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扇》中,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孔尚任的反思对象。《桃花扇》通过对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的塑造,不仅表态地呈现出无行人的三个层面,还形象地演示出人变异的动态进程。仗义轻利、轻知重行、人格完事的人是作心中理想的人形象。孔尚任思索人问题时有深刻也有迷茫。  相似文献   

2.
清初诸城遗民张石民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剧中人物张瑶星都有交往,而石民弟子解琢章又曾被孔尚任“馆之岸堂”,并在《桃花扇》传奇初脱稿后“亲为按节终卷”。本文考证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并指出《桃花扇》所写的“兴亡之感,”实际就是当时遗民的“无限心事”。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小札     
一 桃花扇非传奇名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5.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散发着浓郁的兴亡之感,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历史剧,该剧是人自省之作,是中国学史上第一部集中关注人总体命过的长篇叙事作品。理由:1.人戏曲的主角;2.情节的总体流向显示出大众对人的背弃;3.作加工史料有意厚武薄;正面人物中无一为纯粹人,连一般意义上有高义的人也不在正面人物之列。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自它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的艺术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可是关于《桃花扇》的主题思想倾向,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些同志认为孔尚任”不是亡明遗民,没有遗民的反清思想,也没有反清的需要”;有些同志认为《桃花扇》算不上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有些同志认为《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等,如果将持上述观点的同志视作一派的话,则另有一派与之针锋相对。他们认为《桃花扇》唱出了深沉的民族血泪仇,写出了民族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爱情故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兴亡感慨。这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因主人公不屈的抗争给人以美的引导;这也是一部政治的悲剧,由于正义的毁灭给人以美的震撼;这更是一部人生的悲剧,不息的追求,最终却要面对失败的结局,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有关群社的资料,除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外无从查考,此前学界对于群社结社时间虽观点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是阮大铖避居南京时所结。经对《咏怀堂诗集》中的细微资料进行分析,群社的结社时间应在阮避居南京之前。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1-44
清代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文人一方面深感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困境,借《桃花扇》抒发自己的伤世情怀,另一方面,对《桃花扇》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李香君的气节风骨感动不已。在清代后期,《桃花扇》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特别是《桃花扇》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高涨,革命者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合众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宋宣和遗事》主要用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北宋亡国的原因,它认为国家之兴亡实系于皇帝一心之邪正,而奸臣、小人、盗贼、女色、夷狄等阴类都是北宋亡国的具体原因。《大宋宣和遗事》还从风水、谶纬、气数等方面诠释国家的兴亡,虽然其中不乏封建迷信,但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回归中国文化原点以把握中国古人的理解,才能比较地道地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现象。《大宋宣和遗事》的叙事结构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用《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贞”来结撰的,匠心独运,寓意深刻。根据《周易革卦》卦辞“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可知,《大宋宣和遗事》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通过《周易》的“乾”卦融为一体,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清代初年,各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洪昇和孔尚任正是在创造性地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写出了一代名著《长生殿》和《桃花扇》。这被誉为清初剧坛的双壁,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若就剧本的结构而论,《长生殿》后半部有些拖沓,而《桃花扇》却通体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国时期曾有多位艺术家和剧作家以京剧改编和演出《桃花扇》。汪笑侬改编的剧作《桃花扇》曾在舞台上搬演过,但脚本未能流传下来。《申报》登载的该剧的广告是对该剧的剧情记载最详细的文献史料。贾璧云(1890-1941)曾以京剧编演《桃花扇》,剧名改作《侠妓桃花血》,分前、后两部(或称头、二本),多次演出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朱双云(1889-1943)编创的京剧《桃花扇》的剧本曾经出版过,但已佚失。1935年10月,该剧曾在武汉天声舞台由来自上海的毛家班和武汉本地的标准平剧团共同演出过。  相似文献   

15.
阮大铖作为一代奸臣人品素来为人不齿,然其戏曲创作对于中国戏曲中风情趣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本文秉着"不以人废言"的观点,通过对《燕子笺》、《春灯谜》的分析指出阮大铖对于风情趣剧发展的影响,还其在中国戏曲史中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艺术结构是戏曲叙事美学的重要范畴,戏曲作品的结构精当与否,是直接影响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的创作指导思想兰寿春几尚任在其《桃花扇小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传奇创作“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子道而辅王化,最近已切。”显然,作者认为《桃花扇》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儒家传统的文艺思想和政治...  相似文献   

18.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4):40-49
<桃花扇>散发着浓郁的兴亡之感,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历史剧,该剧是文人自省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集中关注文人总体命运的长篇叙事作品.理由1.文人是戏曲的主角;2.情节的总体流向显示出大众对文人的背弃;3.作者加工史料有意厚武薄文;正面人物中无一为纯粹文人,连一般意义上有高义的文人也不在正面人物之列.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成就最高者首推洪异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二剧分别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和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为情弃责,是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是对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警示,是对明末清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为责弃情是《桃花扇》所标举的爱情新特征。为责弃情,与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由于阮大铖声名狼藉,其资料往往被当时人或后人删削,其死因在正史、野史和戏曲中便有多种不同版本。因此,探寻阮大铖之死,有助于考见其生平细节,接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