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现代社会对公民人身权受到损害的一项重要救济方法,《侵权责任法》第22条也已吸纳了精神损害赔偿制,而该条存在主体适用范围过窄、客体仅限于"人身利益",排除了财产权、只能在侵权之诉中适用、"严重精神损害"规定欠妥等问题。我们应该增加法人和其他组织为请求权的主体,同时将客体增加"人格物"、将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从侵权责任扩张到违约责任、完善"严重精神损害"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死亡赔偿金"作为一个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科学性构建的重要法律术语,在我国现行法中并没有被给予直接的说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各种规定更是相互间冲突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工作及当事人权利的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生命丧失的损害进行的赔偿,以此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3.
“离婚效力”,是指离婚在当事人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子女抚养等方面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根据各国立法,离婚,不仅结束当事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而且还会对当事人产生人身、财产、亲予以及救济等多种效力。关于离婚效力问题,我国现行立法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都有所规定或涉及,但文章认为,我国现有立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霖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27-28,36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详尽介绍了唐律对保辜制度所作的规定。认定从立法层面来看,唐律关于保辜的规定并未明言人身损害赔偿的内容,与人身损害赔偿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保辜者,加害人有为受害人请医疗伤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保辜也是人身伤害赔偿的办法。而民间社会在处理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时,其自有的一套规则和习惯,与“保辜”精神并未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对传统民法人身权定论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权是财产权的对称,二者皆为我国民法确认和保护,而二者的区别则在于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同。由于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作为权利主体构成要素的人身及相关利益,因此人身权与财产权有着不同的法律属性。传统民法认为:人身权就是指民事上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即不能继承、不能转让、不能抛弃,并随着权利主体的消亡而消亡,这几乎成为传统民法的一个定论,令立法、司法、法学工作者等闲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人身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不可分割这一传统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和实践在我国经历了《民法通则》概括规定阶段,立法、司法混乱阶段,立法全面规定的司法统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司法解释越权立法、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法律不协调等重大问题.其中,关于死亡赔偿金、伤残赔偿金等同于精神抚慰金的观点就违背了民事赔偿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倒退.应尽快修订《民法通则》,对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营场所内发生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案件不断增多,引起了司法、立法和法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的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损害赔偿纠纷案,被认为是我国司法机关审理的第一起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案件。随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6条对行为人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该条的规定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安全保障义务产生的根据有哪些,安全保障义务主体是否限于法条中列举的主体,违反义务人承担的侵权责任类型如何,要求其承担补充责任是否符合侵权法的一般原理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影响该条的有效适用。本文笔者将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郑成思 《今日科技》2002,(12):32-34
中国“入世”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乃至许多企业都在忙着修改、废止与世贸组织的要求相冲突的法律、法规、规章乃至司法解释等等,企业则不断研究着对策。法学研究与“入世”似乎还没有这样直接的关系。不过“入世”对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包括立法及司法解释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法学研究)的影响的长度及深度,可能将超过上述国家机关与企业。因为法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了解和解释修改、废止与世贸组织的要求相冲突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上,这仅仅是第一层面的东西。中国知识产权的几部主要法律都在“入世”前夕作了较大修改,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民法中的人身权有广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在广义上,人身权乃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合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一部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民事权利。而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也称著作人身权,其不同于民法概念上的人身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辩护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此现状加剧了控辩力量的失衡,打破了诉讼结构的平衡,不利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要突破这一困境,路径之一就是将"强制辩护"制度引入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了深人地考察,对强制辩护的适用对象、适用阶段及其它适用中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的现状,试图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合理的建构,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的通过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该法在劳动合同解除中补偿金等问题上仍存在不足。通过对补偿金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探讨补偿金在立法、标准、内容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通过司法解释或进一步补充内容等去完善《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目的均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两者均要遵循民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层面,都不能将两者割裂开,而应当尽量协调两者共同为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服务。  相似文献   

14.
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反映在刑事司法领域不仅仅要求司法独立,更要求正确适用刑事法律、法规,规范行使刑法司法解释权。有权机关在行使刑法司法解释权时应严格把握刑法司法解释的司法权能,防止其越位立法,明确刑法司法解释遵循从旧兼从轻的时间效力,彰显刑法谦抑的精神品格,防范突破罪刑法定宪纲性的原则要求。只有刑法得以被正确的适用,才能真正将刑法抽象的正义与公平转化为现实的正义与公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律在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利的规定上出现很大的缺陷,表现为许多重要的诉讼权利和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传统法律文化的延续、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观念淡薄、立法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司法资源的短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从法制观念的转变、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司法实践中相关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对侦查程序中的被害人权利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在实践中却是复杂而又混乱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仅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讧”的规则,因此造成了对于很多案件法官并不知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情形出现。针对这种现象,应该通过案例来分析我国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立法上、司法解释上以及一些体制上进行举证责任分配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平等权和劳动权的侵犯。本文在考察了美国反就业歧视方面的立法、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善我国相关法制的建议,以期保障我国公民的平等就业劳动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担保法>确立了担保物权制度,但由于立法的缺陷,我国的<担保法>的规定亦有许多粗糙之处,出现了诸多与物权基本理论背道而驰的法律规定,造成实践中的司法混乱,甚至使某些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而无任何法律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体性正当程序包括经济上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和非经济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它促进了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传播并呈现出两方面的司法功能:一是作为实质的司法审查标准,提供了能动主义的违宪审查工具;二是作为基本的人权重构标准,为发现宪法未列举的权利提供了能动主义的司法解释空间。实体性正当程序呈现的司法功能对中国宪政体制发展和司法程序变革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连宣抚司法规》规定了拾得者一定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拾得者的报酬请求权,还规定了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这些规定与《民法通则》及《物权法》的规定很不相同。《孟连宣抚司法规》的规定更为合理,既符合伦理学原理,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同时,从司法实践的效果来看,赋予拾得者这些权利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