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福柯关于权力话语中“人”的理论和有关文本阐释的思想来分析简·爱这一形象,认为她真实体现了福柯关于历史语境下人的有限性,反映了有关“人”的真实历史,不能仅仅当作一个先锋和叛逆的符号来理解,从而昭示作品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以理解为核心,重点阐释了认识过程中的三种关系:理解对象内部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对象与其背景的关系、理解者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理解活动的关系。基于诠释学,本文认为应用就发生在理解的过程之中,理论"前见"决定了对实践认识的深度,前见对理解和创新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障碍作用。在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补性师资结构构建、理论的完整诠释、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考试方式的转变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等措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主要分为两个时期:1920—30年代的“学衡时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时期”。其间我国对“新人文主义”的研究缺少传承,甚至直接显示为断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关于“高上意志”对“卑下意志”的“内在制约”这一“新人文主义”核心思想,部分新时期研究者未加分辨地接受了学衡时期阐释者们给出的解读,致使这一核心概念在新时期的再阐释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前人所处的时代背号与当时学人的独特心态,这样或可避免谬误流传。  相似文献   

6.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区别于以往的一切诠释学,它不是去发展一种关于理解的方法和程序,而是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和时间性范畴出发,去探究理解以发生的条件,阐释了“既往、现在和将来”在“现在”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说明了理解是对生活世界或历史意义的相对把握;它还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学理论,论证了理解是以语言为普遍媒介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8.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对于“乐”进行了详尽的美学阐释。孔子从“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首开论“乐”的先河,公孙尼子的《乐记》则是对于孔子有关“乐”美学阐释的理论总结,荀子则从“乐”的本体和“乐”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乐”进行了系统的美学阐释。  相似文献   

11.
对《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约解释的习惯规则进行了编纂。该规则同时将条约解释的传统理论予以了吸收。由于该规则所容纳解释规则与方法的广泛性,没有为条约的解释问题提供一确切的解决方案。条约解释往往取决于解释目的,而目的则处于解释规则之外。  相似文献   

12.
法治反对解释命题的辩护策略是不充分的,但它提出了一个极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即如何看待法律解释的问题。反解释立场的一个消极主张是,否定法律解释的普遍性。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一种新的反解释立场跃然纸上,它以强调法律理解和法律解释之分合来否定解释普遍性的观念。这种分合关系既强调了法律理解在法律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又指出法律解释之于理解的寄生性和补救性。  相似文献   

13.
Bertrand奇论问题作为概率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人们为此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给出任意性与均匀性的之间联系,以浅显直观的形式对奇论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正确解释,从而比较妥当地解决了Bertrand奇论问题,而且对初等概率论的直观均匀分布(尤其是非点情形均匀分布)概念提供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口译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芬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8):122-125
笔译和口译课是释的两种形式,人们已对笔译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口译的研究方兴未艾,口译课已被列为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口译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动机,选择恰当的口译材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技能训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苗燕 《科技信息》2010,(27):5-7
基于口译在现代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进口译教学的发展变得十分迫切,而其中科学的口译测试评估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译测试规范化的探讨和研究促进高校口译课程测试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围绕建立规范化的口译测试,作者对关键因素--被测试考察的能力、测试的材料、测试形式、试卷构成--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虽然建立一个统一科学的评分标准非常困难,但在制定口译测试评分标准时,必须要考虑一些起重要作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票据实践中,某一行为是否有效,除判断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之外,往往涉及票据行为的解释,票据行为的解释,遵循法律行为的解释的一般原则,但是票据流通的安全性对票据行为的解释提出了特别的解释要求,只有将证券解释和法律解释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票据行为是否有效、票据关系是否发生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现象,刑事法对该现象的研究应该有不同于成人刑法的特殊视角。基于完整的少年司法制度短期内无法登堂入室的现实情况,应该充分重视通过司法解释的管道来达到理想与现实的有效沟通。所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司法解释应该以现代少年刑事政策为灵魂,以保守实质解释论为基本立场,适时借鉴人格刑法学的相关理论来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源信息空间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空间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的研究方法,将遥感影像分为光谱信息空间、形状信息空间、区域地学信息空间、干扰信息空间等四个信息空间,通过对多源信息空间的数学描述和计算机处理实现了遥感影像的自动解译.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继“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后对人身权保护的又一次飞跃,在统一性、补白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上均有创新和突破。但该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上亦存在着不足,反映了我国立法技术欠成熟和司法解释欠完善问题。立法应当立足于“人”和“一般人身权”的新高度,全面审视人身关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