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法芬伯格是当代技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是他在技术人类学领域的核心思想。普法芬伯格批判了"标准技术观"中的需求驱动技术、功能决定形式和工具到机器的单线性技术史这三大观点。对应地提出了文化决定技术选择、象征彰显技术意义以及技术史是社会技术系统的生成过程的核心观点,构建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理论体系。普法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在技术人类学的物质功能传统和象征意义传统之间开辟了新的道路,是当代技术人类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芬伯格教授的技术批判理论对技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技术哲学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学界对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较少阐述,对其在当今时代思潮中的理论地位较少述及。鉴于此,通过对芬伯格的访谈,意在清楚地展示技术批判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现象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旨在阐明技术批判理论在时代思潮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起因、机缘和途径三个方面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主题进行解读,起因是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之间于1970年代前后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争论,机缘是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融合,途径是技术编码的解构和重构。最后指出这一理论的实质在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技术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3):44-48,96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他以实践为基点的哲学思考,却使技术与社会历史紧密地关联起来,从主题上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技术的社会批判,它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事实为逻辑的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历史批判;二是由技术异化方式所反映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两种技术的思考方式是与他对历史的哲学思考相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其方法论的背景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芬伯格不满于传统对物化理论的阐释,而试图通过以技术作为中介实现“去物化”,进而重构物化理论。通过对“去物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一重构的具体路径是借助技术批判,进而把卢卡奇寄托于阶级意识觉醒的理想转换到社会现实之中,由此使技术脱离物化的枷锁,重获解放的可能性。芬伯格对物化理论的重构,更新了技术批判研究的传统范式,践行了其所强调的技术之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物化理论向前推动发展。但同时反观这一重构,它在带来理论创新的同时,仍旧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6.
希望是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构成要素,它具有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问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决定着批判理论的逻辑,即在对技术现实所做的“极其经验主义”的分析背后,决离不开某些背景性信念的支撑。这些信念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传统中人的形象,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理性自主、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普遍和谐。批判既从这些信念中汲取了力量,同时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尴尬处境也与此不无干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批判的理念沿袭厦现实关怀,深刻隐蕴了历史范畴中人们对话语生成、生产、操纵厦变节的多元化多学科多向度认识,而话语本身的社会性、辩证性、革命性和论证性也客观上预设和厘定了语言批判谊有的批判对象、批判旨趣、批判方式等原则性取向,这些都表征了语言本真意义追寻中的心路历程和认知印迹。同时,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话语研究。能够把我们的思堆带入由生活世界构建的意义视域。  相似文献   

8.
约瑟夫·阿伽西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时代,见证了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到科学文化学的思想史变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多元论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他用审度的态度考察了科学合理性理论的问题及其价值限度;坚持可错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统一的科学编史学原则,以"科学是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作为自己的新科学史学纲领;提出了既反对科学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的科学文化观,主张用多元、理性、审度和包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他关于科学合理性、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观等多方面的论述,反映了科学哲学从辩护、批判到审度的范式转换,这无论是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思想史还是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进行了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但马尔库塞并不是彻底的技术悲观主义者,他在批判技术的同时又在呼唤那种"非压抑性的统治"的新技术的出现。这种新技术将使人与自然获得解放的同时,也推动两者之间形成平等的主体关系。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这一观点的批判是建立在以"旨趣"为基础的认识论上的,他认为,新技术与新自然是马尔库塞的一个罗曼蒂克的梦想而已。然而,后经验主义的理论表明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批判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技术从理性走向技术理性的机制,分析了技术理性化的工具化倾向,并对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技术理性观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家对于技术的经典分析越来越彰显出对于技术理解的一种权力的视域。这肇始于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芬伯格和约瑟夫.劳斯继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座架拥有摆置的权力;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技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而宰制着人;芬伯格主张技术体现出一种知识与权力的双面特征,在技术的定形中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游戏的权力的运作;约瑟夫.劳斯则在科学技术的实践形相的背景下细致阐述实验室内外知识、技术与权力的互渗关系。对于技术权力化趋势可能产生的更复杂的后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距离来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2.
设计是当前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关注的核心话题,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技术设计的民主化。芬伯格认为,技术设计是权力斗争的舞台,通过民主干预,人们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改变现有的"技术代码",从而实现"技术民主化"的转变。以福柯的"自我技术"为参照,技术民主化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赋权"的方式,它不仅指明了一条将技术进行内在转化的研究进路,而且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在技术领域中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作为行动者的公众对技术设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的三重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实现了传统技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它具有三重批判维度;一、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形而思辨的批判,强调经验描述的重要性;二、对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自主思想的批判,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三、对传统技术发展观的线性模式的批判,主张技术发展的多向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理论基点是某种抽象的理想人性,由于它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因此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以致于在不可遏止的技术进步之势面前,人本主义的技术批判论者往往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同样陷入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虽然还带有某些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残留,但是却已经预示了走出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波普哲学在中国的早期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学界译介波普哲学的早期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流传甚广的史实错误和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依据文献证据,发现:第一,波普哲学进入中国始于“文革”之前而不是“文革”之后;第二,波普哲学最初进入中国学界的领域是西方哲学而不是自然辩证法;第三。波普哲学最初在中国被错归入了逻辑实证主义而非批判理性主义;第四,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有波普署名的著作并不是其科学方法论著作,而是他与马库塞合著的《革命还是改良》;第五,波普思想进入中国的进程是从政治哲学到科学哲学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哲学的"下沉",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技术存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芬伯格的技术存在论是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芬伯格技术存在论对古希腊技术存在的辩证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的扬弃,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判与继承;接着研究了芬伯格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的技术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In my reply to the commentaries by Babette Babich and Robert C. Scharff I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critical remarks and additions that are relevant for my view on philosophy for substantive reasons and others that relate to a style or way of philosophizing. My reply to Scharff concerns the latter. I continue to defend an updated version of Heidegger’s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which I bring together with elements from the work of Don Ihde and Andrew Feenberg. I read all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o-pragmatist way of philosophizing, explicitly inspired by Richard Ro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