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目的:基于前期利用靶向PPP2R5C基因的小干扰RNA(PPP2R5C-siRNA)抑制白血病T细胞增殖的结果,进一步了解PPP2R5C-siRNA对T-ALL样本中TCR Vβ亚家族基因谱系及其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PPP2R5C-siRNA转染2例初发未治疗T-ALL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设无关序列对照组(SC)和空白对照组(NC);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PP2R5C基因表达水平.利用RT-PCR扩增各组样本中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阳性产物进一步经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了解其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结果:PPP2R5C-siRNA处理后明显下调PBMC中PPP2R5C基因表达水平.2例初发T-ALL外周血中分别可检测到10和17个Vβ亚家族,多数Vβ亚家族T细胞为多克隆性,病例1中Vβ9和Vβ17为寡克隆性,而病例2中,Vβ14和Vβ16呈寡克隆性;经过RNA干扰处理后,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降低,仅检测到3和4个Vβ亚家族,分别为Vβ2,Vβ3,Vβ16和Vβ17.其中2个Vβ家族的寡克隆性模式发生改变,病例1中,Vβ17转为多克隆,而病例2中,Vβ16也转变为多克隆.结论:RNA干扰下调白血病T细胞PPP2R5C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TCR Vβ亚家族T细胞增殖和克隆模式变化,对正常T细胞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对2013年-2014年度江苏省血液中心157,119名健康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 ELISA双试剂检测和HIV、HBV和HCV6-混样核酸检测,对HCV RNA阳性标本用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滴度情况;对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巢式PCR扩增核心区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基因型,分析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共检出347例抗-HCV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0.22%.经核酸检测,在抗-HCV阴性和单试剂阳性标本中均未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125例抗-HCV双试剂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标本46例,病毒血症阳性率为36.8%.巢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标本并成功测序和分型36例.基因型分型为1a(2.6%)、1b(74.4%)、2a(10.2%)、3b(5.1%)、6a(5.1%)和6n(2.8%)4种基因型和6种基因亚型,未发现4型和5型.1型和2型在男性组中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型与2型患者平均年龄小于3型和6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HCV的感染与性别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没有相关性,但与年龄和职业具有相关性,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为主,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年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L)患者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及其克隆性.方法:利用RT-PCR分别扩增3例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TC R Vβ 24个亚家族基因的CDR3,以了解患者各Vβ亚家族的利用情况,然后将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CDR3长度,了解T细胞克隆性.结果:患者中仅存在2~6个Vβ亚家族T细胞.基因扫描分析显示,2例患者外周血中的Vβ1 、Vβ 3或Vβ4亚家族出现克隆性增殖T细胞. 结论:LL患者外周血存在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的Vβ亚家族T细胞,这可能是机体T细胞受白血病细胞相关抗原的刺激作用而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白血病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TCR Vα克隆性增殖T细胞特点.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9个TCR Vα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克隆性增殖T细胞PCR产物进行CDR3区序列分析.结果: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Vα12和Vα19亚家族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序列分析显示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Vα12(1例)和Vα19(2例)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FCALSDRNTGGF,YICAVSHSGGGA和VYICAVNYGGS已被GenBank收录(EU285264、EU379941和EU429520).结论:在慢性苯中毒病人中发现3个新的TCR Vα亚家族重排序列,外周血T细胞出现的TCR Vα12和Vα19克隆性增殖T细胞可能是机体接触苯后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T细胞抗原受体(TCR)Vβ基因克隆化改变特征.方法应用多引物巢式PCR技术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TCR Vβ基因22个亚家族的克隆化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肿瘤患者TCR单克隆改变的特点.结果 CD8+T细胞TCRVβ基因亚家族单克隆改变的数量多于CD4+T细胞;肿瘤患者的CD4+T细胞中,只有Vβ2,Vβ7和Vβ8三个亚家族单克隆改变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其他Vβ亚家族单克隆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肿瘤患者的CD8+T细胞中,有14个Vβ亚家族单克隆改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4组肿瘤患者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TCR Vβ7亚家族的单克隆改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通过检测TCR Vβ基因克隆化改变,可以初步了解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体外扩增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其表型和功能,探索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法,对15例SLE患者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建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表型,并用MTT法观察γδT细胞对Daud i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建立了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系,其平均纯度为(58.1±11.2)%,较正常对照组(80.3±9.2)%偏低(P<0.05);其细胞表型为:Vδ1(34.4±24.5)%、Vδ2(61.9±28.6)%、Vδ3(16.1±10.6)%、Vγ9(76.4±11.8)%,其中Vδ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而Vδ1和Vδ3表达增加(P均<0.05);其细胞毒作用在二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Vδ、Vγ基因的取用表达存在差异,提示其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α-Galcer对小鼠NKT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观察在α-半乳糖神经鞘胺醇(α-Galeer)诱导下,小鼠NKT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MTY法观察细胞对α-Galcer的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分选活化和未活化的NKT细胞,并用透射电镜观察NKT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在24 h,50-100 ng/mL的α-Galcer作用下,实验组NKT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活化NK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活化的NKT细胞呈典型细胞活化改变,凋亡的NKT细胞,核固缩,致密形成新月小体,核膜破裂,凋亡小体形成.