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非线性温度场理论,编制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温度场分析程序;通过对不同温度-应力途径试件力学行为的对比分析,说明了瞬态热应变的重要性,并提出双轴受压状态下瞬态热应变计算模型和瞬态模量的概念;根据大挠度板单元和热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3块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火灾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瞬态热应变和膨胀应变对其火灾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计算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瞬态热应变模型的有效性,参数分析得出膨胀应变和瞬态热应变对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火灾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及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本文从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出发,推导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本构方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得到了正交各向异性钢筋混凝土板在自重与受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及板中挠度值。对比分析了视钢筋混凝土板为各向同性时的应力及应变情况。发现2种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及板中挠度值与实验数据均较接近,因此,本文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是可行性的。由于2种情况下模拟结果相近,因此可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为各向同性进行分析,以简化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交叠层板横向初始开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一种分层剪滞模型,并结合线弹性断裂力学,研究了正交叠层板在受到沿0^。层方向的拉伸荷载作用下,90^。层中产生横向基体开裂的破坏问题.同时求得了计及固化残余热效应影响的初始破坏应变,计算结果和现有实验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本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叠层板的破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所得结果也为进一步分析叠层板的多级破坏和最终破坏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韦鹏 《科技资讯》2007,(35):65-65
叠合板作为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基本构件,其用量最大,因而对叠合板的研究有很深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叠合板厚度过大,具有局限性,本文对之进行改进,并通过试验对其受力情况及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本文所作的改进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住宅建筑整体性设计要求提高 ,相应地现浇砼楼板越来越常采用。施工过程中楼板裂缝的产生较为普遍 ,本文针对某住宅楼建筑现浇砼楼板裂缝 ,进行的裂缝原因分析和计算 ,对同类建筑裂缝的控制和处理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桥梁工程中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斜板梁进行的静载试验,测出了板的应变分布和变形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宽板弯曲问题的应力中性层与应变中性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宽板纯弯曲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应变中性层和应力中性层的表示式,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了应力中性层和应变中性层的关系。指出了虽然应力中性层和应变中性层都是内移的,但应力中性层的内移量小于应变中性层,并证明了这一结果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侯玉泽 《科技资讯》2012,(14):61-61
本文论述了有关粘结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力学性能的实验分析。钢梁和混凝土板由胶粘剂组装而成。对例如胶粘剂的性质和粘合接头的不规则厚度等主要技术参数对力学性能及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这项工作中使用了两种胶粘剂。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非定常电磁场和机械场的作用下,洛仑兹力对非线性载流薄板薄壳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导出在电磁场中洛仑兹力的具体表达形式,通过对环形薄板的电磁场和机械场联合作用下应力应变状态的计算,计算变化洛仑兹力的作用可以得到最佳的应力应变状态,本文可供在经电磁场中工作的载流元件,防护元件及设备的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确定混凝土双向板极限荷载和薄膜效应区域,进行了6块混凝土双向板承载力试验研究,观察试验板裂缝开展和最终破坏模式,获得了试验板荷载-位移曲线.在此基础上,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考虑受拉薄膜效应影响,提出新的混凝土双向板破坏模式,建立确定受拉薄膜效应区域的椭圆方程,推导板块内力平衡方程,获得各板块承载力增大系数.同时,编程计算混凝土板荷载-变形关系,分析薄膜效应机理,并用于验证理论方法有效性.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国内外试验结果及理论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提出的破坏模式与传统拉压薄膜效应机理相一致,可用于确定混凝土双向板极限承载力、拉压薄膜效应区域和最终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岩石在点载荷作用下塑性特征,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花岗岩、细砂岩、黄砂岩、玄武岩、粉砂岩、红砖在点载荷作用下位移-载荷曲线,得到了6种类岩石力学特性和塑性特征。粉砂岩、红砖和玄武岩的强度接近;黄砂岩、花岗岩和细砂岩强度呈现线性增大,且与刚度变化趋势相一致。随着强度的增加,变形呈现先急剧增长后缓慢下落的特点。根据曲线规律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分级,黄砂岩、粉砂岩、玄武岩和红砖均属于脆塑性岩石;玄武岩为塑性岩石,细砂岩为脆性岩石。通过塑性系数对岩石进行分类,细砂岩为脆性岩石,级别为1级,塑性系数为1;玄武岩为塑性岩石,级别为6级,塑性系数为6~∞;花岗岩塑性黄砂岩塑性粉砂岩塑性红砖塑性。岩石越致密越均质,弹脆性越好;孔隙越多越离散,塑性变形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塑性混凝土配合比与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采用最优砂率配制的塑性混凝土其变形性能好(大应变)并呈塑性破坏、弹性模量对砂率变化的敏感度小、用水量较小l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膨润土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引气剂的掺人有利于改善塑性混凝土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将其用于土石坝防渗墙工程,无论是施工性能还是墙体性能均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混凝土弹塑性硬化规则的描述指出目前诸多研究方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在应力空间上,将混凝土塑性硬化模型划分为弹全塑性断裂模型和弹塑性硬化断裂模型两种类型,分别在相应的基本假定条件下,给出了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弹塑性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Surfer软件分析的方法,研究棉花膜下滴灌和膜下软管二种灌溉方式下磷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以及棉花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中下渗(0~30cm),膜下滴灌磷的浓度与膜下软管磷的浓度分别为25~30 mg/kg和22~26 mg/kg;膜下滴灌条件下磷在土壤中侧渗范围为0~10cm,磷的浓度为9~25mg/kg;膜下软管条件下磷在土壤中侧渗范围为0~20cm,磷的浓度为12~26mg/kg;棉花膜下滴灌平均单产(籽棉)比棉花膜下软管灌平均单产(籽棉)多127.5kg/666.7m2。膜下滴灌磷在土壤中分布集中,浓度相对较高,分布均匀,利于棉花根系的吸收,提高了磷的利用率;而膜下软管灌磷在土壤中分布分散,浓度较低,均匀性差,磷利用率较低。因此,棉花膜下滴灌磷的效果比棉花膜下软管磷的效果好,同时膜下滴灌磷通过随水施入土壤中可以满足棉花整个生育期需要。  相似文献   

