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苔丝》和《复活》中的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玛丝洛娃,她们有着相似的遭遇,但由于她们的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作家的思想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2.
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中的男主人公"兔子"的逃跑原因各异,当然毫无疑问的是,"逃跑"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本文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兔子"的逃跑经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两位主要的女性"助跑者"形象(詹妮丝以及鲁丝),进行人格与行为上的分析,从而来体现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剧生活。  相似文献   

3.
夏君 《科技信息》2011,(28):134-134
人格分裂的主题出现在《达洛维太太》中。本文旨在从自我的缺失、孤独感和恐惧感、向死心理等方面找出两位分裂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的内在一致性,论证塞普蒂默斯是克拉丽莎内在自我的外化,两个角色相互映衬,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风雅颂》在话语形态上存在着两大分裂:《风雅颂》文本与《诗经》文本的分裂;强大的叙事者声音和软弱的主人公声音之间的分裂,这两种分裂凸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某种无力,也正是从这种分裂处也开始了作者对现实的抵抗。  相似文献   

5.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晚年名作《情人》和中国女作家陈染的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分别讲述了两个女性的情感往事,一系列男性形象在其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借助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与男性角色的各种关系,进而揭示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人生轨迹,并剖析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斯坦贝克的<菊>刻画了一位在男权社会痛苦挣扎,渴望自由, 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艾丽莎具有倔强、粗犷的男性化的一面,又具有女性特有的柔弱、敏感的特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在艾丽莎身上并存且频繁转换.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这一矛盾个性,揭示其内在和谐统一的意识根源,以此来探讨作者的女性主义观,探寻以艾丽莎为代表的女性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鲍迎迎 《科技信息》2010,(20):155-155,158
《觉醒》和《欢乐之家》这两部作品分别再现了当时女性的特点和境遇,顺应了女性解放和追求自我的潮流.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出发,分析了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探寻了导致她们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氓》和《美狄亚》中的女主人公,对于爱情全心全意地付出,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背叛。面对背叛,她们勇敢地进行了抗争,以弱小的力量反抗强大的社会制度,给后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位女主人公反抗的方式和力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宁 《科技信息》2009,(24):I0116-I0116
本文通过剖析《觉醒》和《紫色》这两部跨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相似的经历和不同的结局,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结局的原因。爱德娜并非“觉醒”,而是一种懦弱无力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西莉是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最终达到了和谐宽容的再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性要想获得独立自主,必须摆脱极端个人主义的作祟,团结自己的朋友,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获得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无名妇与海丝特·白兰分别是美国小说家金斯敦和霍桑笔下的女主人公。两位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里 ,但都因离经叛道遭受宗族或者清教的迫害。本文通过比较和探讨她们故事的相似性、情义的崇高性和抗争的悲壮性等 ,力图对特定历史上受压迫和受摧残的女性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苏翠英 《菏泽学院学报》2014,(1):105-107,120
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对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经典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可知: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海伦和特蕾萨隐忍、知性、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丰富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而男主人公拉尔夫则任性、盲目,总是试图彰显其男性话语霸权。而女性意识也是《典型的美国佬》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延用"阿课思模式"动机分析模型来比较泰戈尔短篇小说《邮政局长》中男女两位主人公的交往动机,发现他们的交往动机在"注意""切身性""自信""满意"四个方面存在不对称性,指出这种极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他们交往失败的根源,也导致了女主人公在整个交往过程中的悲剧处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宗教和婚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与《红字》这两部小说中造成女主人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悲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意在揭示宗教和男权社会丑陋、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借此体现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中无名女人的故事与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塞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故事都是有关通奸的故事,虽写于不同的时代,但两个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文从两个故事的发生原因,结果以及两位女主人公对通奸行为的态度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两种通奸行为,旨在阐明通奸行为是两个女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李晓满 《科技信息》2012,(5):289-289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伟大的后现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力作之一,女主人公莎拉更是成为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追求自由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莎拉是一位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20.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