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微电泳入黄雀的两对耳蜗核——巨细胞核和角状核,观察其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将HRP 微电泳入上橄榄核和注入耳蜗,观察顺行标记纤维或终支在耳蜗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巨细胞核和角状核主要接受耳蜗纤维和丘脑螺旋状内侧核等的传入,此外,巨细胞核还接受其上位核团上橄榄核的传入,后者可能是低位脑干中的听觉反馈回路。巨细胞核和角状核接受不同的传入投射,说明这两对耳蜗核可能司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分别将HRP微电泳入黄雀的上橄榄核(SO)、角状核、层状核和巨细胞核,观察其顺、逆行标记物的分布.结果表明,SO接受同侧层状标和双侧角状核的传入,双侧SO之间有交互投射,SO的纤维投射至外侧丘系核腹侧部、外侧丘系腹核和中脑背外侧核.因此,它属于听觉传入通路中的第二级中继站.此外,SO向巨细胞核投射并形成巨细胞核→层状核→SO→巨细胞核的闭合环路.此环路可能参与听觉信息的反馈及声源定向等的初步整合机能.  相似文献   

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逆行追踪技术,研究鸣禽类黄喉(巫鸟)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nXIIts)的中枢联系。向该核内微电泳入HRP后,发现在中脑背内侧核(DM)及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A)等处有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在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有标记纤维。结果表明,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接受中脑背内侧核和端脑古纹状体粗核的传入投射;由它发出的轴突组成舌下神经气管鸣管支。因此,黄喉(巫鸟)的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是延髓内发声控制的基本运动神经核团。  相似文献   

4.
用HRP示踪方法研究金丝雀端脑原纹状体栎核的传入和传出投射,将HRP微电泳入该核内,观察其顺、逆行记物的分布,结果表明,原纹状体栎核接受上纹状体腹侧尾核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外侧部、原纹状体带核及蓝斑核的优越性传入投射,由原纹状体栎核发出的纤维支配中脑丘间核背内侧部和大下神经气管鸣管部。  相似文献   

5.
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黄喉中脑背内侧核的中枢联系。将HRP微电泳入中脑背内侧核,在同侧古纹状体粗核内见到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在同侧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出现了密集的标记终未,上述结果表明,中脑背内侧核接受古纹状体粗核的传入投射,由它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因此中脑背内侧核是发声控制通络中的重要中继站。  相似文献   

6.
用CB-HRP顺、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了鸣禽栗Wu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及其周围架区的传入,传出投射,结果表明,HVC接受丘脑葡萄形核、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内侧部,新纹状体界面核的传入投射,并发出纤维投射至旁嗅叶的X区和古纹状体粗核(RA);还通过架区间接联系听区复合体(L区)及脑桥的蓝斑核等。  相似文献   

7.
用CB-HRP顺、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了鸣禽栗巫鸟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及其周围架区(shelf)的传入、传出投射.结果表明,HVC接受丘脑葡萄形核(Uva)、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内侧部(mMAN)、新纹状体界面核(NIf)的传入投射,并发出纤维投射至旁嗅叶的X区和古纹状体粗核(RA);还通过架区间接联系听区复合体(L区)及脑桥的蓝斑核(Loc)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HRP顺、逆行束路追踪法,对中华大蟾蜍延髓听觉核团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研究。将HRP分别注入内耳囊和延髓上橄榄核。在同侧第八脑神经和延髓背侧核获得顺行纤维和终末标记;在双侧髓背侧核(对侧为主)获得逆行标记细胞,顺行终末档坊出现在同侧外侧丘系核及中脑半环隆枕主核和对侧上橄榄核。  相似文献   