说明α-Galcer可促使小鼠NKT细胞活化,且活化的NKT细胞产生大量分泌小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的克隆性增殖T细胞及其CDR3序列的特点。方法: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分析1例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CR Vα和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CDR3),了解各Vα和Vβ亚家族的限制性表达情况和T细胞克隆性增殖特点,寡克隆的PCR产物再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病人外周血T细胞表达18个TCR Vα和12个TCR Vβ亚家族,其中Vα13、Vα18、Vβ1和Vβ21亚家族呈寡克隆性。CDR3序列分析获得3个TCR克隆基因序列,分别为Vα13NJα49、Vα18NJα50和Vβ21NDβNJβ2.7。结论:获得1例CML病人外周血克隆性增殖αβ T细胞的3个TCR基因CDR3序列,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与CML细胞抗原相关的Vα13/Vβ21或Vα18/Vβ21T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L)患者TCR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及其克隆性。方法:利用RT-PCR分别扩增3例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Vβ24亚家族基因的CDR3,以了解患者的Vβ亚家族的利用情况,然后将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GDR3长度,了解T细胞克隆性。结果:患者中仅存在2-6个Vβ亚家族T细胞。基因扫描分析显示,2例患者外周血中的Vβ1、Vβ2或Vβ4亚家庭出现在隆性增殖T细胞。结论:LL患者外周血存在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的Vβ亚家族T细胞,这可能是机体T细胞受白血病细胞相关抗原的刺激作用而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白血病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AML患者外周血中T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的存在情况。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扩增31例不同亚型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中TCRB基因重排时形成的T细胞受体DNA删除环(sjTRECs)中的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1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T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在正常人和AML患者中均可检测到,AML患者三者的检出率分别为45.16%、41.94%和32.26%,均略低于正常人,但差别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30岁的AML患者3种Vβ sjTRECs的检出率均高于30岁以上的患者,以Vβ2-Dβ1sjTRECs最明显。结论:率先提供AML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CR Vβ2-、Vβ5-和Vβ17-Dp1 sjTRECs的存在情况,为研究AML患者胸腺近期各Vβ亚家族幼稚(naive)T细胞的输出情况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单核细胞数增高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相关性,为MP肺炎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肺炎诊断标准住院患者513例,根据外周血单核细胞数分为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正常组,采用金标法检测MP抗体(IgG、IgM),统计各组阳性病例数.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中统计组内阳性病例数,并统计支原体感染阳性病例数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结果 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单核细胞正常组(χ2=31.060,P<0.05),以冬春季患病率最高(χ2=9.973,P<0.05),且在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中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达57.8%,而单核细胞正常组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仅为29.5%.结论 儿童肺炎患者如早期单核细胞增高应高度警惕MP感染的可能,尤其在冬春季,需及时检测MP抗体,以指导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感染有无致病性,利用GBV-C/HGV不同基因区序列设计并优选出5套引物,建立起灵敏、特异的HGV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临床上诊断为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其血清中HGV RNA的阳性与否分组,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独HBV或HCV感染的肝炎患者与混合HGV感染的肝炎患者的血清肝功能异常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混合感染HGV后,未发现加重HBV或HCV感染的肝功能异常程度,不支持HGV有明显的嗜肝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正常脐血中T细胞受体(TCR)Vα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性情况.方法:利用RT-PCR分别扩增10例正常脐血单个核细胞的TCR Vα29个亚家族基因,了解各Vα亚家族的利用情况.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产物的CDR3长度,了解T细胞的克隆性.9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和T细胞株Jurkat作为对照.结果:正常脐血T细胞平均表达17.30±5.48个Vα亚家族,占全部家族的59.65%±18.89%,以Vα3,4,5,6,8,10,12,13,15,17,21和Vα25为多见,健康成人外周血T细胞则大部分表达Vα亚家族,Vα1,6和Vα13在脐血中的表达率高于健康成人对照组,而Vα14和Vα16的表达率则低于对照组.T细胞株Jurkat则仅表达Vα1亚家族.基因扫描显示10例脐血中有2例在Vα24和Vα28 T细胞出现寡克隆性,其余均为多克隆性.结论:脐血中TCR Vα亚家族T细胞分布存在倾斜性,绝大部分TCR Vα亚家族T细胞均呈多克隆性,极个别可出现寡克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济南市无偿献血大学生HBV、HCV、HIV和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10月8568名无偿献血大学生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68名大学生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0.57%、0.32%、0和0.12%,各项指标阳性率明显低于普通无偿献血者.