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生型大肠杆菌MG1655为宿主菌,从下水道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噬菌体,编号为Phage 1.其噬菌斑大小为3~4mm,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有正多面体头部和弯曲尾部,属于长尾科噬菌体.对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包括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氯仿、pH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0min,繁殖周期为20min,对温度、氯仿以及pH耐受性良好.经基因组测序鉴定,该噬菌体为E.coli T1噬菌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样本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对其裂菌活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索应用噬菌体治疗耐药性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奠定基础。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尿液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其裂菌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及热稳定性、紫外敏感性和氯仿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成功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高效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vB_EcoS_JA2,该噬菌体可形成圆形、透明、边缘整齐的噬菌斑;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头部呈六边形,含可收缩性尾部,尾部较长;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60 min、裂解量高达124 PFU/Cell,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JA2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分离鉴定的噬菌体JA2能裂解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稳定性好,抵抗力强的特点,为应用噬菌体治疗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成都某养鸡场的污水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O12(宿主菌)的噬菌体(Ph-1), 并对菌斑形态及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试验结果显示, 纯化后该噬菌体的噬菌斑直径约3mm; 经高于60℃温度处理1h 后噬菌体失活; PH5-7时该噬菌体可保持较高效价和较强的紫外线耐受性; 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 0.01-0.001; 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40min, 裂解期持续60min.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成都某养鸡场的污水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O12(宿主菌)的噬菌体(Ph-1),并对菌斑形态及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纯化后该噬菌体的噬菌斑直径约3mm;经高于60℃温度处理1h后噬菌体失活;PH5-7时该噬菌体可保持较高效价和较强的紫外线耐受性;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0.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40min,裂解期持续60min.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成都某养鸡场的污水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O12 (宿主菌)的噬菌体(Ph-1), 并对菌斑形态及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试验结果显示, 纯化后该噬菌体的噬菌斑直径约3mm; 经高于60℃温度处理1h 后噬菌体失活; PH5-7时该噬菌体可保持较高效价和较强的紫外线耐受性; 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 0.01-0.001; 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40min, 裂解期持续60min.  相似文献   

6.
对一株溶藻弧菌噬菌体φV039C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序列的研究。经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噬菌体φV039C头部为正廿面体结构,直径58.9 nm,具长105.2 nm的尾部;采用双层平板法检测,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通过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可得,噬菌体φV039C的潜伏期为20 min,爆发期为10 min,裂解量为163 pfu/cell;利用第三代单分子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基因组全长43 405 bp,G+C含量为42.95%,74个开放阅读框(ORF)主要为噬菌体的结构、DNA复制和裂解有关的基因;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基因组比对,发现与其最接近的长尾噬菌体科的溶藻弧菌噬菌体NF和副溶血弧菌噬菌体Seahorse的覆盖率仅为11%(覆盖区域的相似度分别为92.2%和93.3%),此外,基于裂解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φV039C与二者处于距离最近的分支。由此得出,溶藻弧菌噬菌体φV039C是一株新型的噬菌体,分类上应归属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  相似文献   

7.
