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则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  相似文献   

2.
企业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企业在营销中往往置社会道德于不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很容易反映到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而对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影响.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的营销合不舍道德要求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规范市场营销,保持社会道德水平不滑坡.必须从制度、法律、监督等方面对企业的营销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主体一向以无私性为人们所称许,然而,在个人正当利益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主体的道德奉献客观上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各主体之间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相对平衡将使道德主体产生公平感,并形成激励力量,激励其进一步的道德践行。为激励个体的道德养成,又不失道德的本性,社会应建立公平的道德回报机制,并通过树立榜样引导个体选择社会比较的适当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评价道德水平的标准和加强道德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道德伪善是一种道德印象管理行为,显性自恋的个体需要通过道德伪善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因此,本研究结合个体内显性自恋的人格倾向和个体间人际因素进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显性自恋个体在虚拟和真实道德情境中是否会产生道德伪善以及高低显性自恋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实验设置了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2个在场情况,讨论不同在场情况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显性自恋个体存在道德伪善且不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道德伪善随着自恋分数提高而增加;在不同他人在场时均会有明显表现道德伪善,且2种条件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主张每个个体应当在原初状态中以工具理性为指导,进行自由平等的选择,最终达成一致的正义观念,以形成正义社会的道德基础.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本性自利的个体在现实社会中为自己确立道德法则.对这一道德法则的遵从将有助于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体系,有助于每个人有效地推进自身利益.在如何建立道德法则的问题上,罗尔斯开辟了新的立场与方法,这是罗尔斯道德哲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谐音这种言语表达方式具有控制信息的效应,也具有美化信息的效应。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在运用谐音表达方面脱离社会传统道德的制约,则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伤害他人,有损自己。谐音运用只有得到传统文化道德的认同,才能体现控制信息和美化信息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起源的人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看来,道德是对人的一种约束性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产生的外在于人的工具。作为目的性的主体存在,人为什么要去遵守那些外在的工具性规范呢?为此,有必要重新解读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谐音这种言语表达方式具有控制信息的效应,也具有美化信息的效应。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在运用谐音表达方面脱离社会传统道德的制约,则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伤害他人,有损自己。谐音运用只有得到传统文化道德的认同,才能体现控制信息和美化信息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0.
道德评价及标准问题数年来一直是众多史家讨论之焦点。反对者从史家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文化间差异以及历史结果好坏的相对性出发,认为历史学家无须在作品中做出道德评价。而赞成者多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出发,阐述了道德评价的必要性。实际上,历史学家在选择题目、引用材料和使用语言时必然会带有道德评价成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也要求史家必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还是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人们埘荣誉、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根据一定的荣辱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会对自身或者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一种相应的或荣或辱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开放、多元、民主的社会里,道德对话将成为高校德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要进行成功的道德对话,需要有“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以及平等性、开放性、针对性和情感的交流等原则。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形,有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环境对话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本质是利他性,关于利他性的道德学说这个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关怀他人”的道德学说,这是道德利他性的最基本的层次。第二种类型是以韦伯为代表的“造福他人”的道德学说,只有造福他人才能做到关怀他人,因而这是道德利他性的较高层次。第三种类型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完善他人’的道德学说,促使他人(包括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关怀他人和造福他人的目的,因而这是道德利他性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4.
公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持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对中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吧!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道德统一于社会实践。道德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性资源,并遏止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科技创新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必须把创新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和大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道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在道德环境中占主要地位,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或精神)环境,国际环境和历史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改变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实践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纽带,人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环境。对自然环境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宣传和弘扬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各类典型,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做好对环境破坏者的感化和教育工作。要下决心改变目前学术界重环境伦理、轻伦理环境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是现代社会控制的两种主要手段,各有优劣、互相补充。只有法律控制与道德控制协调发展,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因此,法律控制与道德控制并重的社会控制模式,是转型期既符合我国传统又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社会道德环境中的失德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它易于动摇学生的道德信念,并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要破解这一困局,就要突出学校德育对社会的引领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高其道德主体能力,并积极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徐莹 《科技资讯》2012,(31):236-23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高职学生应该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既要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人和道德人是融为一体的。高职院校要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培养并重,但道德人成长的滞后要求更要重视对道德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诚信重要的道德功能,它集基础道德功能、商业道德功能、政治道德功能于一身,在社会领域广泛地发挥作用;认为它既是基础性的道德原则,又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定律,还是党和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