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作者通过20年的林业基层的工作实践,初步掌握了本地区农防林胁地特性,基本摸清并科学总结出了本地区农防林胁地十大发生规律,创造性地根据其规律和特性,因害设防,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六个方面的防治对策,从而破解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农防林胁地这一老大难问题,达到了积极遏制林带胁地后果和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收、农民增效之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通过20年的林业基层的工作实践,初步掌握了本地区农防林胁地特性,基本摸清并科学总结出了本地区农防林胁地十大发生规律,创造性地根据其规律和特性,因害设防,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六个方面的防治对策,从而破解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农防林胁地这一老大难问题,达到了积极遏制林带胁地后果和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收、农民增效之效果。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田防护林林带尤其平原农区林带胁地的研究成果,以揭示农田防护林的胁地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克服胁地的措施。分析认为:①我国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树种生物学等的差异,农田防护林的胁地范围也不同,在平原农区其胁地范围按程度大小分别为0~[0.4H,2.0H] (H为林带平均高度,胁地程度大小依次为0.4H、0.5H、0.6H……2.0H),其中大部分林带的胁地范围为0~[0.8H,1.5H]。②林带走向对胁地影响较大,在我国北方的南北走向林带,带西胁地范围较大,为林带至0.4 H~1.5 H;东西走向林带,带北胁地范围较大,为林带至0.4H~2.0H。带北胁地范围和程度最大,带南胁地范围和程度最小。③东西走向林带虽比南北走向林带更能减少遮阴面积,但不一定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④增大林带与农田距离、种植窄冠型树种、加强林带修枝和选择适宜的农作物是减缓林冠胁地最有效的方法;而克服根系胁地最有效的方法是切根贴膜。  相似文献   

4.
层次分析法在防火树种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防火树种选择中,通过对毛栲、竹柏、木荷等9种防火林带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防火林带树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福州市海岸带防护林基干林带林地景观的动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基干林带针叶类、相思类以及木麻黄类植物的面积比例上升,景观优势度增加,多样性减少,破碎化程度加大;基干林断带严重,宽度较窄,海岸带基干林处于边破坏边建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河南木本植物生态地理分布与树种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河南木本植物区系的性质与特征.接着探讨了就河南木本植物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木本植物地理区域分异的表现,对河南木本植物进行树种分区,共分2个带8个区,即A、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1)大别、桐柏山地树种区;(2)伏牛山南坡山地树种区;(3)南阳盆地栽培树种区;(4)淮南平原栽培树种区.B、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太行山地树种区;(6)伏牛山北坡山地树种区;(7)豫西黄土丘陵、台地栽培树种区;(8)准北平原栽培树种区.最后,对河南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宁波镇海区的三条生态隔离林带(海天生态隔离林带、镇骆生态隔离林带与雄镇生态隔离林带)中采集植物叶片样本,分析叶片中硫、氯、氟、锌和铁五个污染物含量,定量研究生态隔离林中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状况,为目前城市生态隔离林带生态效益的相关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城市生态隔离林带建设树种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林带间植物叶片污染物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林带距离化工区越近污染物的含量越高,表现出较高的净化大气的生态效益.海天生态林带>镇骆生态林带>雄镇生态林带.利用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八种植物中,综合生态效益在净化大气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池杉>珊瑚>木槿>女贞>香樟>杜英>桂花.  相似文献   

8.
刘燕  周艳  王桂萍 《贵州科学》2007,25(3):55-59
本文从二环林带的立地条件、栽培方法,栽植树种等方面研究了二环林带的栽培技术,可为以后其它林带的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对宁夏红寺堡新灌区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全面分析,论述了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即风沙物理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生态位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建设红寺堡新灌区防护体系的具体方法:首先,在绿洲外围营造宽阔的封沙育草带;其次,在绿洲边缘营造固沙林带和阻沙林带;第三,在绿洲内部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第四,有计划地营造薪炭林饲料林,提倡“四旁”植树,绿化居民点.最后,总结了建设防护体系时所面临的问题,即模式选择、树种选择和管理规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景观林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生态景观林的建立可以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发展生态文明,促进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有:树种的生物特性、观赏特性、生态功能。生态景观林的结构配置要根据不同的具体的区域情况而定。本文就不同区域的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选择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以针阔叶林带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最高,均为3.18.针叶林带红松-云冷杉林型最低,为1.54左右.鸟种均匀度在不同海拔的不同植物群落中分布比较均匀,都在0.7以上.鸟种丰富度同样以针阔混交林带的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为6.51,山杨-白桦林次之,为4.07.  相似文献   