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分离嗜热噬菌体,并初步分析其特征。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嗜热噬菌体,对分离得到的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分析。结果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分离得到的噬菌体为长杆状;其感染宿主菌NJ2形成清晰的噬菌斑,最适感染温度为55℃,最适感染pH值为7.5。该噬菌体对氯仿不敏感;但其对非离子去垢剂SDS和对蛋白酶K敏感。将这株噬菌体命名为嗜热芽孢杆菌杆状噬菌体TBRP3(Thermophilic bacillus rod-shaped phage 3)。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从生活污水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的方法.经富集,从厦门大学、厦门港的生活污水中获得3种噬菌体.一是:蝌蚪状不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约110~120 nm,尾部长220~230 nm,尾宽13~15 nm,无尾鞘、基板、尾丁、尾丝等结构.二是蝌蚪状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三十面体,约70 nm×110 nm,尾部长约120~130 nm,尾宽约18~22 nm,有尾鞘、基板、尾丁、尾丝等结构,该类噬菌体在污水中占绝大多数.三是短尾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大小为20 nm,尾部长约2~3 nm,在污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种噬菌体在-18℃冰箱可存活56天.经噬菌体处理的污水,总菌数下降了30%左右,大肠杆菌总数下降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用噬菌体λEMBL3 DNA为载体成功地构建了黑曲霉3758的完整的基因文库。供体黑曲霉染色体DNA经EcoRI部份酶切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回收15—20kb片段,以一定的比例与经EcoRI处理的载体λEMBL3 DNA连接,连接产物用大肠杆菌SMR10单菌系统提取的包装蛋白进行体外包装,包装物感染宿主大肠杆菌Q359,获得2.5×10~5重组噬菌体/μgDNA的包装效率,比Clarke-Carbon公式对构建黑曲霉染色体基因文库要求的重组克隆数高10倍。以编码葡萄糖淀粉酶第329—481位氨基酸的DNA作为探针,用原位噬菌斑杂交的方法,从10~5个重组噬菌斑中筛选出2个杂交阳性噬菌斑。复筛以后,用快速法提取DNA,经EcoRI和EcoR V双酶切以后,走电泳,用Southern印迹法将DNA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与~(32)p-标记的探针杂交,证实葡萄淀粉酶基因位于2.5kb的EcoRI、EcoR V片段上,该片段已亚克隆至ρBR322。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噬菌体的分离效率和保留分离噬菌体的生物多样性,试验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和噬菌体P1为模型,顶层培养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采用2×2(Ca2+×琼脂)试验设计,研究顶层培养基不同水平的Ca2+和琼脂对菌斑生成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顶层培养基Ca2+的添加量分别为0、2m M,琼脂的添加量分别为0.35%、7.0%。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Ca2+对菌斑生成量影响显著提高(P<0.01),而菌斑目测直径最大;培养基中琼脂浓度对菌斑生成量影响显著(P<0.01),琼脂浓度对菌斑生成量呈负效应,与生成量相同,菌斑目测直径也呈负效应;Ca2+和琼脂的协同作用对菌斑生成量影响显著(P<0.01),也对菌斑目测直径具有影响。说明Ca2+、琼脂及其协同对噬菌体P1的成斑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可为今后噬菌体分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株噬藻体(蓝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离得到一株裂解织线藻和席藻的噬藻体.对该噬藻体的研究发现:光照条件是感染所必需的,但不依赖于金属离子(如镁离子);裂解织线藻的周期(27℃条件下)为4h,其中潜伏期为3h,最后的1h为裂解期,病毒释放量约200PFU/细胞,感染过程中,织线藻的放氧速率急剧下降.此外还发现:40℃下处理10min,噬藻体保持100%活性;50℃下处理1min,失活率小于25%;50℃下处理10min,失活率为40%;60℃下处理1min,失活率为85%;60℃下处理10min,失活率大于99%.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此病毒为噬菌体形态,头部直径为52nm,尾部很短,几乎不可见.该噬藻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基因组约36kb.  相似文献   

12.
以poly(A)~ mRNA为模板,噬菌体λgt 10 DNA为载体构建了黑曲霉3758的cDNA的文库。用编码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329—418位氨基酸的DNA顺序(456bp)作探针从该文库中筛选葡萄糖淀粉酶cDNA。采用原位噬菌斑杂交法获得11个阳性噬菌斑,从其中6个噬菌体中提取DNA进行限制酶切分析和印迹法转移杂交试验,发现这些阳性噬菌体DNA含有不同大小的插入片段,它们都能与DNA探针杂交,表明已克隆了葡萄糖淀粉酶的cDNA。采用单酶切及交叉双酶切法制定了2.1kbcDNA的物理图并对2.1kb片段作了全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2.1kb片段含5'端非编码区,编码葡萄糖淀粉酶的结构基因及3'端非编码区。克隆的cDNA片段转移至表达载体λgt11,感染大肠杆菌后,产生的噬菌斑转移硝酸纤维素滤膜后与~(125)I标记的抗葡萄糖淀粉酶抗体进行免疫反应,结果证明含2.1kbcDNA的λgt11表现葡萄糖淀粉酶阳性.2.1kb片段也曾转至质粒pPL2,转化大肠杆菌JF1125。细胞裂解物在SDS-PAGE电泳中可看到新的蛋白带。这些结果表明,克隆的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cDNA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十种苏芸金杆菌噬菌体的抗血清,测定了每一抗血清的K值,并根据抗血清交叉中和反应实验将它们分为四个不同的血清型:LP_1,LP_4,LP_7和LP_5型。LP_1型包括:LP_1,LP_3和PP_1;LP_4型包括LP_4和LP_2;LP_7型包括LP_6,LP_7,LP_8和PP_2;LP_5型仅包括LP_5。这种分类与根据噬菌斑形态所进行的分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4.
