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试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被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过渡带,从属于亚热带,它的北界为秦岭分水岭向东沿淮河主流至江苏盐城附近。我们认为这一地带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的植被基本上属于暖温带类型,因此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界应该南移到秦岭南坡山麓经伏牛山以南到淮南丘陵,大致沿北纬32°30′向东到黄海之滨。由于这一过渡带的植被组合中,占优势的仍然是落叶阔叶林,它应该从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长期以来,在自然区划和植被区划中都被确认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这个地带的确定,与秦岭——淮河线被确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南京位于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边缘,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区,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究竟在南京有没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存在?南京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湖南南部道县和嘉禾县的石灰岩山地的藤本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是:1)石灰岩山地藤本植物的株数以卷曲类和具刺的搭靠类为主,具刺搭靠类的种类仅次于缠绕类而明显多于卷曲类,这与非石灰岩山地明显不同;2)群落从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至常绿阔叶林的从低到高的演替系列中,藤本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多度、S impson指数和Shannon-W iener指数都由大变少,只有P ielou均匀度指数是落叶阔叶林最高;3)乔木被藤本植物感染的种数和株数,以落叶阔叶林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次是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包括五个类型:常绿阔叶林退化前期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以及灌丛群落.通过对退化植被各群落类型的区系分析,得出了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区系组成特征,具体如下:(1)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的植物区系包括72科138属204种,其物种多样性低于常绿阔叶林的成熟群落;(2)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一致,表现了明显的亚热带植物区系性质,是热带向温带的过渡;(3)人类的干扰导致了各退化群落中国特有成分的下降;(4)各退化群落类型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科、属和种的相似性.综上所述,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保持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特征,从植物区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恢复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今年七月初,北大与北师大的植物学野外实习联合在河南鸡公山举行.鸡公山的植物丰富多彩,把师生们迷住了.北京看不到的种类鸡公山位于河南南部与湖北省接界处,它的植被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过渡的森林植被,森林茂密,种类复杂丰富,是南北植物汇集的地区之一.一天我带着学生来到了马歇尔俱乐部附近,忽见一株树木,高耸入云,仰望枝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次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中国近年来发表文献中的土壤呼吸数据,分析研究了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中国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针阔混交林(3.04μmol·m-2·s-1)落叶阔叶林(2.74μmol·m-2·s-1)常绿阔叶林(2.65μmol·m-2·s-1)常绿针叶林(2.60μmol·m-2·s-1)落叶针叶林(2.04μmol·m-2·s-1).落叶针叶林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最高(3.35),常绿阔叶林最低(2.35).总体来看,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2.69μmol·m-2·s-1)高于针叶林(2.32μmol·m-2·s-1);然而,阔叶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2.30)却低于针叶林(2.68).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因森林类型而异,针阔混交林比例最低(30.3%),而落叶针叶林最高(41.2%).土壤呼吸的森林类型间差异是气候因素和土壤碳输入模式共同调控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预测未来陆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反馈效应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的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差异性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貌变化,在研究区共施工7个场地33个钻孔,对其中2个代表性钻孔的213个岩芯孢粉样品,采用孢粉谱定量分析法,通过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将其划分出若干孢粉组合带,并结合C14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揭示了漳州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8.5 ka以来气候演化基本与我国南方区气候演化一致,以温暖气候为主,经历了由温暖偏干到温暖偏湿波动变化的7个阶段.植被经历了中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灌草丛→中亚热带含松、柏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含针叶树的灌草丛→南亚热带针叶林-灌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 ,通过对崇明岛北侧的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 ,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9个孢粉组合带 ,并结合邻区钻孔孢粉资料研究 ,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 7个阶段 .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 :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 :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的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从而为该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滇中地区地带性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云南松的元素背景值测定了植物叶、地被枯落叶和土壤内13种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反映地区植物元素背景值和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较大。