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文学科学术术语因其附带价值、情感、信念等诸多主观因素而解释多歧,难以取得共识。从术语的自身语言特点和命名问题方面解释了这一现象,提出对“理解”一词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术语应从语词、概念和定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从而获得对本民族术语和外来术语的深入理解,避免因译名问题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内容概述、学术贡献、理论思考三个方面对《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一书加以评介。全书共包括6章,其贡献体现在:运用哲学二律背反解释术语变异产生的根源,系统归纳术语的功能类型,对相关术语的自觉梳理和辨析。同时,著者的论述引起笔者对变体的规范性、功能与变异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内容概述、学术贡献、理论思考三个方面对《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一书加以评介。全书共包括6章,其贡献体现在:运用哲学二律背反解释术语变异产生的根源,系统归纳术语的功能类型,对相关术语的自觉梳理和辨析。同时,著者的论述引起笔者对变体的规范性、功能与变异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是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一本关于术语变体的前瞻性著作。通过多个作者的不同视角剖析了专业交流中术语变体现象,阐述了搜索术语变体的工具,并解释了术语变体存在的语义学理据,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理解术语使用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英译汉实践以及对语言学术语汉译的了解,就汉译英语语言学术语的使用与理解进行了讨论。汉译术语的使用,统一是要实现的目标,但也应允许不同译文的出现和使用,因为术语的统一是在使用中经过选择与沉淀而实现的。对汉译术语的甄别和校正,应对照原文,而不是只考虑汉译文,更不应当凭个人对汉译文的理解去发挥、延伸。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沈国舫院士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使用不准确》一文,我想从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供专家们讨论时参考。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术语学理论认为,术语是指称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内概念的语言符号。换句话说,术语背后一定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沈文引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生态”“环境”等术语的定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应该看作是对这些术语的科学定义。这些定义与普通语文词典对这些词作为一般词语的解释是不完全一样的。与后者相比,科学定义应对被定义的对象提供更带有本质性的特征描述。当然,后者的解释即使不那么严密,不那么准确,也要保证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其次,术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概念系统之中,它不会孤立地存在,它的科学定义总是受其他相关概念的制约。比如:“生态学”的定义就离不开“生物”“环境”以至“生态”等概念的定义。科学的术语系统是一环扣一环按严密的层次以及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如果我们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来看待,如果这一表述确实存在概念重复等问题,而且,它又“纯粹是‘国产’的,与国际上通用的术语不接轨”,那么,对这个术语词恐怕只能采取沈院士提出的第二种处理办法,即“干脆改变这个名词的称谓,顺应国际上通用的词汇”。不然,由于术语所具有的系统性特点,这一术语存在的问题,肯定会波及其他相关术语,产生连带的负面影响。如沈文所说,在国际交流的场合,对类似“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样的说法,虽经多次解释,外国专家还是不能接受。这与其说是用词习惯问题,还不如说是科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术语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在这方面,应该把科学性、标准化放在第一位考虑。这应该是术语规范与统一的一个原则。无视这一原则,轻则会造成概念混乱,妨害学术交流,重则甚至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按我的理解,沈院士的文章主要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专业领域内术语的使用问题提出来的。若按第一种办法,即“承认约定俗成的原则,对中文名不作大的改动,但要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并提出要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的认识偏差,然后寻找一组适当的外文对应词而不要硬译。”说不定会造成“名实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还可能给以后出现的相关术语的定名埋下隐患。不过,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也应该予以考虑。术语学的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虽然首先是科学的专用语言,但术语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与日常语言隔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接近”(approximasion)成了语言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当术语进入日常言语交际时,它又可能发生“非术语化”现象。这时,它就不再具有(或部分失去)原来严密的术语概念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至少是其意义不再那么严格地受术语系统的制约,与该系统的联系也随之衰减、淡化了。于是,对这类术语词的科学严密性的要求也会相应放宽。沈文中提到的黄秉维院士最早使用“生态环境”这一词语的场合,与沈院士在国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相比,其性质就有所不同。前者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学术性交流。本来,“生态”(ecology)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其中是包括“环境”因素的。但进入日常语言之后,按《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一词的解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这与原来“生态”所指的“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还是有差别的,至少把“相互关系”笼统地解释成一种“状态”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但这是用自然语言作为释义的元语言在所难免的。