9.
用HRP逆行示踪法证实了大鼠扣带回前部--丘脑腹侧基底核投射通路。当HRP注入丘脑腹侧基底核时,在同侧扣带回前部观察到标记的细胞,标记细胞密度背侧区比腹侧区高。上述结果表明扣带回前部神经元直接投射到同侧丘脑腹侧基底核,且背侧区的投射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麻雀端脑听区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麻雀上,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端脑听区(L)的纤维联系,结果发现:端脑听区(L)的纤维投射到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并且接受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这就提示:端脑听区(L)除接受听觉的传导路中第四级中继站——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外,还发现纤维投射到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也就是说端脑听区(L)既是听觉的高位中枢,也与发声学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立体定向空间利用尸脑资料重建尾状核、豆状核的可行性,为临床立体定向手术靶点定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1例成年男性尸脑做全脑轴位剖切,层厚为2 mm,对每一层面进行顺序拍照并保存,而后对尾状核、豆状核进行识别、分割、提取与重建.结果重建后尾状核、豆状核的空间位置及形态在标准立体定向空间中被清晰地显示出来.结论利用尸脑资料重建尾状核、豆状核,可以实现其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于不同季节采集样品181种.分离获得375株细菌并采用经Lindow修改的方法进行冰核活性测定,结果有20株活性较高.并对其活性最高的256号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归类为欧文氏菌的草生群  相似文献   

13.
用组织学方法对7只成年健康科尔沁细毛羊滑车神经核与动眼神经核的形态、位置和细胞构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车神经核核长1.4 mm,细胞密度为515个/mm3,主要由椭圆和多极细胞构成;动眼神经核核长为6.2 mm,细胞密度为1 056个/mm3,主要由大中型多极神经细胞构成。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Quantale和Quantale模理论引入Quantale代数核映射的概念, 给出Quantale代数核映射的若干性质, 并讨论Quantale代数核映射与Quantale代数同余之间的关系, 得到了Quantale代数核映射的扩张定理.  相似文献   

16.
寻求镍纳米颗粒制备的有效方法及反应条件.以钯纳米颗粒为晶种制备出了镍纳米颗粒,并对影响镍纳米颗粒制备的各种因素即温度、浓度、PVP、Pd和水合肼等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摩尔比npd:nNi2+=1:40时,反应时间仅用20min.npvp:nNi^2+=40:1时,PVP对镍纳米胶体的稳定效果最好,14d之内不会聚沉,镍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约13nm,远小于不用钯纳米颗粒为晶种所制得的镍纳米颗粒粒径(约40nm).以紫外一可见光谱表征反应进程,TEM表征经无水乙醇稀释后的胶体形貌,XPS表征元素化合价以及XRD表征其晶形.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及相变研究的现状。说明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前沿领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具体实际问题还是研究方法等都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分析了气泡核在表面凹腔内的生长和收缩过程,通过对气泡核平衡机理的探讨,获得了修正的稳定性判据,进而研究沸腾起始及空腔钝化的条件.首次讨论了气泡核稳定性曲线的滞后效应,并建立了一种定量分析模式,以分析气泡核的稳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孤束核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束核是一个位于延髓背侧、包绕于孤束周围的Y字形柱状核团。在吻尾方向上分为吻、中、尾3段,根据细胞构筑将其分为7个亚核。孤束核有广泛的传入传出联系,是内脏的初级传入及调节中枢,与呼吸、血压、胃肠道活动的调节以及镇痛等多种功能有关。笔者就近年来对孤束核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针对病理图像中细胞核的精准分割问题,结合全卷积网络框架和高分辨率网络框架的特点,提出一种卷积网络对细胞核进行自动精准地分割;基于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的方法将具有严重颜色分布差异的病理图像进行颜色分布归一化,以归一化后的图像为输入,利用所提出的卷积网络对细胞核进行分割;该网络通过减少下采样算子的使用,使图像信息在前向计算过程中不会过分丢失,并使用扩张卷积扩大深层神经元的局部感受野尺度大小;所采用的分割方案在2017年MICCAI病理数字图像分割数据集中达到0. 848的平均dice分数;实验表明,融合全卷积网络框架和高分辨率网络框架的卷积网络在病理图像中实现了细胞核自动精准的分割,可以有效减轻影像医师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