受成土母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2叶内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有一定相关性。3在植物叶内,某些元素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4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与云南松叶内元素含量的异质性显著。5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一枯落叶—土壤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珍贵植被资源——楠木与楠木杂木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产紫楠,红楠及华东楠三种楠木。紫楠与落叶树组成落叶常绿阔叶混交的杂木林,分布北、中亚热带地区。红楠与多种常绿阔叶树组成常绿的杂木林,只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暖温带的云台山有红楠个别植株的自然分布。华东楠只见于中亚热带宜兴,溧阳山地,星散分布。两种楠木杂木林区系组成复杂,含有多种江苏境内稀有的珍贵树种和优质材用树种。这些珍贵的植被资源,现在不但残存很少,而且多已濒临绝灭的边缘。亟须开展此项珍贵树种种源的研究和抢救工作。 樟科的楠木类树木大多是珍贵材用树种,主要分布于中,南亚热带地区。江苏由于地处东经116°22’—121°55’、北纬30°46’—35°72’,跨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年均温13°—16℃,最冷月均温-1.5—3.3℃,绝对最低温-8.7—-2.33℃,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境内自然分布有紫楠、红楠与华东楠三种楠木。前两种楠木与其它树种组成杂木林,区系组成复杂。江苏境内这多种稀有的珍贵树种和优质材用树种,是十分珍贵的植被资源。可惜现在已很少残存,急待采取抢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猫儿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初,测定了广西猫儿山2种常绿阔叶树和2种落叶阔叶树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其他一些生理指标,结果表明,2种常绿树和2种落叶树在这些生理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抗逆性生理机制.落叶树叶片内,SOD、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Pro含量的测定结果基本上都高于常绿树,初步认为落叶树的抗逆性高于常绿树;而落叶树叶片内POD活性比常绿树的低,可能与常绿树叶片木质化较高有关;MDA含量高可能与落叶树受光强而常绿树受光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圩墩遗址出土古木15个树种的鉴定,确定五,六千年前圩墩存在过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该林带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树有壳斗科的麻栋和槲栎类,金缕梅科的枫香,漆树科的黄连木及豆的黄檀等树种。常绿阔叶树有茶科的荷木,豆科的红豆树及木犀科的蜡树等树种。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中国东部样带9个城市27个公园,在生长季使用叶绿素仪(SPAD-502 Plus)测定了主要阔叶树种新叶与成熟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探究了城市阔叶树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城市阔叶树种成熟叶SPAD值显著高于新叶,常绿阔叶树种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树种.中国东部城市阔叶树种新叶和成熟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纬度降低而升高,主要是由树种组成(以常绿树种比例为指标)变化导致的.本研究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城市环境中阔叶树种叶片属性大尺度空间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安徽省境内各个不同典型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提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巢湖至马鞍山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这两条线恰与安徽省干湿度 K= 0 .9 和1200m m 降水分布线相一致。在皖西叶集至舒城,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是重合的;而在江淮东南部地区,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之间出现了一定宽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植被过渡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有关植被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常绿落叶阔叶混合交林中常绿乔木重要值所占比例范围是8%~75%,落叶乔木重要值所占比例范围是25%~92%。这显然从一个侧面定量给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3S技术,对宁波1974~2009年间6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分类,提取相邻年份不同植被类型与常绿阔叶林转化的区域,并计算每种类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转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演替规律和经济利益驱动是促成常绿阔叶林37年间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不受人为影响的条件下,它最易与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测算每个时期转入为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与同时期保持为常绿阔叶林类型的距离,并计算5个时期的总平均值.将其按植被类型排序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针叶林>园地>灌丛>农田.分析结果显示,种源传播和用地历史是影响退化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方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健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浙江省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以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林分健康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林分质量、林分功能及林分抗逆性等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林分健康指数,并分别对不同林分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林、毛竹林。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太岳山植被地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记述太岳山地区八个植被型,三十七个群系,并附1:500,000植被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