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6例(10岁左右)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具有显效快,制作简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例(10岁左右)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具有显效快,制作简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期矫治应用于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错(牙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的错(牙合)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而后据情况拔牙行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或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第二期治疗.矫治结束后,评价矫治疗效.结果患者下颌后缩、上颌微突的面部侧貌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覆牙合覆盖等都满意.结论二期矫治能够明显改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的错(牙合)患者面形,从而达到较理想的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期矫治应用于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错[牙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的错[牙合]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而后据情况拔牙行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或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第二期治疗。矫治结束后,评价矫治疗效。结果:患者下颌后缩、上颌微突的面部侧貌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覆[牙合]覆盖等都满意。结论:二期矫治能够明显改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伴中度以上拥挤的错[牙合]患者面形,从而达到较理想的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9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功能矫治器(FR-2)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早期的功能矫形治疗,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但也有部分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功能矫活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直线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He畸形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 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 疗后UI-NA角平均减少10.68°,UI-SN角平均减少11.39°,UL-NA平均减少1.36mm,LI-NB 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3.0°LI—NB平均减少1,4mm,LI-AP平均减少1,2mm,SN —OP角平均增加].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 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 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 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伴牙列严重拥挤矫治的方法及设计。方法选自我科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严重拥挤病例共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2岁。所有的病例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上颌配戴[牙合]垫,下颌拔除34、44,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解除下颌拥挤、反抬;第二步:上颌拔除14、24,同样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解除上颌拥挤。结果矫治时间为16~23月,平均为20月,矫治后患者牙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咬牙合关系良好,面部侧貌协调。结论通过分步完成上下颌拔牙减数,首先可以解除前牙反[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9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患者用功能矫治器(FR-2)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早期的功能矫形治疗,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但也有部分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功能矫治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Nance腭托增强后牙支抗,用于矫治安氏Ⅰ类1分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安氏Ⅰ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拔牙减数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Nance腭托增强上后牙支抗,测量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矫正后26例患者磨牙呈中性关系,前牙内收覆(牙合)覆盖正常,侧貌改善;X线头影测量显示U1-L1、U1-SN、U1-NA、L1-NB、IMPA、FMIA改变显著.结论 Nance腭托矫治安氏Ⅰ类1分类错(牙合)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均减少11.39°, UL-NA平均减少 1.36 mm, LI- NB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 3.0°,LI-NB平均减少 1.4 mm, LI- AP,平均减少 1.2 mm,SN-OP角平均增加 1.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Nance腭托增强后牙支抗,用于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病例拔牙减数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Nance腭托增强上后牙支抗,测量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正后26例患者磨牙呈中性关系,前牙内收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X线头影测量显示U1-L1、U1-SN、U1-NA、L1-NB、IMPA、FMIA改变显著。结论 Nance腭托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口腔临床上较常见的牙[牙合]畸形。该畸形对口腔功能及颜面外观等有较明显的不良影响,患者及家属要求治疗的愿望比较迫切。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有加重的趋势,且矫治的难度也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6例(10岁左右)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II类I分类错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对安氏II类错畸形具有显效快,制作简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固定矫治后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年龄在9~12岁的混合牙列期反[牙合]患者19例(女性12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11.25岁),均采用固定正畸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SNA、SNB值均有增加;前面高特别是前下面高增加更明显。结论:固定矫治配合Ⅲ类牵引可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发育,纠正替牙期反[牙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前牙反颌,下颌前突为症状的安氏Ⅲ类错颌病因。方法随机问诊200人,考察患者家族史、口腔不良习惯、隔代带管情况、爷辈口内缺失及修复情况,分析安氏Ⅲ类错颌成因。结果无家族史患者中爷辈口内缺牙又末及时修复且由其带管的患儿,模仿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安氏Ⅲ类错颌占不良习惯因素的67%(占无家族史患者35%,总人数20%)。结论小儿行为模仿是安氏Ⅲ类错颌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替牙期安氏Ⅲ类错患者固定矫治后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年龄在9~12岁的混合牙列期反牙合患者19例(女性12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11.25岁),均采用固定正畸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SNA、SNB值均有增加;前面高特别是前下面高增加更明显.结论:固定矫治配合Ⅲ类牵引可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发育,纠正替牙期反.  相似文献   

17.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后倾弯多曲方丝弓在四类牵引力作用下的矫治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多曲方丝弓的整体力学特性,比较施加不同牵引力矫治的生物力学效果,揭示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特点。结果表明,无牵引力时,以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为界,多曲方丝弓矫治分别使前后牙向前后倾斜,且对前牙有压低作用;长Ⅲ类牵引时,对后牙的后倾作用有所增大,且传递力的性能比长Ⅱ类牵引好;Ⅱ类牵引力作用下的MEAW弓丝矫治对前牙有伸长作用,短Ⅱ类牵引对磨牙的伸长作用和对前牙的作用效果均小于长Ⅱ类牵引。因此,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有利于下颌Spee氏曲线的整平和牙齿的个别调控,对牵引力的传递作用强,同时对开拾错铪矫治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艳华 《广西科学》1998,5(3):227-229
为了解改良长拉钩前牵引器与方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的疗效及对颅面生长的影响,对23例用此法矫治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平均治疗8个月后,前牙反解除,面型协调,颅面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研究发现:上颌骨向前向下移动,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前下面高增加,面凸角增大。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的患者,通过每侧400g~500g的前牵引矫形力的矫治,可刺激上颌骨生长,同时抑制下颌骨生长,改善面型,免去外科手术之苦,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是口腔临床上较常见的牙颌畸形。该畸形对口腔功能及颜面外观等有较明显的不良影响,患者及家属要求治疗的愿望比较迫切。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有加重的趋势,且矫治的难度也明显加大。因此,正畸学者们主  相似文献   

20.
单独采用摇椅形唇弓或联合平面导板的方法,对21例恒牙列期安氏Ⅱ类Ⅰ分类的低角型前突型深覆牙合患者进行了矫治,以观察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的异同。结果表明:1)摇椅形唇弓与平面导板联合使用有利于深覆牙合面型的改善,缩短了打开深覆牙合的时间;2)两种方法对牙齿的松动度及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对于低角型的深覆牙合患者,摇椅形唇弓与平面导板矫治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