力不精,将领缺乏谋略而被镇压。南阳黄巾军虽然被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下去了,但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反映了南阳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反抗黑暗势力,为自由平等而忘我战斗的英勇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以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静态描写,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整理出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的系统,并指出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帮助人们了解东汉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实际面貌,了解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对汉语史研究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