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胺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低分子脂肪含氮物 ,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有机多聚阳离子[1 ] ,在细胞内主要有腐胺 ( Put)、精胺 ( Spm)、亚精胺 ( Spd)和尸胺 ( Cad)等 .它可与带负电荷的核酸、酶、蛋白质以及细胞功能团相结合而参与 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 [1 ] .在植物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 ,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性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密切相关 .Put和 Spm水平明显高于非胚性细胞[2 ,3] ,而且随着胚性细胞的发育 ,从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到鱼雷胚 ,Spm和 Spd水平逐渐升高 .其中心形胚以 Put为主 ,鱼雷胚则富含 Spd[4] .当用多胺…  相似文献   

2.
以旱116为材料,研究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及与后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增长速率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通过回归分析,只有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被引入方程;在外源精胺(Spm)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显著增加,叶片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明显上升;在外源鸟嘌呤腙(MGBG)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明显减小,叶片中Spd及Spm含量明显下降,通过相关分析,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分别与抗旱系数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与后期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多胺提高水稻的抗性机理,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腐胺(Put)和鸟嘌呤腙(MGBG)对水稻幼苗多胺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湘早籼32号’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上升‘,嘉早935’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维生素C(Vc)含量上升明显;外源Put处理,明显提高‘嘉早935’Put,Spd和Spm含量及SOD,POD活性及Vc含量;外源MGBG处理,明显抑制‘湘早籼32号’SOD,POD活性和Vc,Spd和Spm含量的上升,且明显促进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Put,Spd,Spm与SOD,POD及Vc呈正相关,而SOD,POD,Vc与H2O2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瓜去根苗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对雌花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外源激素KT(激动素)和IAA(吲噪乙酸)对离体黄瓜去根苗内源多胺含量及其雌花形成的影响.在添加KT(3.0 mg/L) IAA(0.01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的黄瓜去根苗其雌花诱导率占28%.对照组的为0,雌花形成过程中去根苗内源Spd(亚精胺)含量、Spd/Put(亚精胺/腐胺)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高水平的内源Spd和Spd/Put有利于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添加KT(3.0ms/L) IAA(0.01 mg/L)处理和对照组的Spm(精胺)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雌花诱导率却差别明显.表明内源Spin对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无直接的影响.KT(3.0 mg/L) IAA(0.01 mg/L)处理的DAP(1,3-二氨基丙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外源激素可通过降低多胺的分解代谢水平来促进去根苗的雌花形成,Cad(尸胺)含量早于对照组出现并高于对照组,说明Cad不是雌花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而是该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5.
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早籼32号为材料,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PA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中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呈上升趋势,外源Put明显促进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的上升,结合态PAO活性是游离态PAO的9.8~15.65倍.通过相关分析得出:Put、Spd、Spm含量与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游离态PAO与结合态PAO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7.
多胺代谢对石竹试管苗成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无根石竹试管苗为试材,通过外施多胺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调控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试管苗成花,研究成花过程中石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二氟甲基精氨酸(DFMA)、环己胺硫酸盐(CHAS)能调控石竹试管苗成花率;Spm、Spd分别将成花率由38.3%提高至48.3%和60.0%,也提高了内源玉米素核苷类(ZRs)、异戊烯腺嘌呤类(iPAs)、吲哚-3-乙酸(IAA)水平;DFMO、CHAS则完全抑制成花,显降低内源IAA水平。因此,内源激素与多胺的代谢水平共同控制石竹试管苗成花。  相似文献   

8.
D精氨酸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内源多胺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内源多胺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以分别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及其混合菌的5种菌根化马尾松小苗为材料,通过添加ADC竞争性抑制剂D精氨酸(DArg)进行室内模拟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分析了各处理植株的萎蔫度、针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旱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未施加DArg的处理中,各植株的抗旱能力依次为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高、紫金蜡蘑(La)菌根化植株次之、CK植株较低,而DArg处理的各植株抗旱能力发生了逆转,依次为CK植株较高、La菌根化植株次之、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低。分析表明菌根化马尾松植株Put合成主要依赖以LArg为前体的途径,并且向Spd和Spm的转化效率较CK植株高;维持较高Spm含量、(Spd+Spm)/Put值,是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正常莴苣(Lactuca sativa L.)"挂丝红"种子为材料,采用外源多胺(Put,Spd,Spm)、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已胺(CHA)、多胺氧化酶抑制剂-氨基胍(AG)、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处理,研究多胺降解产物H2O2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外源多胺都可以显著促进莴苣种子的萌发,0.5 mmol/L的Spd作用效果最为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CHA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有关.因为(1)Spd可显著促进多胺氧化酶活性和增加吸胀种子的H2O2含量.(2)DMTU可降低Spd对H2O2含量的促进作用而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3)AG显著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PAO活性,而降低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暗示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参与莴苣种子的萌发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取石竹叶片为外植体,经愈伤组织并诱导出无根试管苗,然后再进行试管苗成花培养,发现外源生长调节物质(NAA,6-BA)、多胺(Put,Sps,Spd)和多胺合成抑制剂(DFMO,DFMA,CHAS)能调控试管苗成花;经内源指标测定(含激素、多胺、可溶性蛋白质、糖、淀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研究石竹试管苗成花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外源供给低浓度NAA、Spm、Spd,有利于石竹试管苗成花,0.5mg/L的6-BA及5mmol/L的DFMO及CHAS完全抑制成花;(2)内源iPAs、ZRs、IAA和Spd与石竹试管苗成花关系密切,这些物质内源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成花;(3)激素和多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