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分块PCA算法对位移、旋转等几何变化比较敏感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分块PCA和奇异值分解相结合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分别提取分块子图像的PCA特征和奇异值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同时包含分块PCA和奇异值信息的距离测度,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在ORL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测地线类人脸识别算法速度慢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测地线环带特征点采样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首先根据测地线距离以鼻尖点为中心在人脸表面绘制一系列等距测地线环; 再对测地线环带进行特征点采样构成人脸描述特征, 并进行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运算和去相关处理; 最终使用投票法融合各环带单独结果以识别人脸。在FaceWareHouse 表情三维人脸数据集上进行的识别实验表明, 该方法识别准确率与传统测地线法相当, 而识别时间有明显减少, 平均识别时间由2. 55 s 降至0. 624 3 s。  相似文献   

3.
针对主成分分析(PCA)未充分利用样本类别信息及线性鉴别(LDA)在小样本时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CA和LDA相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将输入人脸图像进行几何位置规范化和灰度分布均衡化预处理;然后利用PCA算法将人脸训练图像投影到低秩特征子空间,利用LDA算法计算类间离散度大、类内离散度小的特征子空间,从而获得PCA-LDA的人脸融合特征空间;最后将训练样本、测试样本投影至融合的特征空间,并利用最近邻准则实现对测试样本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融合PCA和LDA的优势,提高系统识别的鲁棒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利用最小二乘三次样条近似(LCSCA)特征进行人体行为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协同表示分类(CRC)的轨迹分析算法;该算法将传统稀疏表示的分类识别算法中基于l_1范数的稀疏求解,改为基于l_2范数的协同表示求解,大幅降低了分类算法的复杂度;该方法将LCSCA轨迹特征与CRC分类器紧密结合,采用距离加权的Tikhonov矩阵增强分类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轨迹的等变化具备较强鲁棒性,算法运行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5.
王帆  赵春晖  张志 《应用科技》2009,36(3):11-14
针对经典PCA算法在人脸特征提取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克隆选择算法的收敛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可以快速搜索到最有利于分类的特征空间;因此利用克隆选择算法对PCA变换后的特征向量进行选择,可以有效避免PCA只选择人脸轮廓信息,而忽略细节信息的不足,在人脸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ORL和Yale人脸库的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无论在识别率、降维效果还是稳定性方面,性能均优于遗传算法,不但有效降低了特征向量维数,还将人脸识别率提高到91.5%,因此研究该算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稀疏保持投影算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无监督和l1范数优化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保持拉普拉斯判别分析的快速特征提取算法.首先通过逐类主元分析(PCA)构造级联字典,并基于该字典通过最小二乘法快速学习稀疏保持结构;其次利用学习到的稀疏表示结构正则化拉普拉斯判别项达到既考虑判别效率又保持稀疏表示结构的目的;所提算法最终转化为一个求解广义特征值问题.在公共人脸数据库(Yale,ORL和扩展Yale B)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特征的分类效果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稀疏编码的人脸特征提取方法。稀疏编码是去除图像冗余的一种有效方法 ,适于描述具有 non- Gaussian分布的图像集合。和基于主成分分析 (PCA )的传统方法相比 ,利用稀疏编码提取的特征具有更好的分类特性。根据稀疏编码的聚类特性 ,利用模糊 C均值聚类对稀疏编码基函数进行初始化以进一步提高特征的可分性。人脸识别的试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特征脸”方法 ,是一种有效的图像整体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人脸图像高维数据降维时单纯使用主成分分析(PCA)算法的提取精度和速度受限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改进PCA的混合特征提取算法. 该方法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分解, 选取低频分量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改进的PCA算法进行主成分提取, 获得代表人脸特征的特征向量; 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Olivetti Faces人脸库数据集的图像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该混合算法处理后的图像特征数据, 由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分类识别时准确率提升10%, 识别速度提高约37%.  相似文献   

