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现代化”,实业家们如此描述中国(顺德)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会的举办意图,“产学研”结合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科技时代的“朝圣”。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创新源泉,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倾注了很多心血,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几年后,不是人去楼空,就是“小打小闹”依旧,真正发展起来的可谓凤毛麟角,成功概率与最初的期望相去太远。人们不禁要问,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怎样才能走出昙花一现的怪圈?  相似文献   

3.
校企动态     
大学科技园参展高交会 近日于深圳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教育部今年参展的主题是"大学科技园暨高校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展示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反映了大学科技园在孵化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展示了近年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深圳“虚拟大学”园是深圳市创办的,设立在深圳高新区,它通过网络和各大学连接,为众多名校提供一个集中环境,使企业与大学面对面的交流,更多地在科技创新、教育与经济、企业与高校、人才与知识更新等方面,突出名校的“聚会效应”。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基本功能是发挥名校优势,形成多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有系统、全方位地培养、塑造、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促进各校先进技术面向企业与市场,加快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创造大学与企业,大学与风险投资机构,大学相互之间,大学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创办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探索。在20多年的实践中,高校创办的科技企业在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补充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力量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乃至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6.
踏上新征程     
由《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更名的《中国高校科技》与大家见面了,回望这本杂志所走过的2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1987年,《中国高校技术市场》面世,打开了一扇高校面向社会的窗口.从“此”,高校科技成果开始走出“象牙塔”,实现了技术转移,体现了创新的价值,也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2年,《中国高校技术市场》改名为《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架起了一座高校科技与社会资本连接的桥梁.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大学科技园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弥补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的不足,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等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此,德国经济学家拉尔贝教授认为,这不会改变中国的世界制造大国地位。“中国制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百年前“德国制造”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十分相拟,借鉴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提升,应是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时下,中国企业已经积蓄了从“制造”向品牌高端创新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打造出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管理、营销模式、服务与文化等六大支撑优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的校办产业大多数是以高校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以转化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2005年7月,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是“校办企业的改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障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目前现状分析,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创办科技型企业上,而对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孵化功能重视不够。这种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定位上的“错位”现象必然导致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定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迅速扩大和迅速升级,高端的外包服务人才为企业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而作为上海浦东地区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标志,张江创新学院开始联手多家跨国软件企业,打造“高端人才培训基地”,以“国际联盟”的形式推广“中国服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纷纷投身国民经济建设,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社会产业转化。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不少高校先后创办、发展科技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高校科技产业。随着高校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科技产业面临的深层问题及发展瓶颈亦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科教兴国”的强大主力军,其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服务社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显现。新时期我国对大学科技产业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直接创立起大学衍生企业,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巨大但仍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分析东软和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案例,发现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促进了大学衍生企业和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该整合政府、大学和衍生企业的三方面作用,构建一条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移到企业中的顺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瞄准定位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创办和经营产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纵观世界各国,尽管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都有经营企业的事例,一些国家的政府也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角度出发而考虑过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像中国这样在大学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产业实在罕见.中国高校经营产业有它特定的外部条件和历史原因,不能盲目、简单地否定或肯定,我们应当结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更科学、准确地给高校产业进行定位,以利于高校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 高校举办科技型企业是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是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的事业。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依托各自的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科技产业,为国家和北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在承担高校科技成果和知识产业化重要功能的同时,不断担负起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办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境内一千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共拥有不下5000家校办企业,其中既有大型上市公司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也有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既有研发高新技术的科技公司,也有从事传统行业的工贸企业。二十多年来,它们为增强高校经济实力,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转化创新科技成果,培养管理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高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九五”重点建设的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四川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第一次授牌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的要求,凭借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依托四川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优势,汇聚社会各种资源,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围绕四川省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八大基地建设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提升科技园的整体孵化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取得了显成绩,编织了多学科特色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摇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科技能力优势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机构,深化对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的认识,对我国科技创新、国富民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区域经济自主创新;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趋势;推进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出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推动区域或国家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有效形态,大学科技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硅谷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9年,教育部与科技部开始推动中国大学科技园事业的发展,并明确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一流大学凸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清华科技团总部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重视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的园区环境和园区文化,形成了企业孵化器、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集群,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在全国设立了6个分园,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申报各种专利近千项,入团企业中既有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如:SUN、GOOGLE等,更多的则是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展迅、数码视讯、慧点科技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