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磁场作用下大分子酸掺杂聚苯胺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0.2 T的磁场作用下,采用微乳液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大分子磺基水杨酸(SSA)为掺杂剂制备导电聚苯胺(PAn),并结合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电导率等手段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磁场作用可以提高PAn的电导率、掺杂度和腐蚀电位,但对PAn基本单元结构没有影响;与无磁场条件下合成的PAn相比,磁场条件下合成的PAn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明显的微观取向结构,且反应时间从3 h减少到2 h,掺杂酸浓度(CSSA)从0.4 mol.L-1减小到0.3 mo.lL-1,乳化剂与苯胺单体的摩尔比(nSDBS/nAn)从0.6减少到0.45,PAn的电导率从0.85 S.cm-1增加到1.55 S.cm-1.  相似文献   

2.
复合功能磺酸掺杂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乳液法合成不同摩尔比的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与磺基水杨酸(SSA)复合功能磺酸共掺杂的聚苯胺(PAn),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I—IR)、电子顺磁共振谱(ESR)以及溶解性实验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掺杂体系中,n(DBSA):n(SSA)=1:3时,所得的PAn样品的电导率高达3.57S/cm复合功能磺酸掺杂所得PAn的结晶性能、热稳定性能、掺杂程度以及溶解性能比单功能磺酸掺杂所得PAn的高;电子顺磁共振谱结果表明,复合功能磺酸掺杂PAn为自由电子自旋模型,属典型的PAn盐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功能质子酸-水三相体系中,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乳化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和盐酸为掺杂剂, 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水分散型导电聚苯胺(PANI), 研究了掺杂剂配比、氧化剂量、搅拌时间、反应温度对聚苯胺的电导率和溶解度的影响. 综合考虑电导率和溶解度两者性能, 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 反应温度15 ℃,搅拌时间6 h, n(苯胺):n(HCl):n(DBSA):n(APS)=0.0500:0.0900:0.0123:0.0500,此时产物的电导率为2.964 S/cm,溶解度为23.99%.此时的产物在水中有良好的分散性能,能够与水性高分子树脂进行共混加工.红外光谱表明,掺杂态聚苯胺的特征吸收峰都向低频方向移动,苯醌结构的吸收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说明聚苯胺的掺杂部位发生在苯醌结构上;紫外光谱表明,代表苯醌上电子跃迁的峰发生了明显的移动.  相似文献   

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己醇为助乳化剂,紫外-可见光辐照辅助,在反胶束体系中一步双原位合成银/聚苯胺(Ag/PANI)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X线衍射、透射电镜和四探针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此外,还考察不同苯胺与硝酸银的物质的量比(n(An)/n(AgNO3))及水乳比W0对Ag/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DS反胶束体系中,紫外光可在还原银离子的同时引发苯胺聚合,形成聚苯胺包覆银纳米复合粒子;n(An)/n(AgNO3)及水乳比的增大对复合粒子的粒径有增大的影响;Ag/PANI纳米复合材料电导率较PANI有很大提高,并且随着n(An)/n(AgNO3)的减小而先增大后减小,当n(An)/n(AgNO3)=1/2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50.24 S/cm;随着水乳比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当W0=22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95.89 S/cm。  相似文献   

5.
现场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环氧树脂防腐涂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直接合成聚苯胺/环氧树脂(PAn/EP)复合防腐涂料的新工艺.研究了苯胺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氧化剂的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防腐涂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等对PAn/EP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袁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将固相法合成的CdS纳米粒子在十二坑基苯磺酸(DBSA)存在的条件下,用氧化剂(同时也是催化剂)过硫酸铵(APS)氧化苯胺(An),制得了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探讨了CdS的掺入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的影响。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苯胺单体为2mL,CdS的掺入量为0.1g时,制得的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盐酸为掺杂剂,在苯胺单体氧化合成导电聚苯胺的聚合反应过程中,通过加入N-苯基对苯二胺,可以显著加快聚苯胺的合成反应速度,并提高聚苯胺的产率.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生成的聚苯胺呈现出明显的纳米纤维形貌特征,直径约50 nm,长度可达微米.实验表明:聚苯胺的产率和电导率都是随着HCl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浓度1 mol/L的盐酸掺杂下合成的聚苯胺的电导率最大;在苯胺和酸浓度固定时,改变氧化剂过硫酸铵的量也会影响聚苯胺纳米纤维的产率和电导率,n(苯胺)∶n(过硫酸铵)=1∶1时,生成物聚苯胺的电导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界面聚合法合成掺杂态的聚苯胺纳米薄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掺杂剂、过二硫酸铵(APS)为氧化剂,通过界面聚合法成功地合成出H4SiW12O40掺杂的聚苯胺(PANI)纳米薄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的纳米薄片进行了表征.采用标准四探针法对H4SiW12O40掺杂的PANI纳米薄片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得到最大电导率为16.2 S/cm.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氧化法直接在玻璃表面制备了导电聚吡咯膜(PPy)。利用四探针技术测试了材料的电导率,对影响其电导率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导电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掺杂剂的种类等对最终所得材料的导电性能及结构形态有较大的影响。以苯磺酸钠作掺杂剂,FeCl3/Py摩尔比为1∶0,冰浴条件下所得材料电导率最高,为58.82S/cm。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强度磁场作用下,采用苯胺/乳化剂/助乳化剂/水四元微乳液体系,经化学氧化制备聚苯胺.研究磁场对苯胺聚合反应速度、聚苯胺相对分子质量及其电导率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对聚苯胺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磁场作用能够加快反应速度,提高聚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电导率,对聚苯胺基本单元结构没有影响;在所研究的磁感应强度范围内,0.4 T 的磁场对苯胺聚合反应影响最为显著,能使聚合反应时间由4 h缩短到1 h,特性黏度由53.4 mL/g 提高到72.6 mL/g,电导率提高近1 倍.  相似文献   

