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代墓志是研究唐代妇女史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资料.墓志于妻妾关系极少涉及,要么避而不谈,要么隐恶扬善,但凡有所涉及,都是嫡室宽容、妾知进退,与传世文献所载嫡室悍妒、妾恃宠而骄颇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墓志"为尊者讳"的特点和"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与现实中的妻妾关系极难相处、真正和谐的极少有关,避而不谈是最...  相似文献   

2.
动词带宾语“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被“字句式.它出现时期早于唐代,六朝以前这类现象为数尚少,唐代以后用得已经相当普遍了.  相似文献   

3.
唐代冥婚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冥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它历史悠久,历代俱有记载,而以唐代为甚。本文从唐代社会中的冥婚现象和文学作品中所见的唐代冥婚现象着手,尝试分析唐代冥婚风俗风行的社会原因,重现唐代冥婚的操办仪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完成对唐代冥婚的略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对偶婚基本上被取代。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得以确立。周代以后开始盛行妾制,即嫡妻之外另有妾,历代相沿不替。嫡妾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相似文献   

5.
担任大学课程的教师,特別是基础课的教师,应自觉承担两种任务。一是本身的教学任务,另一是积伋引导学生“三入门”——即思想、自学、科研三入门的任务涫嫡饬较钊挝?本来就是一项不可分的工作,也是所有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出现只管传授知识,忽略或不做“入门”工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强调一年级基础课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入门”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唐代女妆为中心,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整体服饰特色。然后重点描述了唐代富有特色的女妆,并将唐代女妆与历朝各代的女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同时,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女妆出现的背景及其成因。全文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唐代女妆的特色,体现了唐代女性开放的文化,自由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贫女诗”是唐代中后期较为集中地出现的诗歌主题。根据诗歌文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贫女诗”可分为白描“贫女难嫁”和隐喻“寒士难举”两种类型。“贫女难嫁”和“寒士难举”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且都与唐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贫女难嫁”是唐代社会结构变动、士族门阀走向解体对人们婚姻观念的影响,“寒士难举”则反映了科举制替代官僚世袭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理论与形象的统一,黑格尔把它看作一个基本的命题。那么,书法艺术显赫的时代,一定是书法理论高扬的时代,唐代就是一个明证。唐代书坛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楷书大家,出现了张旭、怀素,孙过庭这样的草书大家,出现了李世民、李邕这样的行书大家,出现了李阳冰、李潮这样的篆书大家,浩浩荡荡,令前朝后代望其项背。唐代书论也无愧于唐代书法实践,参与者众,论述体例丰,阐释问题深,亦前代之所未有,后之宋元明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9.
唐代甲库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人事档案库。甲库出现以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保管人事档案的机构。历代都把档案与图书典籍存放在一起,著名的渠阁、兰台、东观都属于这一类。唐代甲库的出现是档案专业化管理的开始,本文拟就唐代甲库档案的管理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墓本课题即是判别过程的方向性,利用嫡变可以判卿万,.体系中过程的方向,但不适用于一般体系。为了扩大利用嫡判据的范围,往往将体7几手;环境作为一大体系(弧立体系)考虑,一再用此弧立体系的总  相似文献   

11.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2.
福建方言中,有一部分婚俗语汇有古代天人感应现的背景,反映了天人感应观对福建婚俗的深远影响.正视和分析这些语汇的背景,对移风易俗,树立现代婚俗新风尚,建立现代婚俗新语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婚姻从表象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是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充分认识婚姻的社会性,理智地将婚姻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统一起来,对婚姻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流行文化影响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表现及特征,对流行文化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社会价值层面的分析,并提出大学生、高校、传媒三位一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晋代“引礼入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较为典型儒家化法典,“引礼入律”是晋代法律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在《晋律》中有突出表现:刑罚实用上“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保护士族、官司僚政治、经济特权的政治经济立法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其产生根源有:从文化根源看,是因为礼有区分贵贱等级、定分止争的功能;从政治学方面看,司马氏所建立的是门阀士族统治,所以任用儒家制订、解释法律;从经济方面看,民本思想是礼的重要内容,“引礼入律”有助于恢复经济、安定民心。  相似文献   

16.
婚姻本身是“父系”文明的产物,在以父维系的社会出现以前,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算作“婚”的。本文用“聚麀’一词来指称初民两性关系,并分析了“聚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宋代门阀制度的衰落以及封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婚姻论财成为当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福建路的财婚现象相当突出。这种婚姻陋俗给福建路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官僚士大夫们对它的关注和批评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校大学女生普遍存在着"为恋爱而恋爱"的非理性心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婚恋价值观还在左右着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受社会性别的影响。因此,要从人文视角来关注高校女生的婚恋问题,提高女生的恋爱风险预测能力和处理恋爱变故的应变能力;同时,女大学生婚恋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整个社会意识的人文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易筮作为古代预测手段,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龟卜,在西汉时本来已经逐渐消失,但司马迁以专篇收录散失的卜辞,这正好说明卜筮这种文化现象的重要性。探究司马迁记载卜筮的原因,除了卜筮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外,还因为司马迁想通过卜筮等神秘文化来实现“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传统江南女性,在爱情婚姻上有诸多的痛苦和困惑,其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体现在妇女们对女神的宗教信仰之中。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又驱使江南社会女性产生了诸多非理性行为,其中祈子是江南女性女神崇拜中最广泛的宗教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