9.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包含了丰富的目标类别信息,如何有效利用目标RCS特征对空间目标的雷达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提取中心矩作为特征向量,采用主分量分析(PCA)进一步进行特征压缩,利用支撑矢量机(SVM)分类算法来实现识别.基于实测数据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和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诊断方法中,通过对脑图像分析已成为准确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从单一脑图像模态磁共振图像(MRI)中提取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鉴别分析(LDA)融合的AD分类识别算法.该方法首先对从MRI中获取的特征进行PCA,对低维的特征进行LDA获取组合特征向量,并采用最邻近算法,利用获取的组合特征向量对未知状态类型进行分类识别.实验表明,该算法与其他相关算法相比,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这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海洋浮游生物图像对浮游生物进行识别和分类,有助于合理地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针对直接使用PCA或ICA形成的特征空间,不能达到各类别元素未能较好分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浮游生物识别算法。采用PCA和ICA相结合的多层混合分类模型,提取WHOI数据集浮游生物样本特征,放入到分类模型中进行测试,并对不同距离度量的识别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耦合度量的混合分类模型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致病机理可能与基因有关.利用计算方法对AD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挖掘,以获得AD候选致病基因,寻找治愈AD方法.结合生物信息理论应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的模糊C均值算法处理基因表达数据:观察到AD基因表达数据具有线性相关性后,先用PCA对数据降维,再利用一维分类方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聚类,然后将结果提供给模糊C均值算法作为其初始聚类数目和聚类中心.通过算法,最终识别出9个AD候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DCS)的算法,并应用于伪装人脸识别.该算法从一个人脸图像集中提取共同特征和独有特征,这些特征在表达原人脸集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具有各自的物理意义,因此能提高人脸识别的性能,同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PCA)法进行降维.在AR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稀疏表示算法(SRC),该算法能提高识别率和识别速度,即使在较少训练图像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稀疏表示分类(SRC,sparse representation for classification)是近年来模式识别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当每类训练样本较少时,SRC的识别效果往往不理想。为解决此问题,人们提出了拓展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它引入了训练样本的类内变量矩阵,来补充每类训练样本信息。但是,该方法很难获取普遍存在于复杂数据如图像中的非线性信息。为此,提出了特征空间中的拓展稀疏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将样本集非线性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中,计算每个训练样本在表示测试样本时所做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给每个训练样本赋予一定的权重。同时,利用类内变量矩阵,共同表示测试样本。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优于其它经典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相似文献   

15.
面部特征中存在长时间不变特征和短时间不变特征,对两种特征分类,使用长时间不变特征完成长时间跨度人脸识别.首先以最佳覆盖为目标的特征对比方式,代替传统的以最佳划分为目标的特征对比方式,使用混合蛙跳算法实现特征对齐.然后根据时间段和特征值变化度计算每个对齐的特征点的权值和基准特征值,对长时间不变特征与短时间不变特征进行分类.在识别过程中,应用已识别的图像信息更新权值和基准特征值,进行长时间跨度的人脸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以年为时间跨度的人脸识别过程中达到82%的识别率,优于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主元成分分析(PCA)在网络故障特征提取过程中可能丢失分类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中心距离比值加权主元成分分析(CDRWPCA)算法。算法计算样本每维特征的中心距离比值来衡量特征间的差异,并根据特征差异构造权重因子,对更具有鉴别性的特征赋予更大的权重,得到加权数据集;然后对加权数据集运用PCA进行特征提取后将提取后的数据集送入支持向量机(SVM)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算法相比较与PCA算法增加了时间复杂度,但相对于PCA算法本身的时间复杂度,增加不多。在网络故障诊断中的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在提取特征维数更少的情况下,提高了故障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对海雷达目标识别的高实时性和强泛化能力要求,提出一种利用模拟退火算法(SA)进行集成间隔优化的静态选择集成(SSE)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SA基于集成间隔最大化搜索出不同大小的最优基分类器子集,然后利用集成分类精确度从中筛选出最终的集成分类器系统.进而提出一种分类器权值、样本权值的迭代求解算法,并考虑这两类权值以及基分类器的分类置信度,给出了8种集成间隔定义.在自建全极化高分辨率距离像(HRRP)分类数据集和17个UCI数据集上分析了集成间隔定义对集成算法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用于三维检索的快速邻域搜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层次聚类算法上,对孤立聚类进行特殊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传统内容检索方法不同的三维模型索引检索技术.首先提取三维模型的深度图像特征并将特征值存入数据库;其次利用改进的层次聚类算法对特征值进行聚类并计算聚类中心值;之后计算每个三维模型内容特征与其所在聚类中心的距离并保存到数据库中,查询时计算待查询模型特征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排序;最后在每个聚类里面进行检索,与聚类中心的距离位于待检索模型与该聚类中心距离的邻域就是查询结果.在该方法中,将每个模型特征与其所在聚类中心的距离作为其索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检索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检索速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稀疏表达分类算法(SRC)实现了人脸识别,并与紧邻算法(NN)、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等传统识别算法进行了比较,SRC的识别率高于这些传统的识别方法.在主成分分析(PCA)等特征提取算法下,比较了稀疏表达中用于重构信号的基追踪算法和贪婪算法的识别率和识别时间.结果表明,l1_ls的识别精度较高,但识别速度慢;在对识别速度要求较高时,可通过同伦算法(Homotopy)求解.针对有遮挡人脸的识别实验表明,利用梯度投影稀疏重建算法(GPSR)可对遮挡人脸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20.
乳腺核磁共振影像( MR)的有效分割一直是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人工解读图像信息的不足,提出一种自动化分割乳腺MR图像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传统FCM算法和最小距离分类器实现了感兴趣区域中不同位置、灰度值相似的样本点按距离分类。算法首先根据图像的灰度信息利用FCM算法实现聚类,其次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域的聚类信息,并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对其按距离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乳腺核磁共振影像的分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提高了其组织划分的精度,且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为后续进行肿瘤区域的自动提取与识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