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林河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复垦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霍林河露天矿的排土场露天坑现状的研究,设计了两种排土场生态复垦模式,选择了大果沙棘作为主要复垦植被,并采用模糊决策中的Borda数法对众多而零散的排土场进行复垦排序,为煤矿区的生态复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煤矿复垦区恢复年限对沙棘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聚鑫龙煤矿复垦区不同恢复年限(3a、4a、5a、6a、7a)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撂荒草地为对照,对研究区土样进行采集,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样细菌群落测序,使用PICRUSt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检测到细菌29门、91纲、193目、305科和438属,门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属分类水平上无优势类群,常见类群为不动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2)与草地相比,沙棘人工林的建植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H和全磷变化不明显。(3)沙棘林土壤中的不动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相对丰度整体高于草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栖热菌属和奇球菌属相对丰度随恢复年限延长逐渐降低,CL500-29 marine group、链霉菌属相对丰度则逐渐增加。土壤pH和速效钾是影响研究区沙棘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4)研究区沙棘林和草地土壤细菌主要包含5个一级功能和35个子功能。细菌代谢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在沙棘林中的代谢潜力高于草地。沙棘林的建植有利于细菌代谢水平和土壤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煤矿区土地复垦取得的理论技术成果, 为开展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CNKI中检索煤矿复垦相关文献,对检索到的1406篇相关文献按时间段分类统计,通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得出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现状与前沿。【结果】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矿区土地复垦方向、复垦技术、复垦模式等3方面。煤矿区土地复垦方向的确定集中于适宜性评价上,评价单元划分、评价体系构建、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取等方面是其中的研究重点;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恢复为主的技术体系;土地复垦模式多样,并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发展。【结论】煤矿区土地复垦虽取得重大成果但仍存在复垦的土地质量差, 复垦利用率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复垦方向确定的科学化、复垦技术生态化、复垦模式综合化将是今后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淮南市大通煤矿塌陷地两种复垦区(煤矸石充填、化工垃圾充填)及非复垦对照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呼吸强度,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非生长季土壤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强度大小依次为:煤矸石复垦区<化工垃圾复垦区<对照区,两复垦区与对照区相比土壤呼吸差异均显著,但两复垦区间土壤呼吸强度差异不明显;各区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不同,煤矸石复垦区的显著影响因子是土壤温度,化工垃圾复垦区的显著影响因子是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复垦区整体土壤呼吸受气温影响显著,将复垦区整体对气温作曲线拟合,得到的二次方程可以解释69.1%的土壤呼吸变异。  相似文献   

5.
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前景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梳理煤矿区土地复垦取得的理论技术成果,为开展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CNKI中检索煤矿复垦相关文献,对检索到的1 406篇相关文献按时间段分类统计,通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得出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现状与前沿。【结果】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矿区土地复垦方向、复垦技术、复垦模式等3方面。煤矿区土地复垦方向的确定集中于适宜性评价上,评价单元划分、评价体系构建、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取等方面是其中的研究重点;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恢复为主的技术体系;土地复垦模式多样,并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发展。【结论】煤矿区土地复垦虽取得重大成果但仍存在复垦的土地质量差,复垦利用率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复垦方向确定的科学化、复垦技术生态化、复垦模式综合化将是今后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以肋果沙棘(Hipphae neu-rocpa)的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肋果沙棘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膜透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肋果沙棘叶片含水量稍有下降;叶片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和膜透性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遭受干旱胁迫时,肋果沙棘可迅速作出响应,在一定的干旱胁迫程度下通过保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并使膜透性和MDA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在重度胁迫以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以及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结构对沙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结构的调查结果及与其对应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植被结构对地表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沙区土壤水分的变化是由浅层至深层逐渐增加,植被区土壤水分由上至下递减明显,并且人工植被区沙层水分随着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线性减少.该地区草本植物对10cm一20em层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灌木主要影响20cm一40cm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雾冰藜和油蒿对地表水分影响较大.对雾冰藜、油蒿、花棒和小画眉草来说,其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棉花生育中、后期缺水会使株高降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减少,铃期变短,脱落增加,导致产量下降。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棉叶水势下降,水分饱和亏上升,叶绿素含量降低,蒸腾强度减弱。叶片水分饱和亏与土壤含水量及叶片蒸腾强度具有高度相关关系,可用作反映棉叶水分状况、指导灌溉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沙棘源多酚的抗肿瘤活性,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自由态多酚,酸或碱水解沙棘残渣提取结合态多酚;用福林酚法、硝酸铝显色法和香草醛法分别测定其中多酚、黄酮和单宁的含量;噻唑蓝(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比色法用来评价沙棘多酚提取物对多种癌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不同部位的多酚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叶、籽、果,其中自由态多酚约为结合态的10倍;沙棘果结合态多酚(SBBBP)具显著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对其提取优化发现,对于沙棘果自由态多酚(SBBFP)的含量及活性,80%丙酮(体积百分数,下同)提取物最高,而80%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对于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碱水解法提取含量要远高于酸水解法,且其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都具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应采用80%乙醇提取沙棘果自由态多酚,用碱水解法提取沙棘果结合态多酚;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多种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结肠癌细胞HCT1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