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措施,本文基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基础,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具体措施,重点针对"卓越计划"的理论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体系、效果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教学改革。经实践应用表明,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而进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本文根据现有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选拔与管理方法,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点,确定了学生选拔与管理程序,并进行尝试与实践,为兄弟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浙江科技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是决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探索实践。通过实践,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获,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卓越工程师培养效果初显,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相似文献   

4.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工科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其本科培养方案中应占有重要地位.针对目前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结合我校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自动化专业教学应在坚持控制理论特色的同时,注重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以增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自动化专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因周边水能资源富集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发展优势。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立足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工科学生综合实践实训等方面不断探索和优化,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集合区域优势、明晰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区域优势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井巷工程》教学改革为平台,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并以《井巷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案例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破""支""管"模块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环节优化及考核评价环节改革等举措。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些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该计划的要求和大学数学的特点,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四项举措,以促进该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主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科学》2014,(1):186-186
正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目标,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知识的现场应用能力,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于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科学》2012,(4):5-5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是工程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细化学生的组织管理、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施国际化策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黑龙江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的试点专业,几年来,围绕"卓越计划"工作要求,树立了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  相似文献   

14.
林井祥  康健  高伟 《实验室科学》2014,17(5):139-141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卓越采矿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提出了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石,论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设计培养计划、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适应当前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现状以及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探索该计划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考核方式、以及在毕业论文环节做出的重要改革,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立足本校和本专业实际,突出办学特色,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切入点,对辽宁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与优化,重构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最终培养出知识体系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较高,适应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为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必须打好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提高做准备。从大一学生工程素质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大一学生现状,阐明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必要性,同时对这类面对大学新生的"导引式"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从硬件设施的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建立、电子化信息库的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的创建、实践基地的开放、管理制度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旨在营造行业氛围,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增加实验学时、开发新型实验系统、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丰富的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自主研究性学习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培养人才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讨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形成以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通过对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急需的机电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