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路边停车对动态交通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交叉口附近的路边停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更为突出,为此研究了单侧路边停车路段离开交叉口的不同位置对进口道车均延误的影响,建立了路边停车影响下的车均延误模型,提出了最佳距离的设置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模型理论结果与交通仿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路边停车在满足城市停车需求方面,仍然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合理地制定路边停车收费政策,有效发挥路边停车的优势,缓解交通拥挤的压力,已成为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文章分析了路边停车及其收费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城市道路拥挤区域的路边停车收费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站楼多楼层的室内导航和多目标的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航站楼内交通换乘导航路径规划方法:依据航站楼内的空间特征和环境变化建立以路径为权值和以人流密度为权值的双路网,并权衡路径的距离成本、客流拥挤度和时间成本3种因素,建立了航站楼内的多目标路径优化模型.最后使用融合广度优先搜索策略(Breadth First Search,BFS)的遗传算法在本文构建的多层路网中实现航站楼内多目标路径优化,生成考虑路径距离、拥挤度、时间成本的单目标最优路径和多目标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融合BFS的遗传算法在本文构建的多层路网中可实现航站楼内多目标路径优化,生成考虑路径距离、拥挤度、时间成本的单目标最优路径和多目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专用短程通信的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专用短程通信(DSRC)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结构、讨论了路边设备与车载设备之间通信以及信息中心与路边设备之间信息传输,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研究表明,该系统能为出行者提供小区域范围内的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为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高速公路沿线、立交、收费广场等设置的摄像机,将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集中监控,从而实现交通状况图像监控;通过在沿线关键位置设置车辆计数器、车辆测速器、气象资料采集器,并把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集中处理,实现交通信息和气象信息的采集;通过安装于道路中央分隔带或路边的可变限速标志和可变情报板,从监控中心发布交通疏导和交通控制信息。随着道路文通智能化的发展,监控系统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拟合广西梧州市中心城区无信号交叉口的实测数据, 研究了行人的过街决策行为和过街速度, 并在此基础上, 引入了行人决策距离和临界安全距离两个概念. 实测数据表明, 交通平常期行人过街速度在平均速度附近变化: 如果考虑行人在路边的等待时间, 行人的平均过街速度为0.6 m/s; 如果不考虑行人在路边的等待时间,行人的平均过街速度为0.8 m/s. 经统计学D’Agostino法检验发现,交通平常期行人过街的平均速度分布不满足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定量解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宏观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描述城市经济、投资,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扩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依据上海市过去10年的数据和确定的外生与虚拟变量值,应用该模型对上海市近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违章路边停车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一种该行为的处罚额度计算方法. 基于公共地悲剧博弈思想,比较驾驶人群体和个体最优收益条件下的城市道路路侧资源占用情况,以解释车辆在不设管制街道过度乱停现象的形成机理. 针对违章路边停车行为,从驾驶人和交通管理者角度构建二者间的混合战略博弈模型,以计算不同监管力度下的违章路边停车行为处罚额度. 研究表明,若不对路边停车行为加以管理,将出现公共地悲剧式的混乱停车现象,且基于混合战略博弈的处罚额度计算模型在实际中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错峰出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错峰出行的研究与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该制度对交通系统的作用机理.由于交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联,考虑了交通产生点和吸引点在空间的分布、出行量大小和职业类别比例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居民通勤、通学出行随时间分布的模型,并根据错峰上班实施前后出行随时间分布的规律,建立了错峰上班的交通影响模型,给出了评价交通效益的参数,用于该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并实际调查不同时间段小型路网区域的流量,使用宏观交通仿真软件反推起讫点(oD)矩阵,根据文中建立的模型计算交通效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宝山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上海市宝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从土壤种类来看,路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菜区土壤次之,公园土壤则有轻微污染.表层土壤重金属全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污染区往往出现数个元素含量同时增高的现象,呈现复合污染的趋势.表层土壤中Pb、Cu、Cd、Zn全量和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呈较显著的正相关.随着化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施入,Pb、Cu、Cd、Zn等元素不断积累,全量增高.菜区和路边表层土壤中Pb含量明显高于底层土壤,公园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从上至下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上海市城郊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  相似文献   

11.