11.
磷酸掺杂对聚苯胺电导率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磷酸掺杂的聚苯胺进行了电导率测试,并从微观结构上对这种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掺杂剂酸度的增加,大块状的聚苯胺消失,生成了结构更精细、平均粒径更小的聚苯胺,并且在整个微观结构上形成了聚苯胺隧道网化.掺杂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从而可以显著提高聚苯胺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术结合电导率测量,研究了以(NH4)2S2O8为氧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的性能与结构。实验中发现:聚苯胺的电导率随合成时氧化剂、掺杂剂与苯胺相对比例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并在某一比例达到峰值,同时伴随有红外光谱某些特征峰峰位与峰高的相对变化,而晶化程度也随合成条件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能最佳的聚苯胺微观形貌呈纤维状,对应于最大的晶化程度,接近于中间氧化态。结果表明:氧化与掺杂条件的变化影响到聚苯胺中苯环与醌环的相对比例、聚苯胺链的排列有序度,而这些也是影响聚苯胺电导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反应物中氧化剂和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术结合电导率测量,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的性能与结构.实验中发现:聚苯胺的电导率随合成时氧化剂、掺杂剂与苯胺相对比例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并在某一比例达到峰值,同时伴随有红外光谱某些特征峰峰位与峰高的相对变化,而晶化程度也随合成条件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能最佳的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呈纤维状,对应于最大的晶化程度,接近于中间氧化态.这些结果表明:氧化与掺杂条件的变化影响到聚苯胺中苯环与醌环的相对比例、聚苯胺链的排列有序度,而这些也是影响聚苯胺电导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盐酸(HCl)为掺杂酸、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90)为空间稳定剂,在过硫酸铵(APS)氧化体系中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聚苯胺/石墨烯导电复合材料。该方法制备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好,聚苯胺尺寸大小均一、形貌规整。实验结果表明,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7%(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的提高了2个数量级。另外,对原位聚合制备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后,在石墨烯添加量为1%(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提高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同时简化了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具有可靠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12-硼钨酸钾(K5 BW12 O40·nH2O)与盐酸共掺杂的聚苯胺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等手段研究了12-硼钨酸钾与苯胺单体的质量比(X)对掺杂聚苯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掺杂过程中[BW12 O40]5-作为对阴离子进入到聚苯胺链上,其含量随着犡的增大而增多。进入分子链上的[BW12 O40]5-阴离子会影响材料分子链排列的有序程度,进而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合成的新材料可作为新型的电化学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液接枝共聚合法制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接枝丙烯酸甲酯(MA)/醋酸乙烯酯(VAc)新型固沙剂。实验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用量、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HPMC用量及聚合温度对合成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G对乳液进行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固沙剂的表面固沙效果、保水性和抗压强度等固沙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单体质量配比(mMA:mVAc)3:5、SDBS质量分数4.5%、APS质量分数0.8%、HPMC质量分数20%、聚合温度为60℃时,固沙剂乳液的黏度、流动性、产品外观和静置稳定性等均较好;固沙剂在240℃下热稳定性良好,保水性和压缩强度能够满足实际固沙应用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聚苯胺微观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其宏观性能的改变。通过对磷酸掺杂聚苯胺的电导率测试及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了磷酸用量对PAn的导电性、电致变色性及其微观型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从而可以显著提高PAn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口外、长340 cm的CX21柱样为对象,在磁性特征、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对Y7柱样的研究,探讨粒度、早期成岩作用和物源变化对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柱样磁性特征和粒度垂向变化显著.磁性参数χ、SIRM、χfd和χfd%与 2~4 μm、4~8 μm粒级含量呈相对较弱的正相关, 而χARM、χARM/SIRM和χARM/χ与16 μm以下的各细颗粒组分有较强的正相关,表明CX21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受到粒度变化的影响.利用BCR方法进行的铁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X21柱样170 cm深度以下具有较强的还原环境,磁性矿物受到较强的早期成岩作用影响.氧化还原不敏感元素Ti的垂向变化指示了物源变化,Ti向表层的增加与χ和SIRM向表层的增强具有同步性,说明物源变化也是CX21沉积物磁性特征影响的重要因素.尽管粒度组成和沉积速率不同,CX21与Y7柱样的磁性特征在垂向上具有相似性,表明磁性特征可作为长江口外沉积物地层对比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IR,UV,XRD分析了聚苯胺/磁流体纳米复合粒子性能与氧化剂过硫酸铵(APS)的定量关系。对制备的系列不同氧化剂含量的导电聚苯胺(PANI)/磁流体(Ni0.5Zn0.5Fe2O4氧体)纳米复合粒子样品的电性能和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磁流体纳米复合粒子的导电性随着APS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聚苯胺/磁流体纳米复合粒子UV谱线随着APS用量增加的峰逐渐红移,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