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分析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的区域分布、微地形地貌分布、形成时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发现滑坡体上洞穴发育密度和发育程度明显增大;进一步分析滑坡对黄土洞穴的影响,认为滑坡体上节理裂隙的强烈发育为洞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搬运空间、堆积空间以及渗流通道.滑坡改变了地面的坡形、坡度以及水力条件,使得滑坡的后缘、侧壁以及前缘等地段容易形成黄土洞穴.黄土洞穴对黄土滑坡的主要影响是可以加速冲沟发育、加剧坡体局部破坏、改变坡体的渗流条件,从而诱发滑坡发生以及古滑坡复活.  相似文献   

2.
利用无人机获取兰州市青水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数字表面模型,通过识别陷穴并提取陷穴发育的地形特征值,得到了陷穴发育的侵蚀临界.结果表明,青水村陷穴主要位于沟间地边缘及沟床中,由于坡向影响了植被生长与水分运移方式,导致正北、西南和正南等坡向陷穴发育较少.陷穴发育的侵蚀临界在A-S图上呈现聚集分布,其坡度(tan值)主要集中于0.60~1.36,所需汇水面积主要集中于100~1 000 m~2,侵蚀临界值(AS~2)位于25~726 m~2.发育有陷穴的一级沟谷中陷穴数量大多4个,随着一级沟谷面积增加,沟谷中陷穴超过4个的比例增加但陷穴密度减少.陷穴的发育与切沟演化有关,陷穴数量过多会使陷穴间的连接部分坍塌形成切沟,因此陷穴是连接坡面过程与河道过程的重要纽带,决定了黄土区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3.
郭得平  李菊红 《甘肃科技》2009,25(17):130-131,116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广,公路建设经常穿越该土质地段。针对湿陷性黄土特有的工程地质性质,分析该土质路基沉陷、路堑和路堤边坡的变形、黄土陷穴等病害,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红伟 《甘肃科技》2022,(11):21-24
地形地貌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西北黄土地区地表破碎的特点,探究地形地貌对泥石流发育的控制机制,找出在不同地形因子作用下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本次实验以兰州市榆中地区为研究区,探讨在不同沟床比降、沟坡坡度、流域面积、相对高差和沟壑密度时泥石流的数量分布,实验得出: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和流域面积对泥石流影响大致呈正太分布,沟床比降在100‰~200‰,沟坡坡度为20°~30°和35°~50°,流域面积在1~10 km2,沟壑密度在0~1.5 km/km2内泥石流发育较好,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黄土体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及其灾害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结构面的规模、成因、性质、产状、张开度和形成时期对黄土体结构面进行了综合分类,总结概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第四纪断层与构造地裂缝、构造节理面、卸荷裂隙面、垂直节理面、不同岩性接触面、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的特征厦其灾害效应,认为黄土体结构面的显隐、开启和发育程度受黄土的形成时代、埋藏深度、粘粒含量、含水状态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黄土体结构面是分割黄土成块体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源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上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土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在建铁路工程,对黄土陷穴形成原因、发育形态、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坡重力侵蚀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重力侵蚀是黄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条件及侵蚀量受多种因素制约且具有一定随机性.本文通过运用水力学、土力学等力学方法对重力侵蚀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起沟坡重力侵蚀的概化力学模型,同时运用模糊及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将黄土沟坡的稳定问题转化为失稳概率,作为沟坡崩塌发生的预报条件,从而实现了考虑沟谷水流侧向切割,降雨入渗影响下的重力侵蚀模拟,为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水沙计算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土地区沟谷系统在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上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平凉市崆峒区黄土沟谷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现场勘查及遥感影像,运用Strahler方法进行沟谷系统分级,研究沟谷系统的形态特征、提取沟谷系统的总体形态及主沟和沟头的形态特征参数,探讨沟谷系统的形态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区内沟谷系统支沟发育,泾河南北两岸的沟谷走向近于一致,多倾向于NE方向;沟谷系统整体形态具有平行性、等间距性、对称性及发育到塬面偏转的趋向性等特征;主沟呈叶脉状发育,后期一般会发育多个沟头,沟头形态有上凸下凹状和圈椅状,不同的沟头形态反映了沟谷发育的活跃程度.研究成果为黄土地区的沟谷成因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沟谷系统的防灾减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137Cs示踪法研究了小流域不同坡度、坡而植被类型下的系统坡长侵蚀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系统坡长尺度上坡而侵蚀强度存在峰值,且该峰值的位置位于系统坡长的中、下游.系统坡长侵蚀作用过程呈溅蚀一片蚀一近坡纹沟发育一细沟发育一切沟、冲沟侵蚀排泄一坡而侵蚀稳定(至基准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各过程对应的坡面分布区域,上段坡而以溅蚀、片蚀为主,中上段以纹沟侵蚀为主,中下段以细沟侵蚀为主并发生侵蚀泥沙径流经由切沟、冲沟排泄现象,下段以溅蚀为主并辅以一定的下泄面蚀.在系统坡长要素侵蚀作用过程中,坡度仅对峰值出现位置起控制作用,而对坡长侵蚀作用规律无影响.