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加强 《科技与经济》2002,15(1):1-4,14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践,探讨建立符合科技持续发展规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论文还分析了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单元的运作方式,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以市场为导向,又向市场反馈,辐射和渗透的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体现前瞻性,先导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邵阳学院在建设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动力机械实验室的过程中,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工程模式,不断完善"基本技能实验→综合实验→课外科技活动→设计创新"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以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和个性不明显等问题。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优化的实践环境和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一、安徽省科技体制改革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1.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安徽省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加速推进。截至2021年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进各类人才2299人,形成“3+4+N”大科学装置集群,  相似文献   

4.
<正>这一年,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进展明显;这一年,白马湖、东海、天目山、湘湖4家省实验室获批成立,10大省实验室提前完成布局,新型实验室体系形成系统性布局;这一年,数字化改革持续发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这一年,浙江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构建“315”省域创新体系,持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科研力量和基础条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李月  王海燕 《科技促进发展》2023,19(12):803-809
国家实验室是未来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关键引擎,是体现国家意志、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且成熟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埃姆斯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之一,分析埃姆斯实验室在建设过程、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特点,剖析其运行经验,为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内涵建设。在培养实验目标注重素质、实验内容注重综合、创新教育注重个性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导下,建立专业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实践、校企联合拓展的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方法;实验室内涵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要求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首先从建设目标、构成主体、推进理念、攻关机制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鲜明特征。然后从结构布局、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建设基础,并简要阐述了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最后提出要推动体系内部优化重组、主导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探索形成基于自身优势的建设运行模式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创建鲜明的安全科技办学特色不仅是华北科技学院的办学定位,更是发展战略。本文以实验室建设作为创建安全科技特色所关注的焦点,在分析实验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实验教学体系向安全科技特色拓展的可行性,提出创建安全科技特色实验室的建议与对策,并对实验室建设突出安全科技特色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为探索一条适合于高校实际情况,凸现安全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美国如何管理国防领域国家实验室、各类国家实验室如何支持国防需求,对建设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建议中国国家实验室体系的顶层设计必须体现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统筹确定国家实验室布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创新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并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1.
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华 《太原科技》2006,(11):2-3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必将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学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其研究前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学信息科技是地学与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互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轨迹和趋势可概括为:弧立→系统→网络,描述性→线性→非线性→复杂性,概念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能化研究、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数字地球等是地学科技的几个前沿中性领域。  相似文献   

13.
发挥实验室基地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实验室工作实际,对江苏科技大学以实验室为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做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营造自主式学习环境、构建创新型实验内容体系、设置创新实验室、参与科研与科技开发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等方面是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天津市批准的在天津科技大学建立的开放型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和学校对实验室高度重视并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实验室以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贯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创性研究与开发性研究相结合方针,将实验室逐步建设成为国内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一流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式加入WTO ,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这对我省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抢抓机遇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三大工程” ,夯实地方科技工作基础 ,不断增强科技与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一、把握重点 ,科学分工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省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初步框架 ,关键环节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比如 ,全省已有 6 0个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 ,建成 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中有 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建成 2 1个…  相似文献   

16.
重点实验室是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宁夏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现有资源与学科特点,构建了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柜架体系,初步建立起覆盖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地方重大疾病与人类健康等各学科的创新载体,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鸣 《科技咨询导报》2009,(15):224-225
科学技术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杰出的拔尖人才,而且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的人才群体。这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也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要建设一支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形成人才和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科研体系,必须明确建设创新团队的意义,具备创新团队的条件,引进创新方法,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育种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几年来,东北大学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对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一是改变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成了以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985"工程科技  相似文献   

19.
《甘肃科技》2010,26(9):I0003-I0003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省科技厅制定了《关于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力争到2015年,围绕我省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转制院所和企业新建3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50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运  相似文献   

20.
席勒以人的人性的完整为中心构建了从自然王国经过审美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形成了一个不断使人性完整的美学范畴体系:结构的美→秀美(美丽→优美→秀美→魔力)→尊严(高尚→威严→尊严→庄严).它总体上与传统美学的美和崇高相吻合.席勒还论述了与美和崇高相关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使他的美学范畴体系更加系统,对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是一种直接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