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 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节气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够说全这二十四节气,并且能够了解它的含义的人,却并不一定太多。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365天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考古和经多次核实的调查材料,探讨壮族民间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认定壮族在没有创制系统的历法以前,主要通过观察物候和星象来定岁节时令,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笼统纪时法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6.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  相似文献   

7.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早期开始就与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观测既是敬天的活动.也是"通天"的手段.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观象授时"成为帝王统治的首要政治任务.历法是"君权神授"的"天命"的象征.改革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从敬天和观天的宗教天文活动中产生了"法天"的思想.帝王只要按照历法规定的"月令"治理国家,社会就和谐有序.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思想,把天文现象当作灾异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以观天象而占国家大事吉凶的中国占星术因此在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主政时期天文台、历法和天文仪器的历史概况,初步分析了其发展的条件及原因,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法中内插法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历法中内插法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疏解和研究.结果表明,内插法肇始于《周髀算经》中关于晷长的计算,后经东汉、随、唐、元等朝代天文学家在日、月、五星的运行测量和计算中逐步得到发展.元代郭守敬的平立定三差法(招差法)标志看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从二次到高次插值方法的演变.通过中外比较,有些成果比西方国家早400-1000年。  相似文献   

10.
行星运动是中国古代历法推算的重要内容。以火星运动为例,考察自汉代《三统历》(《太初历》)至隋代《皇极历》5部历法中的火星运动计算,由此探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理论和推算之间的关系。从《三统历》开始,火星动态表逐步精致化:增加会合周期中的段数,调整每一段的起始点时间及其中的视速度大小,引入"合"的概念等。分析这些运动表的构造,探讨其所依据的实际观测数据和观测技术。特别是动态表中"留"的数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精度。中国在公元6世纪观测发现了太阳运动和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通过《皇极历》分析这种不均匀性是如何体现在关于火星的历法计算之中。动态表不再固定,其中每段中的速度随着"晨始见"的时刻而变化,说明计算模型与实际观测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1.
《兴和历》是东魏时期修订的一部历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是参与改历的人员规模之庞大,阵容之豪华,在中国历法史上非常罕见,这一情况值得注意。因此本文考察了《兴和历》的制定过程及参与人员的背景,特别是详细考察了信都芳和李业兴围绕《兴和历》展开的争论和李业兴的制历主张,并通过比较《兴和历》与《正光历》的异同,分析了二者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的形成、壮大、发展,展示了在天象观测记录、历法编制、仪象制造、民间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对外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设计的食分算法与食限的大小及定义方式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月亮视差的影响,因此,传统历法中日食食分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食食限定义为日食视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日食食分算法具有明晰的天文意义。在论述中国历法家对日食食限的定义方法以及基于这种定义而给出的简明的日食食分算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述隋唐以降中国古代历法家使用的各种多项式插值算法的构造思想,以及当时的历算家所采用的其他一些数值计算方法,如高次多项式函数,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法“上元积年法”和“近距历元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傅仁均《戊寅历》首创的“近距历元法”以及古代历算家的历元价值观,指出对于上元积年法,“废”与“止”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16.
古代军中计时法模拟漏刻,操作便捷,所见有步行计时法、数珠计时法.《武经总要》所载之步行计时法沿用《太白阴经》,其昼夜长短数据有历法的渊源.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昼夜之分,如测时定更,起算点常用天亮、天黑或日出、日落,这些时间点存在周期变化,两种军中计时法在运作时,需参照官方历法之昼夜长短数值.这种情况,与漏刻改箭依据官历昼夜时刻的原理相类,可以从制度层面增进对时间计量的理解,并丰富对中国古代历法社会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纪元历》等8部宋代历法的定朔推步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历法中,定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定朔的推算精度直接影响推算日月食的精度.从中国古代定朔算法模型入手,清晰梳理了<纪元历>定朔推步过程,并严格按照其推朔过程编写计算机程序,计算出<纪元历>等8部历法颁行期间的每次定朔时刻.将这些结果与理论值相比较,得出各部历法推算定朔的精度,就此对各历的优劣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指出精度的降低是宋代频繁改历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古代分数的起源情况及其发展成为十进制小数的历史过程.找出中国古代分数的不同起源,结合古代历法讨论分数的广泛使用与十进制小数发展.中国古代分数起源于比例关系、度量分割及整数除法,其应用十分广泛,且形成一整套关于分数的理论.中国的十进制思想早已有之,其真实意义在于以"无名"命"微数".但由于中算数学追求数值算法的高精度性,使得现代意义下的十进制小数直到宋元时才出现.  相似文献   

19.
阐述蒙古民族在元王朗主政时期设立天文台、改进天文仪器和历法的历史功绩,初步分析了其发展条件及原因,以充分事实说明蒙古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主政时期天文台、历法和天文仪器的历史概况 ,初步分析了其发展的条件及原因 ,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