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在剖析传统的技术史研究基础上,基于语境分析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技术编史学的学术规范、研究疆域、方法原则等进行了解读,讨论了技术史应该研究什么、如何认识技术史及怎么去研究等基本问题,论证了技术编史学对于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4年7月30日到8月12日,中国科学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技术史研究班。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1所大专院校、党校、工矿企业的175位教师和教技人员参加研究班。研究班注意把技术史研究和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结合起来。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柯俊教授以“研究技术史的几个问题”为题,全面论述了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开展技术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清华大学高达声副教授在“技术史概论”中探讨了在新  相似文献   

3.
1975年,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Б. M. 凯德洛夫和H. Ф. 奥夫钦尼科夫主编,由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所的一批高级研究人员参加编写的《物理学的方法论原理》(付标题是“历史和现代”)一书。全书中译文约35万字,即将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济史视角的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需要继承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在机器换人“常识”的经济史理解基础上打开“技术黑箱”,引入《资本论》的技术史视角批判和反思机器换人“常识”,进而找到新的认识论和推理逻辑问题,即“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能力的知识”——技术知识论。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思路,技术史与经济史如同技术哲学的“内史和外史”,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分裂的,没有经济史的技术哲学是瘦弱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技术史学科的诞生与工程学教育大有关联。高校基于工程师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培育其职业意识,早期偏向精英化路径,20世纪中期转而依托以科技为主线的人文观,这一融合为技术史学科及其学会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工程学对美国技术史学科的人员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认识论都影响至深。学科始终关注与社会广泛相关的工程系统,进而基于美国“适应、改良、应用”欧洲技术的历史路径,发展出以域境主义为特征的技术史叙事策略,并在当代出现细分化、全球化、社会史化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技术史经过18世纪末以来200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复杂学科结构。技术史的所有分支学科,可以归并为基础技术史、综合技术史、部门类别技术史、技术社会活动史、专项技术制度史、专项技术成就史等六个学科群组。因研究对象相同,技术史与技术哲学、技术学形成同缘关系;因研究内容互涉,技术史又与科学史、文化史、工程史、农业史、工业史、交通运输史、建筑史等专门史形成近邻关系。  相似文献   

7.
《技术史》     
柏·基勒 (Bertrand Gille) 编辑、1978年巴黎Gallimard出版的《技术史》(Histoire des techniques)是七星社百科全书中最新的一卷。作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才完成,其内容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部技术史方面的巨著。全书共分两部分:技术与文明,技术与科学。第一部分全部是由柏·基勒完成的。他认为,以往的技术史,只叙述“孤立的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中国工程师》杂志社和华中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24日至30日在湖北宜昌葛洲坝工程局党校举行。大会中心议题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共收到论文36篇,参加代表38人。提交本次会议的论文涉及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许多方面。1.综述性论文有《试论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论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五四以来“科学救国”思想初探》,《论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论中国技术发展战略》,《从中国兵器发展史谈战争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等。2.比较技术史研究,论文有《中日近代技术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9.
德国的技术史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上升期和拓展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致力于出版各类技术发明与商业史的相关著作,并着力保留和整理技术文化相关的实物和档案,推动了早期德国技术史研究的建制化。1960年代之后,德国的技术史研究进入了拓展期。在联邦德国,工业大学和技术博物馆的历史学家们逐渐成为推动技术史研究进一步建制化的主要力量。与早期工程师为主体不同的是,历史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的历史以及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背后导致技术变革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1990年代后,消费史逐渐走入他们的视野,作为其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白馥兰是当代英国著名技术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她的技术史研究从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起步,继承和突破李约瑟的科技史研究,以农业史和妇女史作为双重核心。其技术史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技术与社会,遵循着自技术而来、向社会而去的理论进路,旨趣在于以技术观社会。就研究视角而言,包括广义技术视角、人类学视角和汉学视角。就研究局限而言,包括文献方面、观念方面和比较方法的不足。总之,白馥兰展示了一位从李约瑟时代走来中国技术史研究者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11.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联合举办技术史讲座,每周一讲,从1983年4月到7月,共14讲已全部讲完。该讲座聘请谢焕章、范岱年、史超礼、周世德、黄晞、吴焕加、丁(?)等13名专家和教授讲授技术史导论(技术史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目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发展史,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发展,航空航天发展简史,美国技术发展的历程简述,冶金技术史概论,建筑的过去与现在,古代火药技术简史,电力技术发展简史,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金属切削发展史,继承发扬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传统,中国兵器的发展,日本近现代技术史浅谈等内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厂矿企业总工  相似文献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就应首先解决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中所辟的“关於科学方法论的笔谈”一栏,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此欣然的参加了笔谈。我要谈的是在农业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工业技术史研究,讨论工业技术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代表,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六日至十三日在武汉召开了现代工业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方法论小组(MMK)是苏联(俄罗斯)哲学和逻辑学史上时间跨度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学术共同体之一。MMK的杰出领导者季诺维耶夫最早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深刻揭示了《资本论》蕴含的辩证逻辑和科学逻辑;谢德罗维茨基是MMK的精神领袖和有力组织者,在他的领导下,MMK经历了思维研究、活动研究和一般方法论研究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形成了内容-发生逻辑、活动论和系统-思维活动方法论三种范式。MMK主张的方法论主义和发起的方法论运动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转向”。MMK为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时至今日,MMK倡导的“社会-文化范式”和“方法论思维”对俄罗斯科学哲学未来发展和分析方法都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协和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17日至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以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议题,配合中央开发新疆地区的战略部署,交流了对技术发展规律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16.
把国际技术史委员会(SHOT)在技术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与变迁,作为理解西方技术史学理论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的切入点,利用《技术与文化》的史学专题讨论、其他相关论著和SHOT年会资料,系统梳理SHOT各发展阶段技术史学理论的基本旨趣、核心议题与关键特征,对其变迁动力进行逻辑解释,从而把SHOT群体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作出的理论反思构建成一幅完整的学术发展地图。这为把握当今技术史的发展取向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中国技术史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7.
<正>牛津大学在科学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2016-2019年,笔者在牛津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其间对牛津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和现状有所体认和观察,印象最深的是其“三史合一”的进路。“三史”指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三大研究面向,其背后的推动者是科学史博物馆、科学史教授讲席、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研单位。这些研究方向和教研单位的形成及其整合,是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学科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略论技术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方法论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具体技术方法的考察,有按技术开发总体程序而进行的关于技术规划与设计方法、技术试验与试制方法、工程技术体系建造或实施方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及技术推广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对技术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所作的考察;还有对发明创造思维方法所进行的较深入的探讨;从而打开了一个技术方法论研究的广阔领域。然而就方法论的“论”而言,需要把分别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纵观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在技术方法的创造和应用中,有没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或“元方法”呢?这是应当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作者认为技术试验是一切技术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技术试验”是技术方法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本文试图从技术哲学角度对技术试验作一些概括性论述,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基础研究导致了数理逻辑的兴起和公理化浪潮。作为科学发展的哲学反响,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科学研究活动的理性重建纲领。由于逻揖实证主义者过于注重科学理论和科学评价的逻辑学、语言学特征,忽略了社会、历史因素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影响,因此,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历史学派的攻击下,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性重建纲领被搁置起来.但几乎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把人工智能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了。它要求进一步认识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论规则,同时也表明了启发式规则在问题求解、机器学习及其它智能模拟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开始重新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的结果使一部分科学哲学家认识到;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正>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史与技术遗产学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与该学会的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按拼音排序),并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历史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