12.
采伐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a来采伐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和室内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地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于皆伐林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质量分数:皆伐林地高于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速效磷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变化无规律,阔叶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pH: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水解酸低,阔叶混交林则相反;枯落层厚度:保留带、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同一林分,随着采伐后时间推移,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有机质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和皆伐林地逐年降低,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降低快些,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增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pH逐渐升高,水解酸逐渐降低,落叶松人工林水解酸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甘肃兴隆山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森林群落凋落物的量、组成特征及月动态,了解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养分循环状况。【方法】采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阶段的3种典型森林群落针阔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青杄(Picea wilosonii)林)和暗针叶林(青杄-灌木林和青杄-箭竹(Fargesia nitida)-苔藓林)的凋落物量、组分、月动态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结果】3种典型森林群落年凋落物量5 534.48~7 951.25 kg/hm2,大小排序为:山杨-白桦-青杄林>青杄-灌木林>青杄-箭竹-苔藓林,针阔混交林高于暗针叶林; 凋落量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减少。山杨-白桦-青杄林中以叶(44.91%)、杂物(20.53%)、枝(15.86%)、果(14.74%)为主,青杄-灌木林中以叶(41.22%)、杂物(23.58%)、枝(18.53%)、果(13.32%)为主,青杄-箭竹-苔藓林中以叶(37.48%)、杂物(27.51%)、枝(22.35%)为主; 在叶凋落物中,针阔混交林以阔叶为主,暗针叶林则以针叶为主。3种典型森林群落凋落量动态模式均为双峰型,但最高峰和最低峰出现时期有所不同,针阔混交林最高峰在10月,最低峰在7月; 暗针叶林最高峰在4—5月,最低峰在8—9月。针叶凋落量动态模式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月和10月; 阔叶、杂物、枝、果和花凋落动态模式呈单峰型,阔叶最高峰在10月,杂物、枝和果在4—5月,花在5—6月; 树皮凋落动态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森林演替对凋落量及其凋落物组成影响明显; 随森林由阳性落叶阔叶林向阴性针叶林方向演替,森林年凋落量逐渐变小; 阔叶凋落量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针叶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森林枯落物的蓄水保土功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总结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森林枯落物涵养水源、强化土壤抗蚀性状、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森林枯落物在减灾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防护林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鄂西南木本植物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将鄂西南木本植物123科、418属、2027种按经济用途分纤维、淀糖、油料、香料、鞣料、树脂胶、橡胶、药用、土农药、果树、观赏、木材蜜源等13种,得出药用植物、观赏植物、木材植物为鄂西南资源优势的结论,并以它们为例对该地区木本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构想,最终为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为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8.
农田林网具有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农田林网吸收有害气体、滞尘、灭菌,减弱噪声方面进行了监测,以说明一定区域内农田林网的环境效益与功能。结果证明,农田林网的环境效益显著,并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典型城郊防护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土壤剖面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特征,了解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壤深度的运动规律,为改善防护林造林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位于三峡库区尾端的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典型人工林及荒地,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Ks),探讨库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加深呈现出负指数形式的递减规律,各林分土壤饱和导水率由高到低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平均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降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最大值(18.596 g/kg)以后其增加速率趋于平缓。土壤密度和孔隙度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机械组成为次要因素,其他物理因子的相关性较小。【结论】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作用不同,土壤饱和导水率越大,对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越强。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适合营造针阔复合型防护林,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