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亚精胺对小麦离体叶片衰老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离本叶片衰老过程中,过氧化物活力随之增加,36h达到最大值,以后缓慢下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无变化,但谱带强度有变化,其趋势与其活力变化一致,亚精胺能显著抑制小麦离体叶片衰老过程中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并使其同工酶谱带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灌浆期旗叶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节节麦(DD)、普通小麦(AABBDD)具有共同的5条酯酶同工酶带,8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双亲共有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均能在其杂种 F_1(ABDD)中表达,酯酶同工酶带则只有2条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3.
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枝条不同组织中过氧化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的酶谱也不同,而且每种组织中这两种酶的同工酶酶谱随形成层活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休眠期,形成层区域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酶带最多,这时周皮和韧皮部中酯酶同工酶谱在正极端出现一些酶带,这可能与抗寒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黄色型黄粉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各虫态进行了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结果表明:黄粉虫各种虫态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同一虫态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烟草表皮,亚表皮薄细胞层(3-6层细胞)培养在MS培养基内,加入不同浓度的IAA/BA,IBA/BA和2.4D/BA,可较专一性地诱导根,芽及愈伤组织的形成,但未能形成花芽,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植物激素相组合和蔗糖浓度的作用下,以烟草表皮亚表皮薄细胞层进行离体培养是研究形态发生,调节控制器官形成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试验系统。实验分析了分化和未分化的组织中过氧化物同工酶和脂酶同工酶的变化,在分化的组织中,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略有增加,脂酶同工酶谱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酸柚(Citrus grandis)和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离体培养根分化过程中内源IAA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内源IAA的变化都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它们分别在第3d和第2d根原基启动时达到高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的减少及活性的降低与内源IAA的升高及根原基妄动的时间一致,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早于肉眼可见的根分化的形态学变化。过氧化物酶同  相似文献   

7.
小麦花药培养初期,可溶性蛋白有新带出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升高,酯酶同工酶和淀粉酶同工酶的活性均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8.
沙田柚花粉萌发前后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结合同工酶染色的方法对沙田柚成熟花粉萌发前后3种同工酶:过氧化物酶(POD)、淀粉酶(Amyl)和酯酶(Est)的类型和活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萌发花粉的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的同工酶种类变化不大,但酶活力均比未萌发前高;花粉萌发后酯酶同工酶发生较大的类型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酯酶活性,表明沙田柚花粉萌发过程中,代谢活动比较活跃,酶的活性也增强.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幼苗在水分胁迫下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过氧化物酶是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酶。据研究,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和活性有很大变化。此外,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变化。从石竹培养中测出过氧化酶同工酶受到光及温度条件的影响。Stutte和Todd 1969研究指出,小麦停止给水4 —8天,叶子发生萎蔫,测定结果含铁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棉花3268×鄂光棉、3268×鄂岱棉及其相应的亲本花药中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分析、初步结果如下: 1.3288×鄂光棉,3288×鄂岱棉的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均较亲本的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为差. 2.3268×鄂光棉、3268×鄂岱棉的酯酶的同工酶也均较亲本的酯酶同工酶为差。 3.3268×鄂光棉与3268×鄂岱棉两相比较,以3288×鄂光棉这个组合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区带均多于3268×鄂岱棉,测定的结果,与对外部形态和丰产性能的多年田间观察基本上一致,所以我们初步认为,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棉花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这一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野大麦耐盐变异体的筛选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野大麦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国组织,选取淡黄色,易碎的胚佃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胞悬浮培养。  相似文献   

12.
运用垂直管状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个冬春性小麦杂交组合和1个87—11硬粒小麦与北川2号普通小麦杂交组合分蘖盛期的叶片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氢酶及淀粉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的F_1代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酶带与亲本显著不同.杂种中有新酶带出现,有些带表现为互补带,有些带为双亲所没有,而有些带则消失.乙醇脱氢酶在亲本及杂种中均有两条酶带,但酶带活性差异很大,杂种的酶谱与形状所反映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麦、油菜的抗耐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比较了上海地区大麦抗、感黄花叶病的品种和油菜耐、感菌核病的品种间的酶谱差异。结果表明,两类作物的抗耐病性在酶谱上呈现相同趋势。感病品种的酶带数量和强度要高于抗耐病品种。试验显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可作为大麦、油菜抗病育种中的一个鉴定手段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大白菜子叶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变化 ,随着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再分化的进行 ,子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 ,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增多 ,表明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态变化与生理变化紧密相关 .培养基中添加 Ag NO3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促进作用 ,并促进不定芽的分化 .  相似文献   

15.
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毛泡桐、兰考泡桐和白花泡桐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探讨体胚发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叶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均有4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稳定出现在体胚发生的不同时期,反映出在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对这些酶的需求是稳定的.这些稳定出现的酶可能是维持细胞代谢的一些基因表达的产物.而其它种类的同工酶在体细胞胚发生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有可能作为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标志酶.  相似文献   

16.
<正>酶系统的多型性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这方面的研究虽还不够充分,但可认为,包括过氧化物酶在内的同工酶参加了个体发育过程和细胞内的调节作用,使植物具有对非生物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温度在对植物起作用的不同生态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能决定种的分布界线和不同气候带的植被成分。植物对温度因素的适应机理已研究多年,但至今未建立满意的抗性理论。从另一方面说,植物抗性研究多偏重于低温的作用,往往忽视高温的影响。为此,我们选用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刺槐实生苗作为材料,研究高温和低温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诱导作用,为阐明木本植物抗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薯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徐薯18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类型和频率不同;在2,4-D浓度为2mg/L的MS培养基上获得3种愈伤组织(E型、NE型、G型),其色泽、质地、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化途径显著不同,其过氧化物同功酶少酯酶同功酶酶谱也表现出显著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芦柑子叶培养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芦柑子叶为外植体,对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至再分化产生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分化过程的酶活性高于脱分化过程,根分化过程的酶活性高于芽分化过程。同工酶分析揭示出10条酶带,其中由子叶经愈伤组织到分化出芽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9条酶带,带5(R_f=0.167)为这一过程所特有;由子叶经愈伤组织到分化出根的过程中也先后出现了9条酶带,带6(R_f=0.225)为该过程所特有。  相似文献   

19.
用12份冬麦品种研究了籽粒发育过程中灌浆期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在同一生长时期,品种问的同工酶谱有极大相似性,但有一定差异.在不同生长期,籽粒PPO同工酶不尽一致,随着籽粒成熟,同工酶多态性减少.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测定甘薯(Jpomoea trifida)花、子房、柱头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孢子的发生、胚囊的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大孢子发生、胚囊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变化具有器官(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本文还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发育过程中器官的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