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将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山西省新石器—明清时期古城遗址的研究中,运用Ripley''s K 函数研究历史时期山西省古城遗址的空间集聚性,从地形特征分析各时期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影响遗址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利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分析河流的影 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石器、春秋—秦和汉—南北朝时期的古城遗址在空间上显著聚集分布,夏— 西周、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的古城遗址随机分布,但各时期最强聚类程度的距离不同;新石器 —明清时期古城遗址数量呈“N”型变化,各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低、坡度低的地区,有沿河分 布的特征;早期遗址分布主要依赖于气候等自然因素,后期遗址分布受政策、交通、军事防御和经 济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加重。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历史时期的1130处文化遗址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从地理学和空间学的角度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探讨了浙江地区自先秦以来文化遗址分布规律,及其与海拔、河流等地貌形态的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地貌形态是影响早期文化遗址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遗址分布对海拔≤30 m以及距离河流>800~100...  相似文献   

3.
利用ArcGIS技术对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响聚落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进行归纳整合。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山东省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遗址点数量变化经历了上升期、激增期和衰退期。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后李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前平原地带;北辛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集中在鲁中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东南以及鲁中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岳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分布范围显著减少,零散分布在平原地区。9.0—7.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得以发展;7.3—4.0 ka B.P.,气候总体温和,且冷暖波动,在优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依次发展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4.0 ka B.P.前后出现极端降温及洪水事件,超出人类适应能力范围,龙山文化衰落,之后岳石文化兴起。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较大,但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发展受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聚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4.
清江流域古文化时空演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从远古时期的"长阳人",新石器时期的古代巴人,到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无不揭示这一地区人类历史的渊远流长.从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与江河、洞穴及其它地理条件的关系来0看,流域古文化时空演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说明了人类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域特色园林遗存,以赣鄱流域为研究范围,选取遗存的15处书院园林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着重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影响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内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空间分布类型属“均匀型”,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ii)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不均衡”,即主要集中于赣东北至赣西南的带状地区,主要分布于上饶市、抚州市、吉安市与宜春市,且大多数沿流域内5大水系及其支流分布;(iii)时间分布特征也表现为“不均衡”,即始建朝代越早遗存的数量越少,遗存至今的书院园林大部分始建于明清时期;(iv)主要影响因素有人文、经济、自然、交通、保护力度与市域大小等.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以沿黄9省及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黄河流域26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名城的聚集程度较小,名村的聚集程度较大;(2)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分布大体呈“北少南多”的特征,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镇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而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村则绝大部分集聚在山西省;(3)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交通因素次之,而地形地貌与水系的影响程度最小,人文因素、政策因素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以长江上游地区国家级及省级共2 60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算、重心迁移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基于20 km×20 km的均匀网格,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空间关联模式及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宋元以后的3个时期中;2)文物保护单位在长江上游地区整体呈现东密西疏、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无论是不同时期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不同类型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都存在高度集聚性;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H-H型为主;最后,各时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均集中在四川盆地,迁移距离呈波动变化趋势;3)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8个变量共同影响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按因子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是年末人口数、地区GDP、公路里程、海拔、1956—1992年平均降水量、河网密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坡度,位于前3的人文因素指标更具解释力,即人口密度越大、地区GDP越高、交通越便...  相似文献   