结论:在校大学生HBV、HCV、HIV和梅毒的感染率低,是无偿献血的低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CD4~+T细胞、CD8~+T细胞、CD45RA~+T细胞、CD45RO~+T细胞等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用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选择女性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50例为病例组,并以病理检查的TNM分期结果做进一步分组,其中乳腺癌Ⅰ期27例,乳腺癌Ⅱ+Ⅲ期23例;选择女性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统计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乳腺癌Ⅱ+Ⅲ期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Ⅰ期组CD45RA~+T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乳腺癌Ⅱ+Ⅲ期组CD45RA~+T细胞明显低于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Ⅰ期组CD45RO~+T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乳腺癌Ⅱ+Ⅲ期组CD45RO~+T细胞明显高于乳腺癌Ⅰ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细胞亚群检测是评价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肿瘤恶变的发生、发展、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免疫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丙肝患者PBMC mIL-2R及T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肝)患者膜白介素- 2 受体( mIL- 2R) 和 T 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丙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法对 203 例抗- HCV 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 T 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 PHA) 诱导前后mIL- 2R 的检测. 总体结果显示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mIL- 2R 和 T 细胞亚群表达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1) .其中, 在静息状态和在 PHA 诱导状态,其 mIL- 2R 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低下( P < 0. 01) , 但急慢性丙肝患者中T 细胞亚群及 mIL- 2R 表达水平类似( P > 0. 05) . 急慢性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 CD+3 , CD+4 百分率降低, CD+8 百分率增高, CD+4 / CD+8 比值下降( 从 P < 0. 05 降至 P< 0. 01) .说明丙肝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T细胞活化障碍, 并与肝病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探讨HBV基因组前C区 1896位基因变异与宿主机体免疫水平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5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HBsAg ,抗 HBs,HBeAg ,抗HBe及抗 HBc;采用定性PCR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HBVDNA ;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检测发生前C区 1896位基因突变的HBV变异株 ;采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对上述患者外周血的CD4 + T细胞 ,CD8+ T细胞 ,CD3+ T细胞含量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同所设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 5 5名患者中 ,HBsAg(+) ,anti HBs(- ) ,HBeAg(+) ,anti HBe(- ) ,anti HBc(+)者共 2 2例 ,其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在这2 2例患者中 ,有 2 0例被检出为单纯HBV野毒株感染 ,另有 2例被检出为变异株和野毒株混合感染 ;HBsAg(+) ,anti HBs(- ) ,HBeAg(- ) ,anti HBe(+) ,anti HBc(+)者共 33例 ,其中HBVDNA阳性者为 18例 .在 18例HBeAg(- )而HBVDNA (+)的患者中 ,有 17例被检出为HBV前C区 1896位变异株感染 .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CD4 +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有所减低 (P <0 .0 1) ,CD8+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也有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外周血CIM+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6例CITP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C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ITP患者血清TGF—β1的含量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与血清中TGF—β1的含量都呈正相关(P〈0.05)。CITP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的减少及TGF-β1含量的降低可能与CITP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丽阳  张月萍 《甘肃科技》2014,(13):151-152
观察小剂量干扰素治疗HCV.RNA阳性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随机将80例HCV.RNA阳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ChildA-B级)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肝功ChildA级24例,肝功Child B级12例,给予小剂量干扰素100~300万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周2~3次、疗程6~12月,配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44例,肝功ChildA级24例,肝功ChildB级20例,仅用内科综合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HCV.RNA等指标。两组经治疗6月后,治疗组肝功能基本稳定,3例HCV.RNA阴转;对照组所有病例HCV.RNA滴度无变化;治疗12月后治疗组29例患者肝功能稳定,8例HCV.RNA阴转,11例HCV.RNA滴度下降;对照组12例肝功能基本稳定,所有病例HCV.RNA滴度无变化,26例患者病情出现反复,6例病情加重。小剂量干扰素治疗HCV.RNA阳性丙肝肝硬化患者,通过HCV.RNA被有效抑制,肝功能改善,病程减缓,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外周血中的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水平,从而了解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和T细胞免疫重建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9例血液病患者经auto-HSCT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中的TRECs水平;22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结果:PBMNCs中的TRECs水平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年龄与PBMNCs中的TRECs水平呈负相关;auto-HSCT组的每1 000个PBMNCs中的TRECs平均拷贝数(2.533±4.194)明显低于正常组(4.367±3.626)(P<0.05),但部分病例的TRECs水平已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在一定时间内,auto-HSCT后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仍较低,不同个体T细胞免疫重建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