其次,把各种相互关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环境的关系,说成是“在一定环境下”也使环境因素在其中的分量弱化了。由于“生态”所包含的“环境”因素在语素上并没有体现,说不定“生态环境”的说法就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为了突出“环境”因素而说出来的。这与黄院士头脑中原来有的科学概念已经发生了某些偏离,所以,他事后拿严格的科学概念衡量又觉得这一说法不妥。术语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的规范与标准化应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而有所区别。对那些起规定作用的文本,如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推荐术语的文件、专业辞书,以及对科学论文等具有严格学术性的文本,应该有更强制性的要求。而对另外的一般言语交际场合,一般的文本,规定只能具有某种弹性,其容许度要放宽。顺着这个思路,沈文中提到的“我国各类文献”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以便区别对待?日常言语交际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说到底,取决于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科学素养水平。这个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一个长远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术语构成方式是术语构成材料按词或语的规律构造新术语的方式方法,汉英术语构成方式在派生法、合成法、缩略法、转化法四个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通过比较既可深入了解汉英术语构词法,准确把握术语含义,也可为新术语的构成及理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术语构成方式是术语构成材料按词或语的规律构造新术语的方式方法,汉英术语构成方式在派生法、合成法、缩略法、转化法四个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通过比较既可深入了解汉英术语构词法,准确把握术语含义,也可为新术语的构成及理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翻译是科技信息的沟通,也是文化元素的传递。术语概念形成机制和语言表达式都要受到文化认知的制约和影响。从等值传递专业概念的目标出发,术语翻译应当从文化认知原理、文化对应性等方面深入理解,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术语翻译的实用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军事术语的翻译是军事翻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军事文本的理解。文章研究了俄语军事术语汉译的原则,探讨了术语的多义和近义、术语汉译时的直译和意译等难点问题,总结了俄语军事术语翻译中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1.
俄语军语综合了语言学和军事科学的双重特点。俄语军语从形态层面看,有单个词、缩略词和多词形式;从词性层面看,以名词和名词短语为主,也存在着部分动词词组;从意义层面看,多义术语比较少,但在一些新词容易产生歧义的场景下,还需要进行辨析,以排除错误理解。这些特点使得在理解和翻译俄语军语时,必须先解决诸如调整词序与译法选择等问题。在翻译专业性和领域性较强的文本时,正确使用术语,对译文进行规范化处理,能够大幅提升翻译的准确度与工作效率,而建设一个在线的可共享的术语知识库正是推进术语规范化建设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应急医疗和社会治理之外,应急知识和语言服务的重要性。以词表开发和术语管理等形式提供的术语支援是应急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保障精确沟通、顺畅传播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应急语言服务视角出发,利用Sketch Engine语料库工具,从COVID-19语料库中提取出364条新冠肺炎英语单词术语和176条多词术语,以期助力于新冠疫情的防控。从本次新冠肺炎专题词表的开发实践中,文章总结出以目的为导向的学术词表制作流程,并提出学术词表的后续研究方向,为应急语言服务中的术语支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ranslanguaging是国外多语言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年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理论的译介过程中,学者们各有侧重,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译名。本文通过考察它的缘起,并与双语教学、语码转换、翻译等概念进行对比,明确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建议把该词译名统一为“超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比较“Romanization”一词“罗马化”与“拉丁化”两种译名的合理性。并认为:对于多义术语“Romanization”,在翻译成汉语术语时应当做分化工作,“罗马化”的译名主要应用范畴在于法律、艺术等方面,而语言文化范畴内的“Romanization”译为“拉丁化”则较符合国际惯例和大众逻辑。  相似文献   

15.
“重心”和“形心”是两个科学术语。它们的出现比较早,前者出现于1623年的《职方外纪》,后者出现于1627年的《奇器图说》。两个词都来自拉丁语,分别是centrum gravitatis和centro figure(或geometrica centrum)的仿译。“重心”后来还传到了日本。但“形心”一词,在《奇器图说》之后的300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人使用。后来在1935年的一本数学名词汇编中再次出现,但它是《奇器图说》中的那个词的沿用,还是后来另行创造的,现在还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构成的原因、方式及种类,充分理解其语义,探讨了中医近现代术语的译法。同时结合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特点,提出了翻译中医学近现代术语时应着力注重的原则——对应性、简洁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从“立交桥”这一术语存在的多种英译着手分析,对这些英译词逐一进行辨析并找出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究目前术语翻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术语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英语医学术语新词的来源、构词方式和定名原则,并结合汉语语词的特点,提出汉译医学英语术语新词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的语言环境下,非同质术语做同质化翻译的现象并不鲜见。作者以地理术语南极一词的翻译为例展开讨论,阐明具有不同内涵概念的术语在翻译过程中会被简化为同形异义词,从而违反了术语学一词一义的原则。作者主张,对于非同质术语应力避同质化翻译;概念相近、内涵不同的同类词应有明显区别,专词专译,使它们的中文译名的区别如同英文原名那样鲜明。同时指出,社会文化导向对于非同质术语的正确翻译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这一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