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环境测试、主观问卷和能耗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冬季局部地面供暖方式下人体舒适性以及能耗情况.在14、16、18℃背景温度下的人工环境实验室内,测试了20位受试者的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以及相应的局部地面供暖能耗.实验结果表明:在14℃时,使用局部地面供暖后受试者的舒适性显著提高,在16、18℃时,使用局部地面供暖能满足90%以上受试者舒适性要求且所需能耗很低.模拟结果表明:相比设定温度为20℃的空调系统能耗,采用局部地面供暖对西南、华东与华中地区节能效果明显,在华南地区节能率最高.因此,局部地面供暖可以作为一种适用于南方地区的提高舒适性和节能性的采暖方法.  相似文献   

2.
居住建筑供暖空调能耗是建筑耗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长沙某新建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住户入室监测,获得85份有效问卷和1 a实测数据.通过统计住户在室情况和空调运行模式数据,分析了室内热舒适性,并计算了全年供暖空调能耗.研究结果表明:住户在室情况主要分2大类;不同房间、不同工况下空调运行模式完全不一样;卧室空调驱动因...  相似文献   

3.
夏热冬冷地区村镇住宅热环境与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详细了解夏热冬冷地区村镇住宅热环境状况和居民热舒适水平,分别在2006年冬季和2007年夏季对湖南某典型村镇住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总户数85户,131人.调查结果表明,村镇居民在夏季和冬季对室内温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1.6%和80%,对相对湿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5.4%和80%;夏季仅有48.1%居民对室内风速感觉满意,因此有必要在夏季加强通风设计.夏季服装平均热阻0.31 Clo,可接受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15.65~30.14 ℃,冬季服装的平均热阻2.15 Clo,可接受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8.41~15.65 ℃,全年可接受的热舒适操作温度范围为8.41~30.14 ℃.  相似文献   

4.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冬季普遍使用红外线加热器、暖脚器、局部暖风机等个人舒适 系统来供暖. 为了探究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的热舒适特征,选取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 调研、现场测试与实验室测试方法对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的居民冬季热舒适特征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从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上旬,个人舒适系统使用率超过50%,典型日内18:00到 20:00为使用高峰 . 个人舒适系统可使人体附近局部操作温度平均升高 2.7 ℃. 在个人舒适系 统作用下中性操作温度为 15.8 ℃,从舒适和节能的角度考虑,应尽量控制人体附近操作温度 在 13.9~20 ℃. 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对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人体部位是头部、手部和脚部;各 部位的最适皮肤温度分别为头部 33 ℃,前胸 37 ℃,上臂 35 ℃,后背 36 ℃,腹部 37 ℃,下臂 36 ℃,手部31 ℃,大腿36 ℃,小腿38 ℃,脚部35 ℃. 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冬季住宅居民采取个人供 暖设备以提升热舒适度的定量需求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冬季普遍使用红外线加热器、暖脚器、局部暖风机等个人舒适 系统来供暖. 为了探究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的热舒适特征,选取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 调研、现场测试与实验室测试方法对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的居民冬季热舒适特征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从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上旬,个人舒适系统使用率超过50%,典型日内18:00到 20:00为使用高峰 . 个人舒适系统可使人体附近局部操作温度平均升高 2.7 ℃. 在个人舒适系 统作用下中性操作温度为 15.8 ℃,从舒适和节能的角度考虑,应尽量控制人体附近操作温度 在 13.9~20 ℃. 个人舒适系统作用下对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人体部位是头部、手部和脚部;各 部位的最适皮肤温度分别为头部 33 ℃,前胸 37 ℃,上臂 35 ℃,后背 36 ℃,腹部 37 ℃,下臂 36 ℃,手部31 ℃,大腿36 ℃,小腿38 ℃,脚部35 ℃. 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冬季住宅居民采取个人供 暖设备以提升热舒适度的定量需求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乡村建筑室内热舒适和降低能源消耗,以我国宁夏中卫乡村民居为例,应用测试和问卷的研究方法,评估了当地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室内采暖用能情况,分析了居民对不同功能房间的热舒适需求特性,探究了差异化的冬季室内舒适温度.结果表明,当地乡村民居室内热环境差、采暖能耗高,居民对室内热舒适的满意度低,但该地区具有发展太阳能建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冬季取暖以传统火炕和土暖气为主,由于供暖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居民热舒适需求。为改善供暖效果,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得出内蒙古西部典型草原民居最冷月室内外温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太阳能、风能等多能互补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供热模型,并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多能互补供暖方式下客厅和主次卧的最冷月日平均温度均值分别提高7. 0℃、6. 2℃和7. 5℃,室内温度和热稳定性显著提高,热舒适性较好。研究结果为草原民居设计建造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构建多能互补供暖方式,提高室内温度和热舒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名受试者在不同空调形式(对流空调、辐射地板空调、辐射吊顶空调等)及个人舒适系统(Personal Comfort System)多工况下生理参数和主观反应的实验研究,得到冬季辐射和对流换热形成的非均匀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不同工况下考虑局部影响权重的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空调形式下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权重不同;②三种空调形式下不使用PCS时远窗侧人员最冷部位(足部)热感觉投票值均高于近窗侧,全体人员足部热感觉投票值在辐射地板空调中最高。使用PCS可提升局部热感觉和热舒适,局部热感觉提升最显著部位分别是肩胛部(对流)、腹部(辐射地板)和大腿(辐射吊顶);③此外,PCS可以降低人员期望温度(Preferred Temperature,PT),在辐射地板组合PCS时期望温度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9.
关于热舒适的研究主要针对空调房间,而被动房主要通过被动技术来保证室内环境舒适,为研究寒冷地区被动房冬季的热环境状况,了解被动技术对热舒适的影响,选取天津地区某被动房为实验对象,分为供暖和无供暖工况,通过室内环境测试及问卷调查,得到每种工况下的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数据拟合后对比TSV模型与PMV模型,对偏差较大的无供暖工况下原始热舒适预测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适用于寒冷地区被动房供暖与无供暖工况下的热舒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无供暖工况下,有44%的人希望温度升高,单纯通过被动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寒冷地区被动房冬季热舒适,但无供暖工况下,比预测可接受温度下限降低1.93℃,用户对热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适当延长过渡季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湘西农村地区冬季住宅热环境与老年人热舒适,2018年1月对当地50户住宅与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测试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冬季该地区住宅室内温度低,客厅、卧室与厕所的平均温度分别为8.3℃、8.5℃与7.1℃;不同建筑类型中,吊脚楼、木结构瓦房、砖墙建筑室内平均温度依次升高;室内早晚平均温度分别为7.5℃和8.5℃;分别有约70%与40%的老人有冷感觉,在厕所时产生冷感觉的老人比例最高.当地居民冬季热适应行为主要为增加衣物和使用火桶取暖,老年人冬季服装平均热阻为1.60 clo,作为局部加热装置,火桶对室内整体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老年人热舒适改善效果明显.利用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模型计算得到该地区老年人冬季对热环境的自适应系数λ=-0.26,舒适区温度范围为16.7~27.1℃.  相似文献   