机场航班延误优化模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针对空中交通日益严重的航班延误,给出了一种机场航班延误优化模型.模型将机场的到达和出发视为密切相关的两个过程,考虑了具有连续航程的航班(到达和出发均由同一架飞机在当天顺序执行)及其到达和出发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型还充分考虑了机场容量、需求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动态特性,在达到和出发过程之间实现流量分配的协同决策.在机场延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以为管制员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流量分配优化方案,尽量降低延误的后续影响.最后,结合中国某国际机场的实际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机场的交通拥堵,构建考虑综合延误的Logit多路径分配模型识别机场陆侧交通需求变化时动态瓶颈。首先,构建考虑BPR(Bureau of Public Road, 美国联邦公路局)函数和Webster延误的综合延误模型;然后,考虑道路网络和出行网络之间的耦合作用,采用Logit多路径模型对起讫点之间的交通量进行动态分配,以道路饱和度为判定标准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陆侧交通动态瓶颈进行识别。并对比考虑不考虑过境交通时的陆侧交通瓶颈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交通需求下,不考虑过境交通对陆侧交通的影响时瓶颈路段均有所减少,且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瓶颈路段减少的越多。可见,此算例可以更好的适应交通需求的变化,并为缓解首都国际机场交通拥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针对性地制定后续优化措施,以降低多机场终端区内航班延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高多机场系统内各机场的运营效率,进行多机场终端区航班延误的预测研究。首先,考虑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对航班延误的影响,在对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描述终端区交通态势的指标。接着,构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航班延误预测模型,将终端区交通态势指标、航班信息和天气环境数据等作为输入,航班延误时间作为输出,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优化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实例验证和分析,基于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的航班延误预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率,同时,通过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均高于一般的考虑交通态势的BP和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genetic algorithm and back propagation,GA-BP)。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制订大型港口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采用概率分布拟合方法分析实地调查数据,求出不同类型码头作业所诱发交通流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统计量法和图示法对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根据上述概率分布建立基于码头作业形态的港区道路交通专用需求预测模型.该模型应用于天津港北疆综合港区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性的量化是空管和机场进行预测和管控的重要依据。提出基于排列熵的复杂熵因果平面(complexity entropy causality plane, CECP)以及Fisher-Shannon(FS)因果平面的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性量化分析模型,量化单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量复杂度,研究多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度之间的关联性。针对单机场,首先将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量时间序列符号化,计算时间序列的标准排列熵和统计复杂度以及Fisher信息,量化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时间序列的复杂程度;针对多机场,构建CECP以及FS,分析比较各机场在CECP和FS中的位置,区分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性较高的机场。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对于量化机场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性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区分进离场空中交通流复杂程度较高的机场,对机场交通流的实时预测和管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把握高密度机场空中交通运行规律,有效支撑航空运输建模、仿真、分析与实验等工作,亟需对其交通运行涉及的诸多特性进行科学分析。采用总量分析、概率统计、假设检验、包络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理论方法,对高密度机场的交通计数分布特性、交通运行时间特性、进离场互适应特性、交通运行相关性、场面交通拥堵特性等进行了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例研究表明,单位时间内跑道/停机位的进场流和离场流计数服从泊松分布,滑行延误时间和无阻碍滑行时间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进离场交通流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作用关系,场面滑行时间与离场累计流量、进场累计流量、起飞队列长度、降落队列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机场场面拥堵等级及各关键指标临界值进行了分类识别与计算分析。所提方法对任意机场系统均具有普适性,可为机场运行管理和空中交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建模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机场腹地是吸引航空公司的原始资本也是规划航空运输网络的前提,测定机场腹地范围对航空公司、机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管理人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18年7月一周的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了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的腹地范围,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测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河北省是石家庄机场的主要腹地,北京次之;在市域尺度,石家庄是核心腹地,保定排在第二位;在区县尺度,石家庄市辖区的航空旅客在该机场的客运量中占有较高比重,其他开设了省内直通车的区县对该机场的客运量也有重要贡献。(2)进港、出港旅客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印证上述核心腹地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综合交通指向性。(3)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场腹地测算与等时圈法、加权V图、Huff模型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前者不仅可以找出机场的核心腹地,且从数据的客观性以及计算结果的时效性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空中交通流量日益增多导致的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问题,本文从空中交通流角度出发,区分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通过建立拥挤程度评估模型来评估空中交通网络中拥挤程度。首先从容量和流量的角度区分并界定空中交通拥挤和拥堵的概念,同时借鉴道路交通思想,将空中交通分为畅通、正常、拥挤和拥堵四种状态。然后从空中交通流角度分析判定空中交通拥挤,提出拥挤状态门限区间,建立多种情况下的空中交通拥挤评估模型。最后引用某大型繁忙机场某时段的航班数据作为算例。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可以用来评估空中交通网络拥挤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航空流量的不断增加,机场群内航班延误时间长、延误架次多、机场时刻紧张等问题逐渐暴露,这些问题主要是航班时刻设置不合理所导致。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机场群内航班时刻进行优化。本文通过从机场、航空公司、空管三个角度综合考虑,分别以延误时间、航空公司航班时刻调整总方差、管制员总调整量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机场群航班时刻优化模型,并使用权重线性递减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对模型的求解。以京津冀机场群为例进行分析,使用Matlab对模型进行寻优。结果表明优化后机场群内总延误时间由77 580分钟至46 260分钟,航空公司航班时刻调整总方差由447.076减少至63.141,管制员总调整量由467 次减少至253 次,三个目标均得到了优化。可见该模型权衡了机场、航空公司与空管之间的公平性,为机场群航班时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