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中期 ,6 0 0 0余名文化人从北京下放咸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 ,他们的名字同向阳湖联系在一起 ,历史增添了深刻、沉重的反思 ,如碑如铭。研究向阳湖文化 ,整理史料 ,总结历史 ,告诫后人 ,同时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重大意义。李城外等著书立说 ,发起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创办《向阳湖文化报》 ,在“网上咸宁”推出专栏 ,发行纪念封 ,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今后向阳湖文化“金矿”要抓住不放 ,其机构常设须提到议事日程 ,机构设置及其文化村建设可与奶牛场合二为一 ,向阳湖文化研究作为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要力争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李城外和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又一次受到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中旬,商务印书馆“记者沙龙”———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京、沪、陕、粤18家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媒体,齐聚湖北咸宁市郊的向阳湖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参观采访;下旬,香港凤凰卫视正式邀请李城外担任长达165分钟的5集专题片《在咸宁干校的日子里》总策划。这是向阳湖文化继2003年在《人民政协报》开辟专栏、在人民网上开辟专题、近两年在《武汉文史资料》、《湖北档案》开辟专栏之后,对这张文化品牌的又一次集中推介,且由地域性、文史类报刊向全国性、综合类媒体…  相似文献   

3.
向阳湖文化是“干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五七干校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在文化内涵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我们从中既可以品读历史、审视历史,以史鉴今;也可以探寻中国知识分子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体验文化人在苦难中的无奈、坚守和从容;还可以从向阳湖文化名人当时的作品,特别是潜在写作中发现中国文学精魂的踪迹,而这些问题的开掘自然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湖北咸宁向阳湖在1969-1974年间,曾是6 000多文化名人汇聚之地,其中包括冰心、沈从文、郭小川等文化名人。对于这个文化史上的奇迹,干校文化的典例,目前学界从资料搜集和干校文化探析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为提高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度及扩大其研究视野,有必要对前期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并对其不足进行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干校文化”?“五七干校”有无自己的“文化”?最近随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开发———即对当年随同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下放至湖北咸宁向阳湖的六千余名文化人的追踪与纪念,一个新的话题出现了。持肯定意见者,曰向阳湖有一座“文化金矿”;[1]持否定意见者,曰“向阳无湖,干校无文”[。2]一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土壤,即孕育与繁衍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因此对于“干校文化”的定位,首先需要确定的则是干校有无产生自己的文化的“土壤”。毋庸讳言,这是一片“不毛之地”———“文化部下放咸…  相似文献   

6.
<正>1959年5月7日,著名英国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尔后以《两种文化》的书名结集出版。他认为人文学者与科学家好比生  相似文献   

7.
咸宁“五七”干校拥有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干校都没法具备的特色。那里的六千“学员”,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作家、专家、学者,属“国宝”级的人物,而他们遭遇的虐待,也特别地残酷。李城外编写《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等集子,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贡献而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亵渎。  相似文献   

8.
唐永亮 《世界知识》2014,(24):73-73
<正>王敏女士是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她长期旅居日本,是一位在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中国籍学者。读她的近作《汉魂与和魂——中日文化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5月),颇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觉。长期以来主导日本文化研究的似乎是欧美学派,他们精于理论和方法,但却缺乏对亚洲文化多元性的深刻认识。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文化似乎既很熟悉,又很陌生。所谓熟悉大概源于所谓"同文同种"的表象,而所谓陌生则在于潜藏于中日两国文化表象之下的似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方文学,清代嘉兴诗人的鸳鸯湖棹歌真实地记录了嘉兴风土人情,并形成了独特的棹歌体,闻名海内。文章以朱彝尊及众嘉兴诗人唱和的《鸳鸯湖棹歌》为窗口,通过分析鸳鸯湖棹歌的水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文化滋养下的嘉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向阳情结——化名人与咸宁》、《向阳湖化人采风》两书,由湖北咸宁青年作家李城外奔波采访,笔墨耕耘,呕心呖血编而成。两书真实地再现了“革”中众多化名人在“向阳湖”劳动改造、经受灵魂和肉体双重煎熬的际遇与心理,记叙了化建制被“砸烂”、人身心遭摧残的苦难与辛酸,描述了他们劫后余生、回首往事的慨叹与思考,凝聚着我国20世纪一个时期几代人(从“五四”到“革”50年间)酸甜苦辣臧否莫名的历程与感情。为铭记历史、弘扬化,李城外把历史与化交融的反思,投注于“向阳湖”,意义悠远,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1.
一2011年1月1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出席"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见到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7大本,300多万字,我感觉是沉甸甸的,如此厚重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套书,是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历史陈迹和现实演义。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值得很好回顾、反思和总结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和将来的后人来说,  相似文献   

12.
文化整体:古代科学研究之新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埃德和席文合著的《道与名:早期中国和希腊的科学和医学》(耶鲁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提出了“文化整体”的概念,用以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科学进行了新的比较研究。这个新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于非比较性的研究也同样有用。文章以元初的《授时历》改历为主要事例,阐释这个新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城外同志编、著二书为依据,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论证“‘五七干线’”是人间炼狱,“它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创痛是极为深巨的”。同时也较为深刻地剖析了“向阳湖文化人”在劫时与劫后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由中华书局悉数出版。其中许智银著《唐代临淄段式家族文化研究》一书,首次对段式家族进行多层次全面研究。全书学术视野广阔,个案研究丰富,引征史料丰富,诸多研究观点具有首创性,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段式家族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而文化生态学则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自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以来,文化生态学就纳入了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成为不少人辛勤耕耘的一块园地。戢斗勇先生的新著《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2006年6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8万多字),就是该园地里的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巴文化研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关于“巴”的早期历史状况和文化形成,至今没有清晰的面貌,《山海经》、《汉书》及《华阳国志》等中所载亦难嫠清各时期之全貌.而巴文化研究首先要解决巴文化是什么,与其它族群文化的关系,其特征形成及原因等诸问题.这些问题的解释只有立足考古学成果为依据,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才可能达到合理而科学的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7.
汉译《圣经》作为语料具有"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广"、"语体成分口语性强"、"内容、年代可靠,并数量充足"等特点。汉译《圣经》重要语料近三十种,方言和单行本有六百多种。早期的汉译《圣经》语料被混收在《大藏经》中,这部分语料的剥离工作意义重大,有可能发现更早的"上古汉语"《圣经》语料。以汉译《圣经》为语料的汉语研究可对基于其他语料的汉语研究进行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8.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梁山泊"余流",即明末清初"东平州"范围内之今梁山县马营湿地,东平县东平湖、汶上县蜀山湖、南旺湖等湖泊,以及境内河流,均为"梁山泊遗存","梁山泊"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关方面应组织专家对其勘察和标识,开展"梁山泊"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研究。"梁山泊遗存"研究有利"梁山泊"历史的揭蔽与深入探讨,有利黄淮海地域文化研究,有利山东"水浒文化圈"的整合与开发,有利"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形成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大庆诗词创评社的诗集《碧绿湖诗草》的解读入手,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越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越人文化落后,没有文字,所以早期的越史和越文化多存留于先秦的汉人文献中。这些文献很有价值,但也有不少错误的传说。唯一一种由先秦越地越人写作的是《越绝书》,此书经过东汉初人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价值甚高。此外,东汉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还有《吴越春秋》和《论衡》,也都有重要价值。东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学者以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顾颉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见。最近20年来,越文化研究出现高潮,许多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关于"古代越文化传播分布地域实勘研究",通过对古代越人流散地区的实地踏勘,对古代越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收获不小,其成果即将以论文集形式出版,对古代越文化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