地表植被对坡长侵蚀作用干扰较强,主要是通过对地表径流的拦蓄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是中国滑坡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降水是引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土包气带厚度大,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黄土滑坡的过程和机理问题长期受到广泛关注。以甘肃黄土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入渗方式多样,受地形地貌、气候和降水类型等因素影响,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滑坡特征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在降水量较小的黄土丘陵区,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主要通过落水洞和节理裂隙等宏观优势通道点状短期快速入渗,增大黄土含水率,软化黄土体,降低斜坡稳定性,引发黄土滑坡。在降水量较大的黄土塬、黄土台塬和黄土宽梁区,大气降水、灌溉水主要经由黄土包气带中的孔隙呈面状长期缓慢入渗补给黄土潜水,在丰水年连阴雨可引发群发性黄土滑坡。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降水引发滑坡预警阈值的科学设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地区,由于黄土特有的湿陷性导致的路基病害主要有路堤陷穴、下沉、路堤冲蚀及路堑坡面坍塌等.本文对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及处理措施,为T程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大连市大魏家喀斯特水源地海水入侵现状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喀斯特发育规律、地下水动态,重点对海水入侵的平面、垂向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入侵机理较复杂,主要受构造、喀斯特发育以及人工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控制海水入侵必须采取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同时要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对海水入侵的重点地段必须建立地下喀斯特水库。  相似文献   

16.
段耀峰 《甘肃科技》2001,17(2):59-60
陇中地区,黄土广泛发育,其分布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95%以上,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地表层被径流水侵蚀切割,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黄土残源次之.统观全区,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沟深坡陡,这均为水土流失所致.本文仅就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问题,概述其形成条件、主要侵蚀方式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陇中地区,黄土广泛发育,其分布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95%以上,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地表层被径流水侵蚀切割,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黄土残源次之。统观全区,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沟深坡陡,这均为水土流失所致。本文仅就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问题,概述其形成条件、主要侵蚀方式及其预防措施。1 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 水土流失即水与土在各种自然条件影响下,黄土被水侵蚀,从而破坏耕地和各种水利工程设施,造成地力贫瘠或减弱抗旱能力。而水土流失的形成直接受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所限制,同时也受到地形结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18.
渭河盆地有滑坡1060处,以黄土滑坡为主,大型滑坡多为复活的古老滑坡,近期有23处在蠕动变形。它们主要集中在5条滑坡带和雨片滑坡区中,常造成阻断交通、摧毁厂矿、掩没村庄、压死人畜的事件,灾害甚重。渭河盆地区域性的黄土构造节理是黄土原有的软弱面和地下水下渗的通道;主要活动断层和活动断块分别控制上列滑坡带和滑坡区的分布,其活动特征、断距和长度大小分别决定了沿线多数滑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和规模大小。它们同是该区滑坡的构造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卫一贵阳联络线管道工程第二标段、兰州一成都原油管道工程线路途径主要地形地貌主要有黄土梁峁沟壑区,河谷川台区。敷设在黄土高原的残塬、梁和峁上以及大冲沟,这些地区广泛分布黄土厚厚数米至十余米,呈浅黄一黄褐色,稍浅、稍密一中密,具湿馅性,属自重或非自重湿馅性黄土。其主要地貌特征为地形破碎,沟谷切割强烈,黄土碟形洼地,陷穴、暗沟、天生桥发育,地下水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在边坡施工时管材拉运难、大型机械行走难、布管更难;焊接难、下沟难、地貌恢复难、水土保持更难。给设计、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广利东洼陷边缘坡折带的识别标志、成因机制以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总结了该区坡折带对于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以便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广利东洼陷边缘发育挠曲坡折带和断裂坡折带,构造活动是形成坡折带的主要因素.坡折带的演化规律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演化或幕式构造作用相对应,也表现出多期性、幕式活动和差异性活动的特点,而且坡折带规模与构造活动大小有关.坡折带对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坡折带附近是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规模较大的坡折带控制了多数地层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在纵向上发育具有继承性特点;坡折带在横向上可以存在较大的变化,可形成不同的圈闭类型;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岩性圈闭含油气性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