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 ,使读者了解叶圣陶作品中塑造典型最成功的是灰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运用的方法是现实主义。在描写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讽刺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自私、苟且、利己主义的典型 ,并且认识潘先生性格的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原因 ,指出 2 0世纪 2 0年代军阀混战对社会的破坏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霍桑的成名小说<红字>描绘了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风貌,暴露了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黑暗.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作者在此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透视美国历史和文学的一面镜子,象征手法在此书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以及背景的寓意等方面入手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一1 985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 ,叫《伊甸园之门》(GatesofEden ) ,作者是Mor risDickstein。原本是 1 977年在美国出版的 ,副标题是“美国六十年代文化”。这书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非常风行 ,很多中文系学生都在读。书前附有一些黑白的照片 ,大致上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第一张是马尔库塞的照片 ,我们知道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综合成为西方1 960年代反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础。第 2页的照片是三个作家 ,一个是小库尔特·冯尼格 ,另外一个是诺曼·梅勒 ,最下面的大胡子是…  相似文献   

4.
简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科技信息》2006,28(11):109
凯特.肖邦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一小时故事》是她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其中作者运用最多的写作技巧就是反讽,本文就从分析作品中反讽的运用入手,解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反讽等艺术手法,表现那个时代对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对近 2 0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 ,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 ,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 0名科学家在 1 1月 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 ,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 ,陆地生物圈在 2 0世纪 80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 ,没有出现碳沉降 ,2 0世纪 90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 ,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很多,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甚至是讽刺性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社会本身",[1]它是"我们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几部真正的神话小说之一"。[1]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家以其丰富的色彩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风貌,成功地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美国梦"破灭的历史全程。这部小说在运用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本文从色彩这一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风险投资阶段后移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2 0世纪80年代来美国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后移的实证分析,指出美国风险投资阶段后移是风险投资主体构成变化、资本市场持续高涨及有限合伙的企业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风险投资的投资阶段后移或商业化资本运作,不仅弱化了风险投资孵化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培育功能,加剧了与传统投资方式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催生或助长了美国新世纪伊始的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 2 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 Robert Frost的诗歌《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进行了分析。该诗歌阐述了作出选择和决定的困惑 ,在诗歌中作者鼓励读者要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9.
九叶诗派是 2 0世纪 40年代中国诗坛上重要的诗歌流派 ,其显著标志就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手法等进行了大量借鉴。这种借鉴使他们的艺术追求从最初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向了后来的现代主义。这种转向在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从激情转入沉思 ,从外在转向内在 ,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生命。这是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34年在《论坛》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式手法,通过对艾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与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及北方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在题材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艺术结构方面也匠心独运,它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平面结构,采用了叙事章与插入章相结合的手法。本试图探讨的是插入章在作品中的作用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与民族学科进入中国七十多年来 ,经历了 2 0世纪 2 0~ 30年代的本土化阶段 ,到 50~ 60年代已根据中国国情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人类学与民族学 2 0 0 0年中期会议在北京召开 ,表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发轫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最初为新文学撰史的人都是将新文学作为与旧文学的传统相对照的一个新的传统而加以树立和总结的。 2 0世纪 30年代是新文学史编撰的一个高潮。 50年代新文学史编纂具有以下特点 :新文学史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并出现了普遍的集体编纂文学史的群众运动。集体编写的出现和 50年代出现的各种新文学史著作被批判和排斥的过程 ,正是“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实际诞生的过程。 80年代 ,在文学主体性和文学本体论讨论的背景下 ,文学史编写者要求把文学史从政治革命史的附庸中解脱出来 ,要求从审美的立场重建文学史 ,拓展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这一研究工作目前仍在延续中。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理学滥觞于《汉书·地理志》 ,历来称为沿革地理。 1935年始用历史地理的名称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获得较大发展 ,6 0年代初期 ,权威学者开始提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的论断 ,从而推动了历史自然地理和环境变迁的研究 ,在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中获得了许多成果 ,而其中以《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及《中国环境史论文集》最为重要。这种研究 ,在新世纪中将继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梅雨之夕》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有着与主流文学不同的特质:全篇采用意识流手法,运用精神分析,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下的焦虑,表现出现代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投运,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第2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公用移动通信业务问世。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相似文献   

17.
景博 《科技信息》2010,(26):160-16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最优秀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众生相。本论文尝试用原型理论,从人物和主题方面分析这一作品中原型的运用,解读作者通过这些原型的运用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概念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美国单极霸权主义等联系在一起的 ,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防建设应以海权国防理论为基础 ,以维护发展权为核心 ,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中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要冲破美国海上霸权 ,就需要进行利益格局调整 ,集中力量发展国防。  相似文献   

19.
王渝生 《科学世界》2010,(12):92-93
1990年,美国正式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继20世纪40年代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又一个重大的科学计划,因此被称为20世纪3大科学工程之一,也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结构的变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层面的体质要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是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结构由运动技能层面的体质要件向身体健康层面的体质要件转变的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层面的体质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