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处于中原地区向草原游牧地域过渡地带。晋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山西史前玉器主要出土于晋南的陶寺遗址中。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龙山时代规模最大、内涵极丰富多彩的一处典型遗址,时代大约距今4600-4000年。陶寺文化的玉器主要是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已经发掘的1309座墓葬中随葬玉石器的有200多座,共发现各类玉石随葬品800多件组,玉器用途包括礼仪用玉和装饰用玉两类。礼仪用玉有玉钺(图1)、玉圭、玉璧  相似文献   

2.
利用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龙溪软玉的谱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并与三星堆玉器和金沙玉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星堆闪石质玉器的拉曼光谱与龙溪软玉均具有674 cm-1的特征峰。主量元素投图说明,龙溪软玉的成矿与白云岩有关,而三星堆闪石质玉器中部分和白云岩相关,此外还有部分玉器的成矿和蛇纹岩有关。龙溪软玉的稀土元素特征和金沙遗址玉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合三地之间的距离、玉器外观等因素,推测四川龙溪是三星堆玉器和金沙玉器玉料的来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蚌埠市拥有悠久的玉器加工制作历史,至今已形成规模庞大的玉器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目前拥有的国家级玉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目标是建设玉文化名城。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蚌埠的玉器文化产业存在着资源分散、玉器产品形式传统缺乏创新、文化艺术理念迟滞、玉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玉材玉料来源不畅等问题,就此提出玉器产业与玉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战略措施,为蚌埠玉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清代玉器艺术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乾隆皇帝喜爱作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玉器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咏玉诗文的内容大致分为鉴玉、赏玉、监制玉三个部分,展示了乾隆对玉器的见解水准、审美意趣以及清代玉器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及玉器本身所蕴含的特殊观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玉器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发展时间甚为久远,而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各时期各地区文化中的地住和作用不尽相同。“玉器时代”一度成为人们重新划分古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也就此特殊概念而掀起讨论热潮。总而言之,不论“玉器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某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尤其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某些地区,玉器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发展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红霞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225-225,227
中国的民族是多元的,他们的神话和传说自然也是多元的,民族是在动的,是会变的,与此相适应,神话和传说也在动,也会变。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他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和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代表性的始祖来说是黄帝和炎帝,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和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就风格的基调来说是雄浑与清奇。楚的霸业持续了一百年之久,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仍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要部类。虽然青铜器、玉器已不再具有"尊神重鬼"的商代社会所赋予的,作为人神交往媒介的崇高、威严、神秘性质,它们所要唤起的也已不再是关于神性对象的观念;而是作为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和权力规格的标志,它们在上层社会的政治交往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从周代楚国服用玉器就方可一瞥当时楚国人衣着佩戴方式及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是对上古玉石之路的入关终端所做的田野调研和文献综合梳理,提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命题,认为自史前至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至少存在新老两条路线:水路漕运之道为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道,以黄河两岸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为证;陆路运输之道即雁门关道,约3000年前始于家马和马车技术在商代进入中原之后,即穆天子西行之路线。雁门关作为西部玉料资源进入中原国家的战略要道之关口,催生出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区分标志: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定居文化——从犬戎族到犬封国、神马吉量的神话历史叙事,再到穷奇、饕餮一类妖魔化想象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为主线,以南北两个玉文化中心为背景,从玉器的出土情况、质地、数量、质量和器物组合以及玉器加工技术等方面体现出的社会阶层差异、社会分工以及社会进步情况等,探讨了良渚文化玉器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透闪石-阳起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玉材料,其在古代社会承载着装饰、礼仪、丧葬等多种功能。除了在自然状态下的应用之外,玉器也在非自然状态下被应用,如燎祭、热处理等。然而,当透闪石-阳起石玉器的受热程度低,现有的快速鉴别方法常无法有效鉴别。本文据此通过模拟加热实验对便携式红外反射光谱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通过二阶导数的处理方法可以方便地鉴别出受热温度低的透闪石-阳起石玉器。该项研究既有助于玉器文物考古研究,也有助于从入土前的人类行为和入土后的自然作用两方面探讨玉器的劣化机制,进而有助于玉器文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玉器工艺品溯源没有相关技术方案的问题,提出基于RFID和二维码的玉器工艺品溯源管理平台,利用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和数字签名、非对称密钥加解密技术,对玉器的玉料采购、雕琢工艺、物理检测、价值鉴定、电商交易、物流运输等所有关键环节进行溯源信息采集和管理.客户通过专用二维码识读软件和RFID阅读器可分别对包含溯源信息的加密二维码和RFID电子标签进行有效识别,保证玉器工艺品溯源的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孢粉以及沉积结构、构造的分析研究,并与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指出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是晚更新世冰期古长江入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从挖掘郑州丰富的人和自然旅游资源出发,站在黄河的视角来从新审视郑州沿黄旅游资源,依托黄河化和黄河生态旅游的特色对郑州沿黄旅游资源有一个全新、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郑州沿黄旅游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是北方地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曹魏及北魏等北方政权对黄河航运积极开发,三门峡及其以东峡谷航道不断得到整治。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各河段的航运状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分配及其地理分布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三角洲土壤的6种微量元素中,可交换态的含量百分比均较低,而残渣态的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其余三态随元素和地区的不同,有较大差异;(2)微量元素形态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分布趋势。在3个三角洲中,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含量百分比自北向南降低,有机态自北向南升高,铁锰氧化物态也呈自北向南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榆林市境内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水质现状,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为榆林市水环境治理和污染物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3-2015年榆林市境内黄河水系4条主要干支流段的12个监测断面数据为研究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其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并分析其污染成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榆林段一级支流窟野河和无定河达到相应水质功能标准要求,黄河榆林段二级支流榆溪河水质不达标,为Ⅳ类水。从2013-2015年年际变化来看,榆溪河水质表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向;从空间特征来看,榆溪河上游水质达标,中下游水质劣于Ⅲ类水。榆溪河的特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和总磷(TP),来源为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结论榆林市境内黄河水系干流段及2条主要的一级支流水质良好,二级支流榆溪河存在轻度污染,其主要污染指标为COD、BOD、NH3-N和TP。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地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滩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2015—2017年卫星遥感影像, 采取人工解译方法, 利 GIS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分布。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桃花峪至高村段宽滩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因素。结果表明, 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盖以非设施耕地为主, 占77.99%, 其次是居民点自然村, 占6.63%。游荡段河道的平均宽度、滩区面积与自然村、工矿仓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均大于过渡段与窄河段, 窄河段设施农业与鱼塘面积大于过渡段。黄河下游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较少, 结构单一, 其分布受黄河大堤和河槽的双重胁迫作用。影响宽滩区土地利用/覆盖的主要因素是滩区的面积、周边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滩区的水利设施。自然村、工矿仓储地、设施农业和砖瓦窑面积与滩区面积正相关; 鱼塘和工矿仓储地倾向于出现在经济发展更高的区域, 设施农业与工矿仓储地倾向于出现在离县城更近的滩区。  相似文献   

17.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地物种类众多,利用各种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地物进行分类与识别,有助于对该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主要用于黄河三角洲地物遥感分类的卫星数据以及分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复杂地物分类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地物的遥感分类以及动态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