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块化数据中心(MDC)通过在集装箱中封装上千台服务器和交换机构建数据中心,代表了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模块化数据中心的网络模型EBSN.EBSN的逻辑结构为两个Biswapped网络的正交,在物理上仅需少量迷你交换机即可实现所有服务器连接,这使得EBSN拥有良好的网络结构.EBSN采用以服务器为中心的架构,将路由选择策略交由服务器完成,通过源路由协议完成选路过程,并通过容错路由保证架构的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具有不完全结构的BCube相比,EBSN具有完整的结构、合理的吞吐量和较好的容错性;EBSN是一种适合MDC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中心云网络的概念及结构,其次重点分析了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的资源难以整合、资源空间限制、维护困难等问题,进而探讨了数据中心云网络的发展趋势及优势所在,最后提出了新一代数据中心云网络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高等院校的发展对数据中心提出的新要求,依据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虚拟化及云计算和存储双活、网络安全等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基于云和各种网络及应用安全技术的高可靠双活数据中心架构方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智慧校园双活数据中心建设中实际应用该架构和建设策略,建成的双活数据中心运行良好,可靠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集装箱数据中心因其部署便捷在应急数据处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满足集装箱数据中心对网络带宽和容错性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3级Clos结构的集装箱数据中心网络,记为DPClos.DPClos能够充分利用Clos结构和双端口服务器的特点,为集装箱数据中心提供2倍网络带宽容量.DPClos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小于4,且不同层次链路之间负载均衡.双层网络结构赋予DPClos良好的容错性能,当20%设备故障时数据流的成功到达率仍超过85%.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DPClos结构能够满足集装箱数据中心对网络性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胡法红  阚惠强 《甘肃科技》2014,30(21):17-24
通过对数据中心传统网络架构所使用技术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目前数据中心日益丰富的服务功能以及其对网络性能的需求,简要分析了目前构建数据中心网络所使用的几种技术,虚拟交换机技术、隧道技术(TRILL、SPB)以及存储网络的FCo E技术,运用虚拟交换机技术、TRILL技术与FCo E技术,设计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并将该架构引入到数据中心网络的实际建设方案当中。  相似文献   

6.
构建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须适应新时期地理信息数据的特性,解决传统数据中心的诸多不足。该文结合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新数据中心的建设,就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技术选择及建设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设备和服务器、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加,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传统数据中心机房在能源消耗、机房制冷、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青海民族大学校园网数据中心状态的分析,找出问题,就如何建设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数据中心机房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机房升级改造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建设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据中心网络是云计算等大型分布式计算服务的基础,有效地设计与管理数据中心网络需要遵循该网络的流量特征。而目前直接对数据中心网络进行端到端地流量测量是非常困难的,间接地通过SNMP数据推理得到端到端流量的方法已在传统计算机网络中得到认可,但无法直接应用于现有的数据中心网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重力模型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推理算法,首先根据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条件独立性将网络拓扑分解为若干子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定理可准确地计算出网络中的粗粒度流量,最后利用重力模型和网络层析技术得到细粒度端到端流量。通过与现有的流量推理算法SRMF和ELIA在NS3搭建的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做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有效地利用数据中心拓扑结构特点,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下,将计算准确度大幅提升,可满足当前数据中心网络实时获取端到端流量数据的需求,为今后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政务网的高效运行,从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和数据中心管理两方面进行结构、功能设计.以营口政府电子政务网为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智能管理中心可以实现拓扑的自动发现,支持对全网设备及连接的定时轮询和状态刷新,实时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并可提供丰富的性能管理及报警管理,实现资源一体化管理、资源的一站式监控、设备自助上线及应用的一键部署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阐明了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树立"以馆员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思想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战略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数据中心网络中流量路径分配不合理、易导致大流冲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粒子群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流量调度算法.该算法重定义粒子群内部的寻解过程,以最优化网络性能为目标,动态地为数据中心的流量分配最优路径,以减少大流量冲突;并引入Metropolis设计多元化最优调度方案,确保数据中心流量的合理调度.与其他流量调度算法进行对比验证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升了网络质量,降低了大流时延,实现了更好的负载均衡.  相似文献   

12.
该论文讨论了TRILL协议在以太网交换机上的设计和实现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和所涉及的技术,并提出了使用TRILL来构建数据中心二层网络.再介绍了TRILL中相关概念、工作原理和优势.提出了交换机上实现TRILL协议功能的模块模型、以及各个模块的实现.该论文的研究为实现数据中心交换机的TRILL功能提供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先义了一个常数度代数图Gcoset,在此基础上构造了8度正则度、对称性良好的数据中心网络的虚拟化拓扑结构GDCN;然后详细描述了GDCN的静态模型以及Gcoset的路由算法,并给出了GDCN结构以及一个具体实现;最后将GDCN与其他数据中心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DCN的直径仅为O(log N);Gcoset的路由算法较为简单;GDCN结构简单、通信性能较高,可扩展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路由容错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数据中心技术的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传统双核心网络技术和新一代IRF堆叠架构技术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的MSTP+VRRP双核心架构中各层之间的拓扑规划方案进行了详细剖析,给出了相临层间的最优拓扑规划和部署方案,以及最优的双核心网络整体拓扑规划方案。对新一代IRF堆叠架构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架构在容错能力、流量控制及网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通过分析可知,新一代IRF堆叠架构能够更好的支撑未来数据中心的高动态、高灵活和高弹性发展需求,是未来数据中心网络拓扑规划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缪仕福 《科技资讯》2015,13(4):15-16
随着云计算技术迅速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数据中心逐渐向由各种虚拟化技术所支撑的云数据中心转变。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网络虚拟化一直是云业务资源虚拟化的短板。VXLAN能够在传统物理网络基础上构建逻辑的二层网络,提供了网络虚拟化的有效解决方式,是网络支持云业务发展的理想选择。该文对VXLAN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部署方法、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交互模式和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移动互联网使传统的匿名通信面临新的挑战,网络编码的提出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传统匿名通信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基于网络编码匿名通信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匿名路由协议的设计、全局编码向量的隐藏等层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网络编码混淆方法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罗燕子 《甘肃科技》2005,21(11):86-88,107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的迅速发展普及,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网站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建设,给出了网上教学系统的结构和组建原则及方式,提出了网站设计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是浙江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于1980年, 2020年随着机构改革更为现名.中心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全国环境监测网络中的一级站,也是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质管中心、应急中心和培训中心.近年来,中心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全方位提升监测能力,全力支撑环境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主战场充分展示生态环保铁军模范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万兆传输速率作为标志的数据中心建设开始步入正轨,机房综合布线设计在网络通信业务的日益增加下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布线系统技术是数据中心机房网络传输的基础系统,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将通信与数据信道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应用系统相互链接,同时也适应多种通讯服务,无需对线缆、线缆端头模块以及连接器做任何改动,就能够提供各种服务。该文深入分析了分工、设计依据、选型依据以及电气防护等与数据中心机房综合布线设计相关的内容,从而为数据中心提供科学、合理的布线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孙红 《科技资讯》2014,(8):22-24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在逐步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必须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才能满足校园受众群体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与生俱来的具备操作简单、感知度丰富、二次开发容易等特点,为校园新型人际关系的拓展,教育教学、生活服务的多种渠道获得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通过云数据中心的支撑,以传统有线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络为接入方式的校园网络将依托微信平台,为学校职能、校园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