根据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溶原性噬菌体G IL0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AJ536703)的同源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35株B.t标准菌株和生产菌株MZ1(血清型H3 a3b)的过夜培养物作模板,结果有16株菌株包括MZ1能扩增出大小约为750 bp的预期产物,推测这16株菌为溶原菌。MZ1菌株的过夜培养液与指示菌ZK1(血清型H25)混匀并在双层琼脂上培养12 h后出现了滴度为2×107pfu的噬菌斑,从而证明生产菌株MZ1确为溶原菌;又以G IL01同源性较高的其它四个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以MZ1的培养物及其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两者得到几乎一致的带型,进一步证明了生产菌株MZ1为溶原菌,说明利用PCR法检测鉴定苏云金杆菌的溶原性是可行的。比较指示菌方法、直接电镜法和DNA鉴定法,PCR法快速简便,对B.t生产上快速检测其溶原性噬菌体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味精厂的发酵废液中,分离到一株无尾噬菌体,编号为 Zp。通过血清学研究、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pH 稳定性、热失活测定、形态的电镜观察、以及对其核酸的分析,发现该噬菌体与已报导过的北京棒状杆菌 As1.299有尾噬菌体都有明显区别。是一种新类型的噬菌体。1981年,我们从辽源味精厂用北京棒杆菌 As1.299发酵的污染液中分离、纯化四种噬菌体。经电镜观察,有三株是有尾的,它们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与已报导过的相似,其中一株(Zp)是无尾的。通过血清学等一系列研究分析,这株噬菌体与其他有尾噬菌体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别。通过核酸的分离和分析,这种噬菌体为双股DNA,含四种硷基,核酸含量稍高于有尾噬菌体,DNA 上联结葡萄糖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自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成功分离得到水产常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的噬菌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对碱性环境具有抗性,但对酸性环境敏感,pH<5时几乎无噬菌斑形成;与宿主菌的吸附时间大约为20 min;对紫外辐射敏感,20 s的紫外照射便使大量的噬菌体死亡;对高温敏感,超过50℃时,噬菌体便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特有植物—永瓣藤的茎和叶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描述了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se Rehd)的茎和叶的解剖结构。茎的皮层是属于具有封闭层类型。韧皮部中筛管分子的端壁是由4—6个梯状排列的筛域组成的复筛板。木质部的生长轮不甚明显,管孔大小均匀为散孔材;木射线属异型Ⅱ_B(少数为异型Ⅱ_A);木薄壁组织轮界状,也偶有傍管星散状排列的。叶大而薄,角质膜极薄。根据永瓣藤的茎和叶的特征,它是卫矛科中比较原始的阴地植物。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得到了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该噬菌体为典型的正六面体,其头部直径约60nm,尾部长约200nm;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且可作用在宿主菌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宿主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通过临床实验发现,该噬菌体对奶牛乳腺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λEMBL_3噬菌体 DNA作为载体,用BamHI/EcoRI双酶切后,与Sau3AI部分酶切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f-55染色体10~23Kb DNA片段连接,体外包装成重组噬菌体,所得重组子为6×10~4Pfu(噬菌斑形成单位)达到了建库要求的理论值。并用酶切分析及分子杂交的方法对该库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自谷氨酸发酵不正常的罐中,分离一株与松井等的三种溶菌类型不同的噬菌体。这噬菌体在营养肉汤中不能传代,它的增殖需Mg~(++)或Mn~(++)离子;模拟发酵实验,在发酵初期,以低感染量,影响发酵产酸不显著,高感染量,使发酵延迟12小时左右,以后又可恢复到近乎正常;发酵中溶菌强度与Mg~(++)离子浓度有关。 实验证明,受噬茵体感染的寄主菌,可形成较高频率的抗性菌。推测是噬菌体在细胞内形成暂时性的整合或成自主性的质粒。这些抗性菌在传代中又可恢复为敏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