11.
A field study and analysis about the thermal comfor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aiting room at Bei-jing West Rail Station in Chinese cold region.Passengers'TSV(thermal sense vote) was obtain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 on the basis of more than 1200 questionnaires.Th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SV and indoor tem-p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rmal neutral temperature is 25.2℃.According to the percentage of satisfaction a-mong all passengers under different indoor temperatures,the acceptable temperature range in the waiting room is 24.2~30.2℃.It is also found that passengers'temporary stay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ther-mal comlort analysis.Passengers'TSV is not a constant value after they enter the waiting room.In fact,△TSV increases as passengers are waiting for the train.and the growing rate is dependent on indoor-outdoor tempera-ture difference.The great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the faster △TSV increases.At last, a linear regressionbetween indoor comfortable temperature and outdoor temperature was generated as the adaptive comfort model.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计入阻尼非线性影响的汽车平顺性预测方法,并编制了计算程序.以天津夏利汽车前悬挂为实例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为了追求穿着舒适的男子西装,获得具有良好着装感的男子西装设计的基础数据,通过被测者着装实验的主观评价、静态着装以及动态着装下的服装压测试,将主观评价的着装感与实测的服装压进行关联,并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服装热舒适性与衣内微气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热舒适、热感觉及衣内微气候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服装的热湿性质对衣内微气候的影响,并指出了衣内微气候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和充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介绍尿不湿物服用舒适性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尿不湿在给人们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优良的涤纶化纤仿毛织物除应具有羊毛织物的外观及手感外,还应具有与羊毛织物相似的的舒适性.本文将涤纶化纤仿毛织物与羊毛织物的舒适性能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主成份分析.探讨影响两者舒适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欧氏空间距离概念,建立评价涤纶化纤仿毛织物舒适性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从人体穿着舒适的要求出发,对热环境中针织面料的穿着舒适性进行了研究,找出影响针织面料舒适性的某些织物结构参数,为功能性织物设计、生产及服装选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comfort properties of eightkinds of woven fabric commonly used for children'ssummer wear in Hong Kong,China.Due to the expan-sion of children's wear market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 for parents,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mentsare the main methods used to evaluate the chosen fabricsfor garment deslgners and consumers as reference. Objective measurement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ex-periments by means of the Kawabata Evaluation Systemfor Fabrics(KES-F).Experimental tests on fabrics in-clude compression,surface,bending,air permeability,thermal and tensile.Subjective measurement was con-ducted by a market research on consumers' opinions onfabrics for children's summer wear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These two ways of measurement onfabric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Fabric Sample 6 which is com-posed of polyester and cotton fibr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its comfort properties.Besides,Sam-ple 4 composes of rayon and cotton fibre also ha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汽车行驶的舒适性,以某轿车为研究对象,以1/4车辆模型为例,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主要目标函数法对车辆悬架参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身垂直方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了60%,汽车乘坐舒适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通过仿真分析比较,证明采用此方法进行悬架参数优化对车辆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