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DEA模型、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的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了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效率、旅游强度及耦合指数.结果表明:(1)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趋向有效,旅游综合效率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强度的主体演化类型为先降后升型,旅游强度由区域非均衡阶段逐渐转向相对均衡阶段,但省市间旅游强度的差距仍然存在.(3)2010年之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旅游综合效率与旅游强度开始步入良性协调轨道,高度、较高度耦合型省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均衡—相对集中—分散"的演变过程,中度、低度耦合型省市在方向上历经了自西向东的梯度扩散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态势.高度耦合型省市具有较好空间集中性和年际变化稳定性,较高耦合型省市表现出对高度耦合型省市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建设水平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工具探索生态建设水平的时空集聚特征和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指数、土壤生态指数、大气生态指数与生物生态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建设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靠近上游地区的中游省市向低高集聚区转变,邻近下游地区的中游省市向高低集聚区转变.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指数热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逐渐由上游地区向中游地区扩大;冷点区域集中于中下游地区,逐渐由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缩小.  相似文献   

4.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7.
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地区的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根据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分析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格局均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力不断增强,发展一致性和协同程度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8.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赋权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研究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保持在0.4~0.6,但各省(区、市)均呈较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逐步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耦合协调度大致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导制约因素皆为旅游产业滞后.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此,论文依据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变异系数法和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分维度生态环境状态、响应总体上呈现良性向好态势,但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空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中西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而生态环境响应呈现"东部区域高于中西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指标,运用熵权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值整体上高于生态环境得分值,但各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和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之间的差别不大,此期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够稳定,但是总体趋势属优质协调发展类,2012年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保持着稳定的良好关系,并且乌鲁木齐市近12年来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协调发展类,且协调发展度从前5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1.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相关数据,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绿色发展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揭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整体上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在空间上,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周边省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其余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1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集聚有明显缩小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2007-2017年为时间轴,构建基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地域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综合承载力及其时空格局,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及GWR模型分析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②长江经济带社会承载力水平"独占鳌头",经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先后垫底.③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总体呈现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空间格局.④互联网覆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单位能耗实现的GDP、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是影响综合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据此,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度,对2005年~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水平对整个指标系统的影响较大.(2)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超前居民生活质量.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V"字形变化,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4)时间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阶段性演变特征明显.(5)在空间上,城市协调发展度形成东西差异明显、省会城市发展显著、区域差异总体缩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一直以来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环境和产业结构方面遇到了瓶颈,基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之间的相互影响,文章根据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投资型、费用型、系统型、法律法规型四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方式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并对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5座中心城市为例,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案例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5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耦合度C∈[0.8,0.9],整体位于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D∈[0.5,0.7],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各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程度各异,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5座城市中,十堰的耦合协调度较高,3系统的耦合度较好,属于良好协调型;安康、汉中属于初级协调型;商洛和邓州目前正步入勉强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优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各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实现不同省市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的不断降低,则是缩小省市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保证.构建了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函数,并应用变异系数法评估了中国29个省市近年来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差异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三大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及三大经济带之间也呈现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余弦夹角值权重法与TOPSIS法客观评价各省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总体居于0.4-0.6之间,省际差异较小,整体呈中低水平.(2)生态环境现状指数普遍较低.(3)子系统空间差异大小排序为:响应压力状态.(4)制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从准则层来看,系统状态是首要障碍;从指标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发展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不容忽视.厦门作为国际化花园城市、经济特区,既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也需协调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运用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度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09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市近年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并由中度向良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