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三方面探析了侗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认为侗族传统教育因其所依存的文化生存环境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通过侗族情歌这一文本的解读来探讨侗族男女爱情婚姻缔结的婚姻文化,并分析了侗族男女青年婚姻缔结受阻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也揭开了侗族神秘婚姻文化的民族内涵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三大瑰宝之一,作为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空间的“人化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化特性。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化传承及民族风俗等影响因素着手,探讨侗族风雨桥的祈求性、自然崇拜性、天人合一性和公众性,可从中品味侗族风雨桥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体现在包括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民族医药、传统农业、民间工艺等方面,特别是苗族侗族人普遍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保护较好,但同时需深度挖掘和解读,以支撑以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黔东南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侗族斗牛文化历史久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主要体现于斗牛之组织、激将买牛之方式、斗牛之时节三个方面,其原因则涉及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侗族斗牛文化以个案的方式体现出了文化的内在发展性,并通过调适社会发展之需要使自身获得了传承。  相似文献   

7.
侗族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 ,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中形成的 ,体现在侗族的“月亮文化”、“补拉文化”、“前喻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世居于湘黔桂的侗族是以歌代言的民族.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广西侗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研究价值等享誉千年.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构建广西传统侗族建筑数字化平台,挖掘侗族传统建筑价值,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同步并举,既造福当地人民,也为侗族文化的继承和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更为便捷的工具和资料信息数据库.该研究针对广西侗族传统建筑数字化平台建设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广西传统侗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侗族的传统社会里,侗族女性人人会刺绣、做侗衣,刺绣是衡量女性贤淑、勤劳的重要指标,也是男性择偶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群的女性对刺绣有不同的情感和认知,男性群体不再看重侗族刺绣这一手工艺,对传统习俗有了新的理解。年轻的侗族女性不会刺绣,但是所有的侗族女性仍坚持祖先的传统习惯,在特殊的场合和重大节日穿侗衣进行社交,并认为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正侗族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存。其流传于贵州的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但主要以榕江县萨玛节为典型,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之意,萨玛汉译为大祖母,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是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的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 ,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探讨鼓楼的象征意义与认同仪式 ,可对侗族村寨沉积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鼓楼、领略鼓楼艺术风采、体会侗族的人文景观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南侗《劝世歌》和北侗《劝和歌》是侗族民歌中的特产,反映侗族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它的广泛传唱对侗族人民的道德内化和法律内化,促进侗族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增进侗族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侗族人民族道德法律"内化控制"民间口头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各民族生存环境的选择及确定又与民族历史变迁密不可分。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选择及其特色是侗族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侗族青少年的语言生活,认为:侗族青少年母语使用现状具有稳定性、兼用性、差异性的特点;侗族青少年在使用侗语过程中出现小舌音声母脱落、侗语词汇量减少、语法结构与汉语趋同等新特点;侗族青少年总体出现母语能力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就侗族母语使用情况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香禾糯是侗族社会长期以来培育形成的一类特殊水稻品系,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侗族香禾糯病虫害防治传统知识与植物农药利用作为切入点,深入调查侗族人民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传统生态智慧,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其传统植物源农药的功效。目的在于挖掘和利用侗族人民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传统知识,为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提供新方法和途径,对于农林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鼓楼,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不但是我国民族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创造。它辐射侗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鼓楼为中心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所谓的"鼓楼文化"。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鼓楼与大歌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鼓楼大歌,鼓楼大歌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着重分析了鼓楼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分别从旋法、音阶调式和曲式结构三个方面作了分析论述,展示了鼓楼大歌与所有多声歌的共性与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