15.
将材料本构关系简化成拉压屈服极限不同的理想弹塑性模型,推导了矩形横截面梁在完全弹性状态、单侧塑性状态及双侧塑性状态下依赖于压拉屈服极限比的几何中轴的曲率方程.并将其应用于悬臂梁的变形及各阶段极限荷载的分析,最后利用所得的解研究了材料压拉强度差效应对矩形截面梁塑性极限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材料压拉强度差效应时梁的塑性极限弯矩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郑文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541-4544
影响连续梁塑性变形及塑性承载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如截面形式、跨度、加载荷载方式、跨长比等,这些影响在确定塑性承载力时是不能忽视的。对比了在不同加载方式及跨长比时,连续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结果显示,等跨单边加载与双跨加载时两者极限荷载相等,但单跨加载,达极限荷载时挠度大于两跨加载。连续梁跨度相差较大时,其极限承载力降低,对承载不利。且达极限承载力时,塑性变形能力也加大。  相似文献   

17.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端固支梁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位荷载法分析了两端固支超静定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加载及变形过程,并给出了加载各阶段的弯矩和位移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受力变形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弹性阶段:固支端附近产生塑性变形阶段;固支端为塑性铰而固支端附近塑性区卸载阶段;固支端保持为塑性铰而梁中部部分区域产生塑性变形直至形成塑性流动阶段.  相似文献   

18.
塑料类管材正在住宅和其他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仅有一部分管材适用于输送热介质。塑料类管材与钢管等金属管道相比,其力学特性有较大的区别。阐明塑料类管材的物理力学特性,比较了各种塑料管材的特点,指出了塑料管材选择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塑料表面碳纳米管抗静电覆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压和喷涂两种方法在聚丙烯和聚苯乙烯两种塑料表面涂覆了碳纳米管,研究了这两种方法对碳纳米管覆膜塑料表面所达到的抗静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成的抗静电覆膜都能大大降低塑料的表面电阻,但喷涂法更能使碳纳米管在塑料表面均匀分散,从而使塑料表面抗静电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发展现状及建筑给水塑料管产品特点,提出了对建筑冷热水塑料管使用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比较,明确了冷热水塑料管的连接方式,指出了我国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工程应用特点,展现了冷热水塑料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