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本科专业目录所构建的学科体系下,旧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再合理.新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考虑了如下因素:专业的口径宽窄、相近专业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影响、专业方向与市场主体对口、专业方向与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吻合等.新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可以按"工程投资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两个方向设置,也可以按工程类别设置.  相似文献   

2.
唐均 《甘肃科技》2016,(14):56-57
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新理论飞速发展,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刻不容缓。本人从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套"分层培养、逐步提高"、操作性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3+1"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动化专业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入手,通过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细化分析,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专业实验室开放,将创新性实践环节引入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这种层次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对标"中国制造2025"、"新国标"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的要求,我国的工科专业教育体系面临较大的挑战,即建立我国自己的"新工科"工程教育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经过分析得出,建立"新工科"工程教育体系,其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核心,也是首要之务。以延安大学工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举措,并阐明了延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项目。文中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教学体系的结构。通过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的措施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裴俊华 《甘肃科技》2010,26(16):176-179
论述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根据多年专业改革,对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研究,提出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来贯穿创新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对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竞争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研究应用技术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问题。通过建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3个理论课程平台,并辅以"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校内专业能力训练和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的融合提升。建立以"学习产出"为主轴的教学测评体系,使培养方案符合国际通用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大幅提升给排水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发展培养要求,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高层建筑结构及辅助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必修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从能力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授课体系、能力考核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实践表明,教学环节的体系化建设、体系化执行,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对人才的要求,阐述了高校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于个人、行业、国家的意义,并从灌注研究型学习理念、搭建专业内部培养平台、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就如何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目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工业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剖析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意识,完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出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文以南昌航空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整体构建过程。实践表明,该体系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印刷产业技术根基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基于"现代图像传播技术体系"的学科视角,牢牢把握"视觉信息的再现与传播"这一印刷工程专业的学科核心,突出其高度综合性、应用性的专业性质与特色,来组建其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具体阐明了构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与实施策略,并强调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澜湄合作机制的背景介绍,引出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改革意义,根据专业应用转型的现实需求、教育体系的创新需求、云南地方特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求提出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措施,探索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新理念,创建新模式,构建了"专业+语言"、"教+赛+训"、虚实结合的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结果显示通过系统化的工程教育改革达到了的阶段性成果,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改革模式为相关行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并为新工科的推进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培养全新型工业化人才指明方向,同时为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核心方案。本文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华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矿物加工专业教学体系当前存在的不足,并在阐述了"卓越计划"指导教学改革所应遵循的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矿物加工教学体系改革的明确方向。以期通过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建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企业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为高校开展"卓越计划"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讨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形成以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通过对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急需的机电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与江汉大学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和"材料产品设计"两门实验课程为基础,从设计理念、目标、组队机制、研究方向选择机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基于群体创新的高分子材料类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体系的架构。这一体系的运行,可以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群体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光电信息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哈尔滨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构造的"以生为本、科学型与工程型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技能训练目标化,学年设计科研化,课程实践课题化,专业实践实际化,实习内容效果化,毕业设计成果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用工程的方法培养工科学生。地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DI"(设计/实现)的能力目标大纲和标准,提出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以"设计"为导向的三级项目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学生专业能力结构的分层模型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施策略,将计算机专业基本能力细化为若干关键域和关键实践,探讨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该文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体系评估和改革的研究。该文以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工程管理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人才需求的能力大纲,通过构建质量矩阵对南大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并在质量评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