9.
采用趋势分析探讨了三峡库区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空变化格局及与海拔的关系;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NDVI变化的突变点进行了识别;通过相关分析明确了区域NDVI与气候、人文因素间的关联性和驱动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区域NDVI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且随海拔上升呈先增加后略微降低的趋势;(2)2000~2008年NDVI增加趋势较明显,2009年以后放缓;(3)以气候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仅占研究区面积的8.9%,人类活动是区域NDVI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具有正向作用,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负向作用,亟需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建历代名人数量、影响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其成因.研究发现:福建名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时间上,不同时期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影响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丰富起来.空间上,东南部沿海地带名人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南沿海集中,并向少数地市集聚的趋势.各地域范围内人才类型分布也有很大的差距,政治类名人最多.福建历代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主题公园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作为经济及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指导主题公园产业合理布局、发展及区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究1985-2021年36年间长三角地区主题公园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21年,长三角主题公园数量逐年上升且阶段性分布明显,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探索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2)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经历了从离散到不断集聚的演化过程。主题公园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中东部密集,四周多组团的分布格局,并呈现以所在的核心区不断向周围扩散的趋势。等级规模越大的主题公园在空间分布上越为均衡。不同主题内容的主题公园,以游乐休闲类分布最广,其余主题公园分布较为集中。(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是影响长三角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对长三角主题公园的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理学文化景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采用描述统计与核密度分析法,借助GIS技术,对北宋到清代952年间建设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的理学文化景观(书院和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空尺度上,不同朝代建设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数量差异大且不平衡,海拔200~225 m处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九曲溪与山北景区两大主景区,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应注重完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李孜沫 《江西科学》2020,38(4):475-482,536
古村落是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明珠",研究和解读古村落是科学阐释"美丽中国"和"留住乡愁"战略的应有之义。以江西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古村落的时空演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江西省有352个形成于历史时期的古村落,其中经济社会繁荣和移民大量迁入的唐、宋、明三代是古村落发展的黄金期,并具有由赣北、赣中向赣南拓展的空间时序; 2)江西省古村落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并在赣中、赣北形成3大高密度组团,且历代新增古村落的分布重心具有"一路向南"的迁移轨迹; 3)江西省古村落是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基础性效应与经济、交通等人文因素的关键性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大运河沿线区域48个行政单元内的5个批次共3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2工具,运用距离分析、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运河沿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的时空不均衡性,且村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在局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冷热分区;整体表现为“局部高集聚,全局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邢台、鹤壁、邯郸、安阳4个区域呈现出高集聚状态,在杭州、宁波、绍兴区域呈现出次高集聚,其他区域低集聚;在距离大运河河道60 km以内的传统村落具有趋向于河道分布的特征;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大运河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流域1868座博物馆为研究样本,借助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位序规模法则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数量呈上升趋势,占全国博物馆总量比重不断增长,增长率达到20.05%;黄河流域博物馆密度呈现不均衡的特点,随着年份的增长,密度高值不断增加且显现,分布呈现“多中心”模式并不断集中演化;黄河流域博物馆重心居于东部,椭圆空间形态具有“西南—东北”的分布,重心移动轨迹逐年向东移动,椭圆转角呈现出持续增大的态势;黄河流域博物馆整体呈正相关,极化作用明显,聚集格局愈发突显;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分布演化的影响力有差异性,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为次要因素,资源因素为一般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古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地形特征上,陕西省古遗址集中分布在坡向为正南、西南和东南,海拔450m左右,坡度0~10°的平原区。点线分析发现古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10km的范围内,表明古遗址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点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其他地区分布比较散乱;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相似文献   

19.
以淮河上游地区为研究范围,运用实地考察、历史文献和GIS技术,分析从秦代至今2200多年来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揭示城市与河流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城市选址多在河流沿岸或干支流交汇处;第二,历史上城市分布呈现从北往南发展,北部城市数量多,城市分布密度大,南部数量少,分布密度小;第三,秦至西汉时期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东汉至魏晋时期城市稳定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城市数量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到元代,城市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明朝城市数量有所恢复,呈现出现代城市的分布形态.清代以后城市数量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性,基于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LST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0.32℃/10a(P<0.001),表明该区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中夏季(0.5℃/10a)增温最显著,秋、冬季次之,而春季(-0.096℃/10a)呈降温趋势.(2)空间上,东帕米尔高原以及阿里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东部高海拔区域升温较快;季节上,春、秋两季具有相似性,均呈中部降温、东西两侧升温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升温或降温趋势并不显著,夏季,低海拔区(Ⅰ)和高海拔区(Ⅲ)以升温为主,中海拔区(Ⅱ)以降温为主,而冬季呈现与夏季相反的态势.(3)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的偏相关系数为-0.870,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纬度的偏相关系数-0.513,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LST与海拔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