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的人文意蕴在于对人之主体性的深层关注。教育的主体性日渐成为当代教育最深层次的一种人文关怀的主导话语。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主体性品质主要包括自觉积极性、自主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等方面。当代教育可以从强化主体意识、改善师生关系、注重引导训练等多方面谋求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的以民族创新为灵魂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是通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系的一种良好方式。体育教育通过自身身体性认知过程中,“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人本理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从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教育方法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所以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持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科学任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一心理一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或部分的局部发展。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  相似文献   

5.
杨忠 《奇闻怪事》2007,(6):105-107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主体性即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其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中专教育培养的人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相应地中专语文教学也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和一切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把学生真正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并即将走入社会的学习主体。以人为本,教文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的再生产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建构学习的主体。育人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正是统一在学生学习主体的塑造和构建上,师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表现在学生主体性的变化和增长上。教师必须要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去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呼唤人的主体性,因此,大力弘扬主体精神,把主体精神的培养落在课堂教学中,是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21世纪的发展方向。小学数学教学表现主体精神不仅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指导学习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林剑芳 《科技信息》2011,(13):135-135,111
0引言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主体教育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时候,由于我们对班级中大多数处于中间型的学生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9.
创新观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大思政课堂观”、“高校全员思想政治教育观”,把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展开,不能见物不见人。  相似文献   

10.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外因,起着主导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各种德育措施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接纳才能产生实效。我们应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入手,以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为前提,把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生长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特点的研究,认为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智力、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因此,体育舞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富有革命性的教育资源和改造教育的力量,教师掌握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一样,成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成分,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合格师范生成为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认知和期望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在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方面,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认知方面,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一般较高,而影响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子女的成绩。虽然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且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然而,经济的贫乏决定了他们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困窘;知识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如何理性地设计子女教育计划的盲目。  相似文献   

14.
在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提出新的要求的大背景下,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通过阐述全纳教育的内涵和宗旨,从全纳教育角度出发,倡导体育教师进行观念改革,并提出体育教师应转变的几个观念。包括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转变:接纳所有的学生;体育教师的成才观转变:从教授“终身体育”意识到实践自我的“终身学习”;体育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从“我要你如何”转变成“我们如何”;体育教师的教师主体观转变:从摒弃“体育好生与差生”的称谓到重视学生成功体验;体育教师的评价观转变:从“为教而教”到“教是为了不教”;体育教师的责任观转变: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的一生”负责。  相似文献   

15.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积极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引导者,积极发挥其利用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性,对提高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其在概念、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具体实施等方面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而高等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与融通则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加强艺术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是一项重要的素质。艺术教育既可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弘扬正气的作用,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促进逻辑思维,对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得力措施,使艺术教育收到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18.
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的同时,也给其子女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随迁子女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待遇;另一方面,流动不仅导致其家庭对留守子女教育功能的缺失、对随迁子女教育功能的弱化,还破坏了随迁子女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他们接续教育的问题,同时,部分"发财"的农民工还对农村青少年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国家应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并确保义务教育公平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和黄炎培都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他们是师生关系,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音乐教育中,应注重以欣赏为主,以讨论和讲解为辅,强调音乐教育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体现审美教育,以达到培养青少年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