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4,(19):29-29
<正>伴随着"忍者"动漫、游戏的广泛传播,世界上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忍者"文化传播的热潮。为了加深学术界对"忍者"和"忍者文化"的研究,2014年9月6日~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从‘忍者’看中国、日本、韩国——其交流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得到日本三重大学的大力支持,中日韩三国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姗 《科技信息》2011,(18):I0130-I0130
本文以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学。以实际经验为原点展开叙述,再引出理论研究的命题进行讨论,以一层层递进的方式得出结论。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认识了解文学要以认识了解文化为前提。在文化视野下认识文学、把握文学、研究文学,才能更好地对文学特性进行本源性解读,认识到日本文学是日本最根本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的艺术,进而明确日本文学的本质和特点。这不仅对学习日本文学很重要,甚至对日本文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界关于朱舜水的研究,迄今已历百年.特别是1986年12月日本九州历史资料馆分馆柳川古文书馆将"安东家史料目录"公诸学界以后,朱舜水在日本的书简、笔语等新史料陆续被发掘,随之引发另一波研究热潮,在量与质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本的朱舜水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德川光国与水户学的发展;朱舜水的学艺;朱舜水的乞师活动;朱舜水的思想与日本儒学史之发展;明末遗臣与人物交流;朱舜水对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12,(16):39
2012年7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和该所的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武士道与日本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日本关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知识》杂志社、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王炜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斌瑛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张洪红博士、杨清淞博士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与会者就上述发言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  相似文献   

6.
郎倩倩 《科技信息》2012,(30):204-204
《菊与刀》是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由于军事目的而研究日本的一本著作。作者用"菊"与"刀"来寓示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和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菊与刀》相关研究的特点,探讨其现代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菊与刀》,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以此促进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日本今日之茶道是从中国传来的。发展到今天,和初传来之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之上,甚至和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之处,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茶道在日本已成为很受欢迎的一项活动,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受到日本各个年龄层的妇女的喜爱。要探究日本人的价值观,分析日本人的行动特质,研究茶道的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可以说,从茶道上可以找寻日本文化各方面的特征。本文拟从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沿革谈起,分析茶文化在今天中日两国的不同,以求看出中日文化之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陌生 熟悉,就是不能太陌生,也不能太熟悉。陌生的东西引起人的好奇心,熟悉的东西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但是,完全陌生的知识,可能会显得太难,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被吓倒;而太熟悉的知识,又太容易,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没有成就感。陌生 熟悉与"理论联系实际"、"难易适中"的要求是一致的。陌生而又熟悉的东西,可以使期待视野得到满足和阻抗。陌生性阻抗期待视野,熟悉性满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从日本文化中“拿来的”与“日本化”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化成功和现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缓慢的原因将有所启示,这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由于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日本通"的一面几为遮蔽。中国现代史上精通日本的人,如周作人、戴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都是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凌叔华不能不显得很"另类",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知识精英,她笔下的日本景观却有一种男性日本通们无法企及的神韵。  相似文献   

11.
仝艳丽 《科技信息》2010,(34):168-169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的承载体。要掌握一门语言,理解其背后潜在的文化必不可少。日语是日本这一国家的民族语言,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文化,要真正掌握日语,必须认真理解日本文化。在当今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存在一种倾向,即日语教学以精读课为中心,重视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忽视语言背后日本文化的传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视日语教学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导入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倍赏千惠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享有很大的声誉.在我国虽然未必人人熟悉,但广大电影爱好者对她的名字并不陌生.凡是看过日本影片《寅次郎的故事》和《远山的呼唤》的观众都会赞赏她卓越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是一体两面的有机结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又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教师在日语语言基础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导入日本文化知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而日语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进入日资企业工作,因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将来就业以及更好地融入日企文化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文化很有民族特点,它具有吸收性,全方位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它具有混合性:各种文化混杂在一起。究其原因,是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的影响,由此导致了日本民族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正>法国《世界报》刊登题为《福岛地震使富士山处于"危急状态"》的报道称,法国和日本共同进行的一研究表明,富士山可能出现"大规模火山喷发"。2011年3月,日本先是发生大地震,随后是毁灭性的海啸和福岛核灾难;而富士山因此处于极大压力之下,这正是4日在《科学》杂志上所刊登的法日联合研究报告所表明的情况。法国地球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陈杜梨 《世界博览》2012,(17):48-49
正从"真由美"到苍井空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1997年3月,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他首先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中国知识界,日本文化的地位比我们日本人想象的还要低"。沟口雄三发现,大多数日本高中生、大学生至少都能举出二三部中国古典作品的名称来,如《三国志》、《水浒传》等。而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则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高傲的中国知识分子注意力依然是集中在欧美,对周围的亚洲诸国无暇顾及。"沟口如是说。那么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又如何呢?"歌舞伎"、"落语"、"浮世绘"、茶道、花道、书道能让欧美人感到异国情趣,中国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歌舞伎会让中国人联想到京剧,落语会让人联想到单口相声,浮世绘和国画也有相通之处,至于茶道、花道、书法则至多不过被看成是对中国的模仿。对具有文化宗主国意识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沟口没有想到,日本的现代影视剧反而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日本女星成了中国人认识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国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相似文献   

17.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而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隋朝的时候,中国的箸食制度通过日本遣隋使传入日本,可以说以箸进食,是中日两国共同的进食方法.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日筷箸虽同出一源,却发展迥异.形成了各自的筷箸文化.文章通过两国筷箸历史的考证、筷箸的外形、材质及使用方法的比较来考察两国箸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周新平 《科技信息》2007,(14):134-135
论文选取了近代日本文化论著中较有影响力的几部代表作品,围绕日本文化的构成和特征以及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日本文化的几个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彼此交流与合作中,产生一些因缺乏了解彼此文化深层内涵而产生的摩擦,这就有必要对日本文化深层特质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与把握,只有正确理解其文化特质,才能达到减少摩擦,增进友谊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