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4,(5):85-87
通过选取潍坊市两所高等院校43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自评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当前大学生感戴心理的人口学特点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感戴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感戴密度上,独生子女的分值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不同专业大学生感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医科和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不同年级大学生感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2.
探讨苗族成年人在不同变量上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各影响因素。方法:用人脸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324名苗族成年人进行测查。结果:苗族成年人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26.10±8.349),男性在各变量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但只有家庭内支持存在显著差异(t=-1.996,p=0.047)。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及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r=0.635**,0.625**,0.312**,0.349**,0.366**),婚姻自评和个人收入能预测主观幸福感。结论:苗族成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但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提高主观幸福感,要注意社会支持、婚姻状况和个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嘉应学院的204名贫困师范生和228名非贫困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师范生与非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无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年级的贫困师范生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3)应对方式中的自责、解决问题、退避这三个变量能较好地预测贫困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量表法以150名硕士研究生为被试,研究主观幸福与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男、女硕士研究生与常模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硕士研究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2)男、女硕士研究生在主观支持上均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硕士研究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在支持的利用维度上,男硕士研究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3)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4)有恋人与无恋人在社会支持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得出,应该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人际网络,建立亲密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度,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47名在校高师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师生的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在0.230.89之间,P<0.01);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学业自我效能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80名高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以测量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1)高职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在年级维度上达到显著水平即主观幸福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2)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奕威  郑小卿 《科技信息》2011,(18):24-24,27
探讨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Well-Being)对丽水学院2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215名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年级差异;(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专业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私立中学男生的负向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私立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高,初三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私立学校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9.
以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各因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四个应对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应对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89,P〈0.001),而且应对方式中介效应也显著(β=0.197,β=-0.366,P〈0.001),其中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7%,不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福建省163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研究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职业女性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工作家庭冲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5名中医大在校贫困生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负性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负性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与负性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改善负性事件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对62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以探讨心理应激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城乡、年级上初中生心理应激源存在显著差异;城乡、留守和非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2)心理应激源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且同学朋友压力因子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广西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应激源在城乡和年级上主效应均显著,主观幸福感在民族上主效应显著。为民族地区初中生幸福教育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学生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62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562名高中生中226名(41.6%)有焦虑症状,356名(65.6%)有抑郁症状;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呈非常显著负相关;在领悟家庭外支持方面,女生高于男生;高领悟组的SAS、SDS得分低于低领悟组。结论高中生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可调节其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探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留守经历问卷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留守经历学生,且在所调查的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重视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在情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及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偏爱被试维度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小学生儿童虐待的基本情况,探讨小学生儿童虐待、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焦虑量表对86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小学生儿童虐待发生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儿童虐待发生率差异显著。(2)小学生儿童虐待与社会支持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3)小学生儿童虐待对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小学生儿童虐待越严重,焦虑水平越高;社会支持越良好,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广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对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关注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文章提出从培养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类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校类型之间除人际关系与恐怖因子外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而学校类型与性别、城乡生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