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以自制的活性大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MPEGAA)、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共聚合成了酰胺型MPEGAA-AA-AM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重点考察了各单体的物质的量比、引发剂(APS)用量、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等合成工艺条件对酰胺型MPEGAA-AA-AM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条件是:n(MPEGAA)∶n(AA)∶n(AM)=1.0∶1.5∶1.0,引发剂APS质量分数为单体总质量的5%,聚合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85℃和5 h。在该条件下合成的酰胺型MPEGAA-AA-AM聚羧酸高效减水剂,90 min后流动度损失率仅为2%。  相似文献   

2.
含氟单体对聚氨酯-氟化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和丙烯酸酯为单体,以水性聚氨酯作种子乳液,通过单体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两种不同的聚合工艺制备聚氨酯-氟化丙烯酸酯(FPUA)复合乳液.对FPUA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检测与表征,探讨了含氟单体、不同聚合工艺对FPUA复合乳液聚合稳定性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用丙烯酰胺(AM)和醋酸乙烯酯(VAc)为聚合单体,研究采用瞬时聚合法合成固体AM-VAc共聚浆料的合成工艺.红外光谱表明工艺实现了丙烯酰胺和醋酸乙烯酯单体的瞬时聚合.利用正交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1%;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1∶0.6;反应温度为40℃时,可得到性能优良的AM-VAc固体共聚浆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滴加预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固含量为42.76%、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乳化剂用量、羟基单体用量、甲基丙烯酸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 I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 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就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2 h,油酸钠∶OP 10=1∶1(质量比),NaHCO_3占单体质量分数的0.15%,反应温度控制在78~82 ℃,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5.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6.
对β-丙烯酰氧基丙酸甲氧基乙酯(自制)与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乳液共聚合反应,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不同硫化点单体对其转化率和凝胶含量以及分子量的影响及不同加料方式和反应时间对转化率和凝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复合体系作为聚合反应的乳化体系较为适宜,且采用氧化-还原体系(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较好;选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可以得到高转化率、低凝胶含量的橡胶;采用滴加乳液法时聚合速度容易控制;IR、DSC对共聚物的分析表明该共聚产物可用来制备超耐寒丙烯酸酯橡胶.  相似文献   

7.
双官能度自由基型活性单体TEGDA在聚氨酯丙烯酸酯PU与环氧化合物EPON-812组成的混杂光固化体系中质量比为m(TEGDA)∶m(PU) =1∶2时,体系综合性能好,感度较高,感度值为15. 2J/m2, 带有叔胺结构的活性稀释单体NVP的加入不利于提高混杂体系的感度, 感度值为196.6J/m2 。混杂光固化体系中活性单体的选择, 同时考虑其对自由基和阳离子两种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一种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的连续棒状疏水色谱柱,并对蜗牛酶进行了分离.考察了致孔剂及单体对柱体疏水性及蜗牛酶分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二苯甲酰-L-酒石酸(L-DBT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GDMA)为交联剂,采用热聚合方法合成了L-DBTA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L-DBTA),讨论了不同功能单体、功能单体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溶剂等对ML-DBTA合成的影响.通过ML-DBTA对底物的结合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合成的ML-DBTA对模板分子L-DBTA具有很好的识别性,对L-DBTA的选择性比二苯甲酰-D-酒石酸(D-DBTA)高,其分离因子(α)可达2.79.优化的热聚合条件为n(L-DBTA)n(MMA)n(GDMA)=1420,聚合温度60℃,聚合时间48 h,溶剂为乙腈.  相似文献   

10.
聚醚接枝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甲基丙烯酸(MAA)、马来酸酐(MA)以及甲基丙烯磺酸钠(MAS)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共聚合成聚醚接枝的聚羧酸系减水剂.考察单体摩尔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以及聚合时间等因素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MA)∶n(MAA)∶n(APEG)∶n(MAS)=2.5∶3.0∶1.0∶0.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聚合温度为90℃,反应时间4~5 h,合成的减水剂其水泥净浆流动度可达235 mm,说明研究合成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进行了不同类型土工合成材料空气中拉伸、土中拉伸和侧限拉伸的对比试验,并考虑了拉伸速率对材料土中拉伸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中拉伸时土或法向应力的侧限作用使材料的拉伸割线模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结构蓬松、延伸率高的无纺土工织物,在土中拉伸时刚度成倍增大;与常规空气中拉伸相比,土中抗拉强度变化不大,但土中拉伸时达到抗拉强度的材料伸长量明显减小;塑料土工格栅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随拉伸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率则随着拉伸速率增大而变缓.最后分析了加筋土结构滑动区中的筋土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加筋材料在土中拉伸对土压力计算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拉舍尔舌针经编机上编织了6种玻璃纤维单梳经平织物,采用手糊工艺将其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试了单梳经平织物增强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性能,并对其纵向、横向与斜向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断裂强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梳经平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具有明显的正交各向异性特征;织物结构参数的变化,导致了线圈形态、延展线的长度和取向等的差异,使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3.
探讨进口纤维素纤维Tencel在常温常态、常温润湿态的拉伸性能,同时分析了温度对Tencel短纤断裂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导致冷轧扭钢筋拉伸试验结果有效率偏低的若干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试样的制备、夹具的选择、试验速率的控制以及如何局部加工来提高试验有效率几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0IntroductionVegetationfor slope protectionis a kind of newtechnology making full play of soil-fixation ofroot systemin a bid to stabilize the shallow Land-slide.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ivil engi-neering,not only is vegetation for slope protectionto protect slope,but beyondcomparablein other as-pects.Onthe one hand,itis abletoas quickas pos-sible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edby human constructions,remain ecological balance,beautifylandscape,and refersh air,onthe oth…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原级配砼单向拉压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超高性能混凝土轴心受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轴心受拉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纤维掺量为0%~5%的6组8字型单轴受拉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不同纤维掺量UHPC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对UHPC抗拉强度、峰值应变以及受拉韧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UHPC工作性能的前提下,纤维掺量可达到5%,其抗拉强度为8.50MPa,对应的应变为1 619με;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UHPC的抗拉强度、峰值应变、抗压强度以及受拉韧性均逐渐提高.最后依据试验数据建立了UHPC单轴受拉本构方程.试验结果可为UHPC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混凝土工程中包括强度和极限拉伸的抗拉力学性能是很重要的指标,然而因轴心受拉试验存在难度以及国内外对极限拉伸没有统一的试验方法造成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离散.为较精确地得到混凝土轴心抗拉和劈裂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早期拉伸变形值,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混凝土轴心受拉试验装置成功地解决了试件对中困难的问题,并对工程中常用的三个强度等级的预拌混凝土进行了4个龄期(3d,7d,14d,28d)的试验,得出了预拌混凝土强度、轴拉弹性模量和极限拉伸值随龄期的变化规律以及极限拉伸变形值的估算公式.轴拉和劈裂强度之比随龄期增长而减小,二者微观破坏机理不同;拉压关系与规范公式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测试方法对测定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服强度是衡量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屈服点的判定及实验速率等因素都会对材料的屈服强度测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实验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准确的测定材料的屈服强度。  相似文献   

20.
补强粘胶基碳纤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Ray衍射、小角X-Ray散射、SEM等方法对补强处理前后的RCF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补强后的RCF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结晶度增加,表面缺陷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