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述了东汉《四分历》前后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概念,并把它们和古希腊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后汉书》中晷漏表和黄赤道宿度表的天文学意义,认为东汉时期在测算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模型。关于古代中国的"似黄纬",在托勒玫天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概念。比较了东汉和古希腊对于太阳视赤纬、黄赤道坐标变换、昼夜长度和天体中天等的计算方法和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异同,前者比较重视测算实践,而后者则建立在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上。东汉《四分历》为后世"歩晷漏术"确立了基本模式,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回归年长度测算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年是历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非常受重视.通过探讨回归年在中国和希腊不同的发展历史.比较了它们发展的异同,认为它们都遵循了测量和计算相结合的测算原则,在测量中都有时间间隔愈长得到的年长愈准.以及日影关于冬至点对称的思想.但它们也有差异:古希腊明确建立了基本的空间几何概念,形成了判断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比较重视建立一套由观测出发的公理化系统,整套思想方法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古代中国比较重视经验和具体细节.关于回归年的测算精度不逊于古希腊。说明其采用的方法和对于晷影的认识是科学的.此外.根据现有资料认为何承天论及的新的回归年值与古希腊的回归年值相等,从而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3.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Ⅱ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对该遗址各特征点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其中E2,E12缝的中心线方位角和对应远山仰角测量数据进行了天文学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夏至和冬至太阳升起时,接近E2,E12缝,但不能恰好进入。由于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在考古学确定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前后),太阳升起一半时,夏至太阳位于E12缝右部,冬至太阳位于E2缝正中。这令人信服地证明,ⅡFJT1是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相似文献   

4.
[Ⅰ] 研究的目的在学智天文学方面,一般不易建立一个天球的立体概念;对於球面三角的运算繁难,也是初学者的一个负担;作天文观测或天文实习时需要一个概算方法,以便审查实测的数字和採用的方法是否适当.  相似文献   

5.
上海天文台并址站的空间归心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的SLR(激光测卫),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站是国际上用以建立和维持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国际地球参考框架),进行全球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准台站之一.联合应用这些空间测量,需要知道这三个站心间精确的三维相对位置.为此重点介绍了高精度确定VLBI,SLR几何旋转中心的观测方案和计算方法,归心结果经比较达到了1cm的外附精度,为国内其他并址VLBI,SLR和GPS台站的空间归心测量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6.
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樊页1井始新世的沙四上纯上亚段和沙四上纯下亚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发现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记录了米兰科维奇旋回。通过对黄赤交角周期进行高斯带通滤波,建立了精度为0.038 ka的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浮动"天文年代标尺。樊页1井沙四上亚段共记录了80个黄赤交角周期,据此确定沙四上亚段沉积的持续时间约为3.04 Ma。依据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沙四上纯上亚段的沉积速率为0.09~0.1 m/ka,沙四上纯下亚段的沉积速率为0.105~0.147 m/ka。同时,天文旋回与岩性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说明天文周期是湖相细粒沉积岩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四热电偶法温度测量精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空间、低雷诺数条件下高温气流的温度进行测量,四热电偶法被证明是很有效的,这里对四热电偶法的测量误差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建立了误差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大量的实验,得出了导热误差对该方法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该方法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热电偶本身精度引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该方法的修正方法,从而使得该方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一倍,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5%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应用双向极值收敛法,研究在空间任意交角情况下,RSSR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和运动范围,并以几何方法求解双向极值,也可以编成程序作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9.
晚清天文学译著《谈天》原译自英国天文学名著Outlines of Astronomy.通过对译本《谈天》各版本的搜集整理和版本差异比较,理清了《谈天》的3个重要版本与其所依据的英文原本之问的对应关系.理顺了《谈天》各版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为该书中、英版本的内容比较研究及考察近代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天球坐标系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的难点.基于新高考和新课标对基础教育阶段天文学知识的迫切需求,论文通过已知地理坐标系和天球概念的引入,搭建知识支架,完成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知识正向迁移完成其他天球坐标系的学习;通过重点强化知识的横纵向联系,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之间的学段衔接;通过拓展天球坐...  相似文献   

11.
与秦,西汉和相比,东汉三国时期的造园堆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园林山水由求仙的中介转变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东汉三国造园堆山追求景象的真实感,经由“转移模写”求得假山与真山间的形似,造园堆山有如自然之缩景。  相似文献   

12.
天文定位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定位方法,灭体的位置是天文定位至关重要的一个数据.针对传统的查表求恒星视位置的原理和方法的缺点,对天球坐标系、天体视运动、天体力学、球面天文学进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适合计算机自动定位的求恒星视位置的方法,给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模型实际的研制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准确、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同为世界逻辑的发源地,但是中西逻辑却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与逻辑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观念、思维习惯诸方面探析中西逻辑发展中产生差异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安清翘关于岁差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差是中西天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概念。19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安清翘对流行于我国明清直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托勒密的岁差理论予以了反驳,并由此独立于近代西方建立起地心体系下关于岁差原因的解释,即黄道轴周日沿自东而西即逆时针的左旋方向自转(本体正转)一周的同时也绕北极自东而西圆锥形地公转(斜转)一周,由于这种自转稍迟于其公转,作为相对运动的结果,反而是黄极环绕北极(赤极)的缓慢东移,这就是岁差产生的原因。就视运动而论,安清翘关于岁差的解释与现代的岁差理论其实是一种相对运动的关系,即北极绕黄极转和黄极绕北极转在效果上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要介绍天文学中的某些新探索;其次讨论天体磁场和天文学中可能存在的电磁广义相对论;第三研究高能天体物理和Pauli不相容原理(PEP)的适用性;第四探讨天文学中能够提供的信息,提出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偏心率、天体演化方向等问题,并且讨论太阳中微子和新模型;第五探索γ射线暴(GRB)和轻子星;最后讨论宇宙时间,探讨地球的最终命运和人类可能的宇航.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标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存在易早熟收敛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天体系统模型的粒子群优化算法(CSPSO).在CSPSO算法中,参照天文学中的天体系统模型,将种群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天体系统,每个系统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则在不同的空间中运行,在算法的后期引入混沌优化,最终确定出优化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将CSPSO算法应用于异步电机参数辨识问题中,仿真结果表明CSPSO算法比GA算法和PSO算法具有更精确的参数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了现代物理应用在天体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如巨星的预见,星体形成和演化规律,宇宙膨胀等。还探讨了近年来在天文学的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与物理有关的科题,如引力波,超光速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物理学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西周王年 ,是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 ,发挥历史学、考古学、C1 4 测年和天文学各自优势 ,经数十次专家会议协同讨论认可的结果。这个结果今后可能还会改进 ,但它已不是如以往研究西周王年那样是个人行为 ,因此它要周密得多。为了准确地判定灭商之年和晋侯苏墓的时间 ,已作出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和第一次使用系统C1 4 测年 ,大大提高了精度。金文历谱在推算时严格地依据金文学家最新的铜器分期断代表。排定金文历谱和西周王年时 ,利用了新近发现的七个支点 ,具有较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天文观测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天体观测的经验体会,总结出在某一时刻简易快悚速寻找被观测天体的两种方法:地平坐标法和时角坐标法,该方法的提出使特定时刻特定天体观测的不失时机性及准确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